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我给女儿报了一个美术班,花了一万多块钱。上了几节课就遇到疫情了,培训班还没开。不知道这个预付的钱能不能拿回来?”
“我以前在健身房收费3000元,但是这家店没有挺过疫情。卡上的钱怎么办?”
6月以来,上海已全面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各类小店陆续恢复营业。然而,许多商店无法继续关闭或暂停营业,预付卡纠纷增加。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报》社长秦娜今年年初提交了一份关于预付卡的提案。她注意到,随着疫情防控的正常运行,人们关心的预付卡问题变得更加迫切。如果关店,消费者可以有哪些补救措施,如何给预付卡消费增加一个“安全阀”?
疫情凸显预付卡纠纷。
“我关注预付卡三年了,是个老问题。疫情之下,预付卡纠纷更加突出。”秦娜代表说。
受疫情影响,很多商业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一些店铺直接关门,尤其是美容美发、健身、餐饮、汽车维修等领域。不少商家延迟开业,预付卡无法使用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
刘女士盘点了手中的几张预付卡。美发店还开着,她的卡可以继续用;以前办游泳卡的分店已经关门了,但是老板不肯退卡,让她转到其他分店。“但是离我家很远。”
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建生观察到,在疫情冲击下,预付卡存在三种支付难的现象。一种是资金链断裂,商家无法支付预付卡,尤其是那些靠预付卡维持现金流的小店。原来他们是入不敷出,一旦中断,就难以为继;第二种情况,疫情带来的成本上升,加上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导致部分公司主动退出市场,关闭门店或关闭部分分公司;第三种情况,部分公司开始拖欠疫情的账,恶意卷款出逃。
此外,一些小店即使没有关门,也因疫情与消费者发生了预付卡纠纷。买了健身年卡的顾先生说,原来他一周去5次。虽然健身房在疫情影响下恢复营业,但开放时间缩短,老师在流失,可供选择的课程也少了很多。他现在一周能去两次就不错了,年卡也大打折扣。林小姐也有类似的烦恼。她有瑜伽年卡,三月份只上了两次课。6月,瑜伽馆恢复营业,她只愿意帮她延期2个月。
如遇类似纠纷,消费者可与商家协商。但是,说到关门跑路的现象,消费者就无所适从了。四年前,上海通过了一部地方性法规,即《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条例》。“虽然这部法律建立了必要的事前监管备案制度,以及相应的预付金额和银行存款资金监管制度,但预付卡消费的监管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秦娜说。
风险控制的关键就是这个指标。
预付卡的问题由来已久。每年因为关店引发的预付卡纠纷太多了。在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立法监督处处长张震看来,预付卡是一种信用消费,是以企业的还款能力为前提的。如果没有限制,发卡规模可能会超过企业的还款能力。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就会造成无法赔付的情况,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预付卡具有一定的融资属性。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允许这种“融资”,那么“雷雨”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如何消除经营风险?“用小杠杆撬动大钱。”张震认为,可以引入商业保险来对冲风险,消费者买卡的时候可以再买一份保险。如果企业关店,保险公司可以赔付部分损失。但这不是强制保险,很难实施。不仅商家没有积极性,保险公司也不愿意签这个服务。
不少人认为,面对预付卡消费优惠,消费者应保持理性,谨慎选择商户,最好是有备案、通过保险覆盖过预付金额的商户。支付预付卡资金时,应避免冲动消费和过度充值,尽可能与商户签订合同,保持交易订单或流水。
“让消费者理性购卡,有违人性,政府部门和专门机构也不一定能预判风险。消费者如何能看透这场危机?”在唐建生看来,要控制风险,关键在于一个指标,即发行预付卡的资金与实际消费资金的比例。比如一家店一天卖5万元的预付卡,而这家店一天的业务收入是5000元,比例是10: 1。一般来说,如果比例超过5: 1,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较大,一旦关店,可能会出现回款问题。
“如何降低这个比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唐建生认为,通过建立良好的商业规则,整个行业可以良性生态运行,比如制定相关行业规则,允许商家将资金存消费比例提高到2: 1左右,企业发卡规模不会超过其还款能力,从而降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比如出台相关细则,让店家发的卡有效期不超过一年,到期自动退回。“这样企业就会把重点放在如何让消费者用卡上,而不仅仅是卖卡。”
堵塞监管漏洞
疫情加剧小店危机,有多少卡无法收回?秦娜认为,如果出现商家跑路或其他纠纷,消费者可以通过投诉、诉讼等合法有效的渠道理性维权,但维权之路往往艰难。
“救济的过程是复杂的。”秦娜表示,预付卡消费维权具有金额小、诉求多的特点。消费者在倒闭或跑路的企业中可能有少量预付余额,但收回这些金额的救济成本可能远高于这些余额。异地索赔、取证等。,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很大的负担和维权成本。
商家破产后,除了消费者的预付款,商家还欠着员工、房东、供应商等各方的欠款。债务统一清算后,债权才能结算。虽然《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发卡企业可以通过保证保险、银行保函等方式冲抵全部或部分沉淀资金,“但该条只是授权的法律规范,商户即使不以保险金冲抵也不会受到处罚,不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救济”。秦娜说。
对此,市商务委在回复中表示,积极支持各区商务主管部门在风险防范措施上进行有益探索,研究单用途卡领域银行担保、信托等相关制度的可行性,丰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救济方式。
如何完善事后惩罚?市商务委表示,正在积极推进“一事一议”工作机制,加强协同监管、案件办理、消费纠纷调解、履约保证保险缴纳等相关工作,避免因发卡机构倒闭引发群体性纠纷,已有效处理“查玛特”、“贝思客”、“易之多”等发卡机构消费纠纷。同时,全市法院系统正在完善消费权益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本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消费领域公益诉讼制度,进一步扩大检察公益诉讼范围,参与协同治理预付卡消费领域乱象。
“预付卡领域的纠纷其实反映的是‘市场失灵’,政府不得不做‘最后的守夜人’,填补监管漏洞。”张震认为,监管的核心应该从“资金存管”转向“发卡”。即控制发卡行为。他建议政府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对高风险的发卡行为进行梳理,堵塞发卡漏洞。一是禁止在开业前发卡,禁止向未取得营业执照、无正式业务的市场主体发卡。二是禁止超规模发卡,即预付卡发卡总量不能超过其经营能力。第三,禁止超低价发卡。
在秦娜看来,根据《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条例》,建立全市统一的单用途预付卡协同监管平台,确保对商户的动态化、智能化监管,实行预付款额度风险预警制度。她建议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设置防护网,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大对恶意卷款跑路商家的行政处罚力度,将统一监管平台和征信系统的信息相互衔接,对失信商家及时发布黑名单和风险提示,震慑市场。
解放日报上官新闻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王海燕
微信编辑:安童
校对: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