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全景网关停整顿起底图片库畸形生态链

核心提示黑洞吞吸万物,黑洞照片,也“拍出了”图库圈长久以来的畸形生态链。4月12日,视觉中国版权风波继续发酵,在连夜被天津网信办约谈后,视觉中国网站关停整改;国家版权局发布公开,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

黑洞吞噬一切,黑洞照片也“拍”出了画廊圈由来已久的畸形生态链。4月12日,视觉中国的版权风波继续发酵。被天津市网信办连夜约谈后,视觉中国网站被关停整改;国家版权局宣布将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王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另一图片库全景网也宣布关闭整改;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消息显示,视觉中国并未获得第一张黑洞照片的授权,甚至从未联系过权利方ESO。

一切都在转机,但那些深深刺痛行业的话题,比如视觉中国、全景网,还是避而不谈。北京商报今日调查发现,不仅在视觉中国,在以付费下载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中国画廊圈,“敲诈维权”或“从维权中获利”已经成为公认的潜规则。

有约会就打不过三杆子。

视觉中国网站被关闭,这家公司表示将认真整改,争取全国人民的原谅。

不过,除了视觉中国创始人蔡此前的否认,视觉中国官方对于全国人民更关心的“敲诈和维权”问题依然避而不谈。

讽刺的是,回到导火索本身,视觉中国对第一张黑洞照片的版权主张经不起推敲。

视觉中国曾表示,已通过合作伙伴获得首张黑洞照片的非独家编辑许可,并提醒用于商业用途的企业或个人,存在侵权风险。

然而,来自版权所有者ESO的回应表明,视觉中国的版权主张是非法的,ESO从未也不可能将他们图片的版权转让给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视觉中国也从未就黑洞图片与ESO联系。

实际上,ESO对第一张黑洞照片延续了之前的版权策略,免费提供给公众,只要正确说明图片来源,即使是商业用途。然而,在删除黑洞照片的版权描述之前,视觉中国有明显的诱导:这张照片是经过编辑的。如果用于商业目的,请拨打400-818-2525或咨询客户服务代表。"

有媒体创作者爆料称曾就黑洞照片咨询视觉中国客服,消息流传到800元。需要商业应用,价格3000多元。

仍然有人反对版权授权。第一,“利”是用混淆的词做出来的。视觉中国在第一张黑洞照、国旗国徽、海尔等企业LOGO图片的版权主张上,套路如出一辙。

不过,视觉中国创始人蔡坚决否定了那句老话的适用,“打三杆子打不着”他在4月11日强调,这些照片很多都是投稿人上传的,我们已经做了版权撤销声明。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视觉中国在2017年花大力气研发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系统“鹰眼”。作为上市公司,对投稿人上传图片的审核显然没有做到最好。鹰眼可以帮助视觉中国识别全网图像盗用,帮助企业潜在客户数量增长84%,新增年度协议客户数量增长54%。“但无法识别国旗、国徽、企业LOGO等非专属图片。主观因素很可能大于技术因素”。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燕质疑顾问单位收到了视觉中国的文件,称其使用了有版权的图片,并要求支付费用。但所谓的侵权图片,其实是顾问单位旗下艺人的剧照。这些剧照都是通过剧组的渠道获得的,并不是直接从网上搜索下载的。更令人惊讶的是,点击视觉中国上某艺术家图片的链接,显示其并未取得肖像权或全部产权。

作家曾鹏宇也在微博中谈到了视觉中国。“6年前,我在一家影视公司工作时,发现我公司制作的电影海报和艺人剧照也成为了视觉中国的‘版权产品’”。

法律信函“渴望”和解

对于不确定的图片,先声明版权只是国内图片库版权畸形生态链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被诟病的“敲诈和维权”模式,这也是视觉中国的核心内容。当然,这样做的不只是视觉中国。

该机构新媒体一位负责人告诉今日北京商报记者,此前曾与视觉中国以每年20万元的价格合作3000多张图片。不过最近有三个“不得不做”的照片合作,涉及图片库全景网、一图网和河图创意。先以高额索赔发出诉讼或诉讼警告,再寻求和解达成合作。

