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中信集团党委的领导下,中国华融主动承担起国家赋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新使命和责任。围绕国家需求和华融能力,充分利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逆周期、救市金融服务方面的独特功能优势,以及不良资产行业“国家队”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加快主业转型,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取得了良好成效。
立足新起点,加快主业转型,服务实体经济
2022年是中国华融完成增资后的第一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公司党委加强组织和统筹,多次召开党委会和专题会议,落实中信集团“十四五”规划,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明确“夯实基础、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出台“稳经济、活存量、降风险”15条措施,建立重大项目咨询、资产处置、风险化解等专项工作机制。发布了《2022年主营业务指导意见》、《2022年主营业务发展战略》、《资产处置营销方案》等制度。深化合作共进,积极对接中信集团产业链、供应链、区域链,深挖主要商机。
通过不懈努力,上半年,中国华融不良资产主业稳中有进、提质增效,整体呈现新气象。一是主业进一步聚焦。公司主动采取定向打包、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手段,提高处置效率。不良资产包业务保持稳定,市场份额保持行业领先;增加资产活力,现金回收更好。二是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积极调整业务结构,丰富业务领域,积极运用重组盘活手段,加大对问题企业重组业务的投入。跟随国家战略,重点领域新增投资同比增长10%。此外,公司充分发挥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职能,运用资产重组、资源整合、逆周期培育等手段。帮助实体企业走出困境,实现重生。三是转型进一步加快。围绕破产重整、国企改革、上市公司纾困、“大坏”特殊机遇股权投资等业务,积极开拓新蓝海,挖掘机遇,增加储备。项目储备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时,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等轻资本业务,发挥专业优势,在金融机构风险资产委托管理、国有企业“两非两资”资产委托处置、围绕“大不良”的咨询、资产管理等方面拓展客户、打入市场。第四,渠道进一步拓宽。加强“总对总”营销,延伸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二级投资者等上下游客户群体。上半年与江苏省南通市政府、山东省潍坊市政府、中国旅游集团酒店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培育长期稳定的“大坏”生态圈。
创新“互联网+”模式,科技赋能,强化营销推广。
中国华融着力拓展营销合作渠道,以“常态化、精细化、本地化、专业化”为原则,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资产推广、营销和服务,发展“互联网加不良资产”生态链,不断提升处置质量和效率,夯实主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设立了“每周一推送”、“资产处置营销月”等专项工作机制,通过自主开发的“融一淘”微信小程序、官网、微信等推广方式,克服了疫情困难。上半年积极推进500多项资产,涉及债权1500亿元。此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市场化的专业平台,在JD.COM、阿里等拍卖平台设立“网上资产专区”,扩大对投资者的推广。同时,针对细分市场,中国华融按重点区域进行资产推广,设立七大区域营销中心,先后在长三角、华中、东北、华北开展五大系列线上资产推介会,涉及债权790多亿,累计20多万人次,有效推动了不良资产的清算工作。
充分发挥救助金融功能,深化在国企改革和破产重组领域的布局
中国华融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积极把握“两金”控制、“两资”处置、“两非”剥离带来的潜在机遇,走访400余家国企,针对国企资产剥离和产业整合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加大产业运营,强化资产价值挖掘和运营提升,全力助力国企改革。为帮助山东某运输公司解决子公司长期停产的困难,山东分公司引入产业投资者重塑管理架构,大幅重组低效无效资产,帮助公司剥离非主业子公司,缓解经营压力,加快转型升级。河南分行积极帮助某能源国企脱困。鉴于疫情和国际油价波动造成的化工板块亏损,公司重组整体债务12.9亿元,推动企业经营效益破冰,新增融资。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利润15亿元,为近10年单季最好水平。重庆分行及时对重庆龙头企业进行帮扶,收购改制企业坏账4.5亿元,并协助引入战略投资者,帮助企业整合低效资产,优化融资结构,成功实施股权改革,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增长。同时,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围绕国家战略迈出新步伐,助力中海油成功回归a股。
