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发表题为《流量经济,最终可能导致集体“不经济”》的文章。本文收录在“展望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专题中,对“流量经济”发展的边界和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不得不说,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先从‘放纵’说起吧。
“节日期间,作者无意间连续刷了好几个晚上的《Tik Tok》,突然到了凌晨两三点。那些神奇的声音,以及极具设计感的剪辑拼凑,对人的注意力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我夸自己自制力强,总会和Tik Tok、Aauto faster等娱乐平台产生一些冲突,但最后难免低俗。以自己的经历为镜,就不难理解为什么Tik Tok人如此受欢迎。现在,每当你走在街上,看到有人在你的手机前做着“妖娆”的手势或咯咯地笑,极有可能是你在玩Tik Tok。”
此外,本文还分析了“Tik Tok”模式成功的原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Daniel Carney)说,人们更倾向于直观的“快速思维”,这意味着简单易懂的内容受欢迎。通俗易懂的定向让人们通过沉浸式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成为可能。这应该是Tik Tok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当我们抛开各种内容本身,深入钻研,就能看到背后更关键的纹理:算法和由此产生的流量。”
“算法,通俗地说就是“你喜欢什么”的推荐机制。平台可以根据观看者的喜好判断你的兴趣点,比如你在某一类视频停留的时间长短,从而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这种跟踪“诱导”的目的是不断吸引注意力,让你欲罢不能。当千千成千上万的“你”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流量,流量的背后是经济。”
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
“Aauto Quicker正式登陆港交所,当日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显然,Aauto Quicker的上市只是一个开始,Tik Tok在前,视频号在后。虎牙在美国上市后,股价高歌猛进;映客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上市首日大涨超40%...这仅仅体现了“短视频”的流量价值,更何况BAT级别的互联网平台经济巨头。蚂蚁虽然在上市前夕崩盘,但其市场估值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方面,文章指出:
流,最终可能导致“不经济”。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流量经济”并不是指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的流量经济,只是指互联网时代平台流量所产生的经济和财富效应...无论什么都逃不过“物极必反”的定律。
本文不会列出这个类的观点。......
如果这位经济学专家在下面谈谈他的个人观点,请参考官方:
所谓“流量经济”,是建立在“数字经济”基础上的“效用经济”。这种经济的出现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的心理需求,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意志。
那些“急、难、险、重”的工作,最终都要靠智能来解决,而普及智能的预演,就是靠这些当下的流量经济来完成的。
毕竟像Tik Tok这样的流量经济创造的是非物化的虚拟价值,有泡沫也是客观规律,物极必反。该逆转的时候就让它逆转没什么。
不像实体经济的价值,如果事情反过来会很麻烦。
而且虚拟价值的流量大,毕竟不是东西,所以不能反!
谢谢,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