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已经中止,将提出索赔。”这是乐视相关负责人在发出指责南京中电熊猫家电有限公司的“公开信”后,给北京商报记者的回复..
8月10日,乐融智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容止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乐视致南京中电熊猫家电有限公司的公开信..《公开信》称,中电熊猫生产的液晶屏不合格,导致乐视网多次接到消费者投诉,严重损害了乐视网的形象。专家认为,这场纠纷的背后,彩电出货量的下滑和面板行业的“内卷化”是深层原因。

乐视的“战役”
从贾跃亭出走,到孙宏斌接手乐视,乐视几经波折,如今却因为中电熊猫再次“翻车”。
《公开信》显示,2019年,乐视旗下的乐融致新、天津容止两家公司与中电熊猫东关分公司达成合作。但从2020年7月开始,乐视陆续接到消费者投诉,称屏幕存在横线、竖线、漏液等问题。经查,中电熊猫生产的相关液晶面板不良率接近20%,远超行业2%。
乐视表示,液晶屏不合格的责任在中电熊猫,中电熊猫应提供积极的售后服务。但中电熊猫态度消极,售后费用由乐视支付。截至目前,换屏数量高达11590台,换机数量为2160台。预计未来将更换6300台。“这两年宫里后妃给乐视带来的收入,都被南京熊猫当竹子吃了”。
《公开信》还透露,中电熊猫南京分公司已接近关门,但仍将售后问题从一只手推到另一只手,拒绝支付乐视前期预付款,拒绝讨论解决方案,不理会邮件。
此外,中电熊猫东莞分公司承接了双方合作97%的订单,但在关闭时并未主动告知乐视。“关厂、停产、服务这么重要,难道不应该提前几个月正式通知合作三年的合作伙伴吗?对于已经造成的严重质量事故,不应该提供应急预案吗?这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有的态度和做法吗?”乐视质疑。
关于“公开信”的内容,北京商报今日记者第一时间致电中电熊猫官网,无人接听。
两个倒下的品牌
乐视曾经掀开了互联网电视的篇章,曾经无比辉煌。公开数据显示,2014-2016年乐视销量分别达到150万台、300万台、600万台,销量数据直逼一线阵营。目前乐视的年销量还没有透露,但根据2020年的采访数据,预计销量在40-50万台之间。
按照业内的观点,自从贾跃亭的“乐视”梦破裂,去美国躲债之后,乐视已经走到了生死边缘。如果不是孙宏斌花巨资帮助乐视,乐视大厦早就倒塌了。乐视、乐视虽然活了下来,但一直保持低调。

乐视CEO安迪此前在接受《今日北京商业》采访时表示:“乐视希望维持现有的销量,但与之前的烧钱模式不同。通过大量烧钱来改变一个用户,在财务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所以不应该先追求销量,还是维持电视现有存量的运营。同时,我们也希望乐视每年能有一定量的正常销售。”
资料显示,南京中电熊猫家电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新型工业化投资有限公司、南京新港发展总公司共同投资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专业制造商。其中中电熊猫控股51%。
根据中电熊猫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战略,南京中电熊猫家电有限公司将成为“熊猫”品牌消费电子产品研发、制造和国内外销售的全新平台。
1978年,熊猫牌黑白电视机在市场上流行,开启了电视在中国普及的大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彩电市场开始崛起,但由于技术落后,国产电视品牌始终受到东芝、松下等外资品牌的压制。1985年,熊猫电视开始引进日本技术,批量生产18英寸熊猫电视机。虽然贵,但也为电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3月26日,长虹宣布大幅度销售各类彩电,拉开了国产电视机价格战的序幕。8%到18%的降幅让其他国产电视品牌措手不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电视品牌正迅速迎来洗牌期,没有做好准备的熊猫TV开始退居幕后。
随着“熊猫”品牌日渐式微,“公开信”也间接透露出代工现在是中电熊猫家电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
残酷的彩电竞争
虽然双方孰是孰非还有待观察,但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的情况反映了彩电上下游的残酷竞争。
行业观察人士徐一强表示,目前彩电出货量在下降,彩电发展也面临瓶颈。一方面,移动视频的发展转移了消费者对彩电的需求,而大屏幕电视机和激光电视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但仍难以挽回整体下滑的局面。另一方面,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尤其是在家电更新换代方面。彩电厂商利润在下降,寻找更便宜的代工厂商来节约成本是合理的。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据奥维云网2022年国内彩电市场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全渠道彩电零售规模为1672万台,同比下降6.2%。零售额531亿元,同比下降10.5%,市场出现销量双降。
从中电熊猫来看,随着BOE、TCL华星等巨头开始抢占市场,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随着市场份额和收入的下降,其产品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事实上,早在2020年,BOE就与中国电科及其子公司签订了《产权交易合同》,将以55.9亿元收购南电熊猫8.5代线约80%股权。此前,TCL科技以7.39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8.5代线60%股权,以3.41亿美元收购三星模组厂100%股权。
行业观察人士洪仕斌表示,面板和电视的代工行业未来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BOE等头部企业为了适应自身的发展速度,收购行业内其他厂商势在必行,而那些实力较弱的厂商本身已经落后于同行,再出售自己的业务,经营上的“没落”也就在所难免。
北京商报记者金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