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核心提示关注“听见蓝说”,陪你更好地成长为自己。记得有一次,我到线下去上心理课。有个男学员匿名提问了一个问题,说自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对生活感到和无力和迷茫。然后他又提到家里那些复杂的情况,既担心自己又担心自己的家人的处境,总之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关注《听蓝说》,陪伴你更好地成长为自己。

记得有一次,我下线去上心理学课。

一个男同学匿名提问,说自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对生活感到无力和迷茫。

然后他提到了家里的复杂情况,担心自己和家人的情况。总之他没有处理好和家人的关系,没有自己的边界感。

当时上课的心理学老师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她说,如果一个人有心理问题,周围的人际支持足够,相对容易走出来;

相反,如果一个人心理有问题,身边没有爱和支持,只是不停地做心理调整,只会加重心理症状。

回想起自己的经历,我更加意识到老师所说的话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投入到人际关系的研究中,用一颗虔诚的心经营着身边的人际关系。

正因如此,我渐渐发现,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各种人际交往行为,其实都是有固定模式的。

具体来说,良好的人际模式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不良的行为模式会在不知不觉中毁掉我们的生活,使得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更不可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而我们的人际行为的雏形从何而来?是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是来自家庭出身,也就是父母的影响。

中国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陈在《塑造我》一书中说: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会奠定人格和性格发展的基础,影响整个发展过程。”因此,她提到了一个心智模型概念,叫做“依恋循环”。

即我们与父母或其他出身家庭的亲属之间的互动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规范,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潜意识的反应。

那么问题来了。一旦我们形成了不良的依恋循环,如何摆脱它,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今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依恋循环”和一些解决不良人际关系模式的方法。

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处理好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那么你一定要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因为这些心理认知足以帮助你改变人生。

1.依恋周期在我们身上是如何运作的?

“依恋周期”最初是由依恋治疗师弗里曼博士提出的一个临床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直观地描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影响他的经验组织形式的,包括他在遇到压力时的感受、归因和处理。这些经历和经验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稳定的性格和品格。

所谓体验组织,就是每个人对同一件事都有自己不同的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我”如何理解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比如有的人一旦失恋就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缺乏魅力,不值得被爱。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谈恋爱是两个人试错和磨合的过程。不合适很正常。总结经验后,下次你会遇到更适合你的人。

你看,这些不同的反应就是经验组织模式。一旦你把它内化到心里,它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板来解释你的经历和行为。

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评价这个人,说他很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看,而我们评价另一个人,认为他很悲观,因为他看待一切都很消极。这就形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性格。

陈老师认为,依恋循环模式包括四个步骤:需求-表达-满意/不满意-心理结果。

关键在于第三步。它可以解释我们依恋周期问题的核心原因。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表达需求的过程中得到适当的满足,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他是好的,别人能看到并回应自己,他与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反,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适当满足时,可能会导致他的愤怒、抑郁和成瘾,无法形成良好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如果你的成年人格是敏感、自卑、没有安全感。

那么,当你回顾童年的成长经历时,你是否经常会提出某些需求,而这些需求总是被父母忽视、不理解甚至口头暴力?

这些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两部分。至少有三种生理需求:食物、接触、运动。

生理需求主要包括爱、联系和情感流动的需求。

无论是童年还是成年,每个人的这六种基本需求都需要得到满足,这样精神才会快乐健康。

比如说。如果在婚姻中和伴侣吵架,在他们冷战的时候,没有任何联系和情感流动,你的内心是不是很痛苦很难受?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你可以检查一下这六个需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满足。如果不是,那么你就能理解成年后的你在人际关系中容易受挫。

02.如何改善自己的核心关系模式?

在书中,陈老师提出了一个“CCRT”法则,即“核心关系冲突主题”的简称。

这里有三个我们需要理解的概念:

主题:强调不同人际冲突中的问题有相似性,在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中都会重现。

核心关系: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原型一般是和早期照顾者的关系。这种早期的关系会在以后的其他重要关系中出现各种变体,比如伙伴关系,亲子关系。

冲突:人际关系的冲突基本上反映了一个人在关系中的欲望与实际体验的差异,有时包括意识中的欲望与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潜意识中所寻求的内容之间的矛盾。

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关系的出现决定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会承载什么样的主位,主位的作用会影响我们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冲突。

这本书提到一个有趣的案例。

一个叫小马的女孩,她从小到大所有的好朋友最后都差点背叛了她。

而且在和她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总是喜欢占她的便宜,比如拿她的钱,各种各样的东西。

小马之所以总是“与人不和”,是因为她在遇到新朋友时,总是不自觉地给对方各种机会占自己便宜,以此来试探对方是否会照顾自己,是否会像别人一样背叛和离开自己。

这样一来,有界限感的人就会觉得小马太过分了,因为交流压力太大而选择离开。

爱占小便宜的人以为小马愿意,自然也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可是没想到,小马却反悔了,觉得无聊就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小马的人际关系有一个“主题”,就是假设对方会离开自己,然后采取各种行动来试探对方。

有了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推测小马和她的饲养员的关系应该也是不稳定的。可能小时候被父母抛弃或者父母长期远离她,缺乏亲密的陪伴,导致她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对人的基本信任。这是她核心关系的模式。

那么,这就必然导致她以后会受到核心关系的影响,会不自觉地采用同样的“主题”互动模式,从而导致她与他人的冲突。

如果小马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用它来检查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从而跳出这种病态的模式。

同样,我们也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一些“主题性”的模式在悄悄地控制着我们自己的行为,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CCRT”法则的最大作用。可以防止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同样的人际冲突。陈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要想避免重复的人际冲突,就要把重点放在找到“主题”,找出潜意识的情节,然后走出来。

那些生活中喜欢胡思乱想,内心戏很多的人,在感情中一定带着某种“主题”。

比如,他邀请朋友出去玩,但是朋友因为某种原因拒绝了他。结果他心里很受伤,觉得对方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好才拒绝自己的。

这一刻他的内心会有很多声音,可能是一些质疑自己,批评自己,攻击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是核心关系中父母告诉他的,所以他一直在不自觉地重复给自己听。

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也许那个朋友真的拒绝了他,因为他有其他重要的承诺,或者因为他的朋友碰巧心情不好。

如果你能察觉到这些情节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局限,找到它的缺点,然后跳出这些情节的束缚,你就能逐渐为你与他人的关系创造新的体验。

那么,过去困扰你的人际关系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写在最后:

在书中,我很喜欢老师陈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在需求层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这并不可怕,只要把这些过去的错误线一步步清理掉。

换句话说,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有可塑性的。无论你经历了什么,你的未来永远在你手中。就看你怎么一步步改写自己的命运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入门书。平日里在后台发私信的想让我推荐书籍的,想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你!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作者:蓝教主,有温度有深度的心理治疗师,情感阅读博主。劈柴喂马,写作修行,一生走在探索心智完善的道路上。我可以和你成为同路人吗?

亲爱的你,欢迎关注我@听兰说,用心为你打造一篇心理成长的好文章。By:如果你有心理/情感上的困惑,可以后台联系我。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