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容易被误解的学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什么样的人比较招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记忆深刻?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喜欢谈论政治?等等...我相信每个人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分析,所以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对这些问题发表意见。而且大家都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观点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很多人都会对心理学充满不屑、抵触甚至诋毁。当然,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直觉。
今天,边肖用《这就是心理学》向大家解释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是遵循科学标准的,科学标准是有明确规定的。科学的标准是,研究领域必须被证明是可解的问题;方法也要遵循实证主义;研究的结论是,知识是开放的、可复制的。这三者是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也是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分水岭。科学强调操作的定义,实验组,对照组,控制变量和数据的统计分析。科学绝对不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推演。在这里,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假设一个中医告诉你,隔壁王二蛋吃了我的药就好了,王二蛋承认吃了那个中医的药。这个时候你应该如何科学地分析这件事?
我们的媒体在传播科学方面做得不好,尤其是像心理学这样的学科。自媒体兴起以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很多媒体,出于各种原因,更愿意宣传占星、手相、养生以及一些没有被证明的民间偏方。而且,媒体往往会给这些东西披上科学的外衣。但是真正的科学书籍却被忽略了。心理学上更是如此。
心理学有很多分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这些分支都有科学的统一性。采用心理学方法探索人类和动物的一切行为;其次,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心理学,而不是伪心理学,你需要区分什么是科学。像所谓“刺激潜力”这种看似高大上的话,其实是典型的没有数据支持的伪科学!
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需要三个特征:应用系统实证主义、生成公共知识和验证可解决的问题。前两条应该不用说了,但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第三条。科学只关注可解决的具体问题。“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是典型的无解问题!同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接受结构化语言刺激的3岁儿童是否能比日托期间没有接受这些额外刺激的儿童更早地为阅读指导做准备”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研究人类行为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的问题。
科学总是可以证伪的!这就是重点,这就是伪科学的镜子!边肖,解释一下什么可以被证伪。请听听是否有意义,是否能找出生活中的伪科学。可证伪性是科学结论,也会产生推翻他的结论,而且是可以实施的。比如有人做了一个测量,得出地球是方的结论。同样,如果有人测到地球不是方的,就推翻了第一个人的结论。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它是公开的,但可以证明它是不正确的。反过来,我们来听听那些无法证伪的论断。“人死了会上天堂”,这是典型的不可证伪的论断。这句话没人能证明是假的,也没人能证明是真的!
牛顿的理论也是可以证伪的,爱因斯坦就是证明牛顿的理论有问题的人。同样,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是可以证伪的,但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证明爱因斯坦是错的。让可证伪性的科学不断发展。科学从来不会因为一个权威人物的出现而停滞不前。反之,那些无法证伪的理论就逐渐没落了!比如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但阴阳五行学说是典型的不可证伪的理论。所以中医不具备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衰落是必然的。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到现在还在强调《本草纲目》和历代名医。你知道,几百年前的名医不会复活来给我们治病。能否用科学的方法来推动中医的进步?当然,这其实很简单。交给中医可证伪!比如根据记录,切脉可以判断你是否怀孕,我们可以安排临床试验。有用就有用,没用就没用。再这样下去,沉迷于“他二叔吃了神医的药!”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的中医永远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