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冰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取消6家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资格的公告》,指出被取消资格的小额贷款公司名称和业务范围中不得使用“小额贷款”、“小额贷款”、“贷款”等字样。
近年来,不少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公告,取消部分小贷机构的业务资格。目前,小贷行业合规发展提速,而区域性小规模机构不断清算离场。与此同时,“互联网化”的小贷机构正在密集增资谋求民族展业。
小规模机构继续“离开”
近年来,已有多家小贷机构被取消资格。例如,2022年5月,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宣布取消西峡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南阳宛城汇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试点资格;2021年12月,芜湖地方金融监管局下发《关于同意取消芜湖武星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1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通知》。
自2022年起,多个辖区的小贷机构评级和研究结果向社会公开。对长期“空壳”、“失联”不符合监管要求的机构,注销其营业执照。如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4月18日公布,辖区共有350家小额贷款公司参与评选,共有54家A类小额贷款公司、79家B类小额贷款公司、82家C类小额贷款公司、135家D类小额贷款公司入选。这也是湖北省首次对辖区内的小贷公司进行分类分级。
“目前小贷行业正呈现出机构数量萎缩、洗牌加剧的趋势。”零点研究院院长余百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贷机构“退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部分小贷机构面临生存压力,选择主动申请注销业务资格;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小贷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些违规现象,如高息、违规营销等,失联空空壳现象较多。监管部门正在加大力度清退非法小贷机构。"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232家,贷款余额9330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6841家,贷款余额8653亿元。
“从数据上看,小贷机构数量在减少,但小贷行业的贷款余额却在稳步增长。这说明小贷行业目前正处于洗牌过程中,而且呈现出向头部集中的趋势。”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王鹏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互联网系”频频增资。
目前小贷行业一方面是区域性小规模机构的持续清算“离场”,一方面是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机构的频繁增资。
据天眼查报道,6月1日,腾讯旗下深圳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进行了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加至100亿元。记者注意到,这是财付通小贷近两年来的第四次增资;4月,字节跳动旗下的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加至90亿元;1月,福州360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至50亿元,这是360小额贷款等的第二次增资。
整体来看,近年来,多家头部互联网平台对旗下小贷公司进行了增资,包括蚂蚁、美团、杜小曼、JD.COM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型”小贷机构频繁增资与《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有关。
根据《网络小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从事网络小额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易观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贷机构在“互联网系”的密集增资,实际上是为了谋求民族展业。一方面说明贷款业务仍然是其金融业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合规的前提下,部分互联网巨头选择增资小贷牌照实现规模扩张是现实路径,这也加速了小贷行业的竞争。
余百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小贷机构已经成为一些互联网生态巨头放贷业务的重点。增加注册资本不仅可以增加网络小贷公司抗风险的能力,也为其下一步的规模扩张打下基础。
苏进一步表示,小额贷款机构是多层次小额信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平台凭借流量和数据优势,可以在帮助小微商家恢复工作和生产、确定融资需求、判断信用状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与传统银行形成互补,未来银行和小贷机构有机会加强合作。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