破产是近年来困境企业“涅槃重生”的重要方式。中国华融以不断深化在破产重整领域的布局为战略方向,组建了近百人的专业团队,与多家律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行等合作伙伴建立了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打通了产业链,建立了生态圈。充分利用创新互利债券、破产重整投资等产品,成功实施辉山乳业、雨润等重大项目,建立了一批项目储备持续推进跟踪,规模达数百亿元。
全力支持交通、物流、煤炭等行业化解风险,筑牢民生保障“防护网”。
在疫情冲击下,中国华融通过盘活交通、物流、建筑工程等重点行业低效资产,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稳定生产、保障供应。在当地政府和法院的支持下,山东分行成功获得一家破产物流企业的资产,对其位于国家高新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核心资产进行整体运营升级,大力支持当地货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陕西省重要民生工程某高速公路因资金问题多次停工的困难,陕西分行积极购买其在建项目不良资产包30.72亿元,引入新的投资者,解决建设瓶颈。目前公路主路基已全部贯通,保证了当地的交通运输畅通。华融租赁充分发挥租赁服务优势,开通“绿色通道”,满足疫情严重地区标准运输和中小微船企业融资需求,提供远程核查服务,有力支持了保供稳产。湖北分行全程、全方位牵头对一家负债5.5亿元的煤炭企业进行破产重整,成功引入产业投资者进行盘活,帮助实体企业破茧重生,得到了当地政府、法院和债权人的肯定。华融汇通针对山西煤炭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债转股和债务重组方案,有效缓解7家煤炭企业涉及14.77亿元的流动资金困难,为区域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支持围绕“大坏”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华融加快主业转型,围绕“大坏”领域,通过城市更新、S基金、医疗投资等渠道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经济市场稳定,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北京分行投资19.8亿元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某科研楼的改造。通过债务重组、产权重组、管理重组,解决了资产长期闲置、经营无效的问题。目前已完成约2000套人才公寓改造。预计年底改造完成后,将提供3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解决经开区约2万人的住宿问题,促进经开区产城进一步融合、职住平衡,打造今年以来的高端产业科技园, 中国华融也积极探索S基金的收购业务,已经满足了上海大型国企非主业资产剥离的业务需求。 未来将优先选择新能源、新基建、科技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收购标的,充分发挥逆周期资产储存和盘活功能,维护市场稳定。作为中国华融旗下的特殊机会投资平台,华融德基于“大坏账”背景下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通过债权投资、夹层资本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帮助企业扩大产能、加快发展。近年来,紧跟疫情,不断加大“金融+医疗”投入,重点服务具有发展优势或潜力的医疗企业,参与投资实体企业40余家,累计投资40亿元。
践行央企责任,支撑防疫保障和粮食安全
疫情期间,中国华融各机构全力保障金融服务畅通,支持各行业稳定生产供应。四川省分行加大防疫金融服务力度,迅速赶赴受疫情影响的国家重点防疫物资保障企业,高效收购债务4亿元,重组盘活,帮助企业科学调整生产计划,利用12万吨/年双氧水和1.2万吨/年次氯酸钠产能,为疫情防控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同时支持企业产生2亿元/年的节能效益,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履行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华融实业积极支持重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通过减免商户租金和推广费、申请核酸检测补贴、减免客户停车费等方式。,华融实业在关键时刻“帮扶”200多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为复工复产注入动力。华融达期货积极发挥在商品风险管理领域的专业优势。上半年开展涉及玉米、生猪、鸡蛋、食糖等品种的“保险+期货”项目73个,为21万吨农产品提供担保,担保金额13亿元,有效帮助农产品市场稳定价格。
下半年,中国华融将牢牢把握国家“十四五”战略发展机遇,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励精图治,不断巩固主业不良资产优势,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