2. 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进入第二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起,股份制公司逐渐开始产生,原有的以职务分工为主的内部牵制理论也由于公司架构的改变开始逐步向内部控制理论转变。
1949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了《内部控制—调整组织各种要素及对管理当局和独立职业会计师的重要性》。在这一专题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1953年美国会计学会所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颁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在公告中对内部控制概念进行了首次修订,将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这也是首次将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设定到会计核算范围之外,强调了内部控制主要是由确保会计记录可靠性相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同时指出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可靠以及财产安全。从那时起内部控制开始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