“每张涉案图片的理赔从5000元不等,但最后如果结算的话,一般都是按照销售价格,每张60元-200元。是每张侵权图片在200元内的结算价格。最重要的是达成框架合作,在官网充值6万,1万,看谈判效果。”

而全景网等三家公司在“套路”细节上高度相似,令人印象深刻。该负责人表示,所谓负责谈判的“法务人员”,其实是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会直接说:“他们也不想打官司,费时费力。如果他们能达成合作购买图片,他们可以在开庭前撤回诉讼”。甚至,在法律告知函中,河图创意三次明确表达了“愿意和解”和“及时呼吁协商”的措辞。

事实上,上面提到的三家图片库,只有两家和解合作,其中一家最终消失了。

另一位曾与视觉中国“打过交道”的企业前员工今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图片库的套路也差不多,发律师函,打赢相关官司,欺骗被告,强调诉讼阶段单张图片赔偿4000到6000元,然后直接说可以和解,每张图片赔偿2000元。

员工说,但是被告不理他们,然后,就没有了。

从发律师函到打官司,只要有和解的意愿,就有很大的可能化敌为友。积少成多,概率在图片库的变态生态链中发挥着惊人的作用。

据大数据企业信息查询机构天眼查统计,视觉中国的主体公司为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法律行为有135起。旗下两家公司汉华伊美涉及4011起法律诉讼,盖华创意涉及8000多起法律诉讼,三家公司涉及12000多起纠纷,其中大部分是因侵犯其他公司图片而被起诉。

维权营销“沾沾自喜”

相比视觉中国的否认和掩饰,全景网在维权和盈利方面更为激进。

全景网在2018年半年报中表示,自研自建的图像版权保护平台——图像版权监控中心已于2018年3月28日正式上线。该中心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构建,将被动的版权保护变为主动的版权登记、确认和权利恢复。

全景网甚至开创了“维权营销”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在维权收入的形式上,全景网与图片收入、广告收入齐头并进。另一方面,全景网不断加强维权营销团队建设。

半年报显示,全景网解释称,2018年上半年营业成本增加,主要是公司组建新团队开展维权营销,较上年大幅增加员工人数,人员成本及办公室租赁成本增加。

全景在财报中没有单独披露维权收入的数据,但九宇资本旗下的六和咨询在全景上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全景网的维权和广告合并收入从2015年开始激增,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这部分收入分别达到3688万和3567万,增长率分别为1617%和6166%。

图片库靠套路手段赚得盆满钵满,但饲料摄影师不一定能到实地。财报显示,2017年,视觉中国的净利润为2.91亿元,而平台上30万签约投稿人的版权服务费为2.08亿元,也就是说每个投稿人人均每年的版权费还不到700元。

值得注意的是,视觉中国事件后,上市公司股票4月12日开市,全景网另一图片库(全景网图片库)开始关停整改。

与此相关,国家版权局也于4月12日发布通知,称“黑洞图片”版权问题引发关注。国家版权局重视图片的版权保护,依法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各图片公司要完善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国家版权局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王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

但在很多法律界人士看来,图片库整改的重点是自身的版权合规性。但在“敲诈和维权”的执行中,并没有有效的法律反制措施。

“不管视觉中国是不是先在网上放了一些没有注明出处的图片,只要视觉中国对这些图片拥有权利和著作权,其他人使用就构成侵权。如果视觉中国去起诉,被告一般会败诉。”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解释说,“但如果视觉中国并不拥有版权,而是作为权利人发律师函要求赔偿,那么视觉中国就涉嫌敲诈勒索。

赵占领建议,如果图片使用者遇到类似索赔,应首先要求视觉中国提供版权归属的相关证据。如果没有,他们可以忽略它。但未经真实权利人授权使用图片仍涉嫌侵权,应予以制止。

北京郭彪律师事务所主任姚克峰也认为,当视觉中国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权利时,图像使用者可以质疑视觉中国的权利。尤其是这件事之后,图像使用者可以以这件事作为抗辩理由,要求视觉中国提供版权证明。北京商报记者昕薇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