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幸福的方法积极心理学

核心提示经常听到这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道理对我们来说,它只是“听过”,并不是“真知”,唯有知行合一才是真知。就像幸福,它不是听道理“听出来”的,而是靠行动“做出来”的。《幸福之路》是罗素写给普通人的一本关于

经常听到这句话:“听了很多道理,还是命不好?”

为什么?

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些道理只是“听说”,而不是“真知”。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就像幸福,不是靠理智“听”出来的,而是靠行动“造”出来的。

《幸福之路》是罗素写给普通人的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小书。作者针对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当代社会感受到的日常生活烦恼。它们没有明确的诱因,却无处不在,让人苦不堪言。

作者罗素由此得出结论,这种不快乐的原因是: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破坏了人天生的兴趣和胃口。

看完这本书,对我有三点深刻的感受。这三点也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克服这三个心理障碍会让你更容易到达幸福。

忽略现在,只关注未来。

“只关注未来,认为现在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它会给明天带来什么,这是一个坏习惯。只有部分有价值,整体才有价值。」

这个观点,我刚接触的时候很有感触,我写了一篇关于它的文章。这次在《幸福之路》这本书里又看了一遍,对我还是很有启发的。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付诸实践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想到呢?你能再做一次吗?

小时候期待长大,高中期待上大学,工作日期待周末,今天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这曾经是我一贯的心理状态,总是把目光投向远方。

通过阅读和对生活的思考,我逐渐扭转了我的错误意识,我学会了真正关注当下。比如有一天,我情绪很低落,状态很差,就恨不得把这一页翻过去了。

我允许自己追剧,玩手机。我也会观察是身体原因造成的,还是情绪原因,或者只是想偷懒?

因为身体原因好好休息,因为情绪原因减少难度或工作量,或者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懒惰是允许的。只要及时把握好尺度,设定好期限,时间到了身体自然会愿意继续工作。

况且,越是抑郁的时候,越是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小幸运,比如给自己拍一张喜欢的照片,做一顿美味的饭菜,只是享受凉风,悄悄发现桌上的绿植长出了几片叶子。......

其实就是这些比芝麻绿豆还大的温暖的小东西滋养着我们的身心。

这样,即使是糟糕的一天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我真切地感受到身体、情绪、心情的流动,感受到阳光、食物、微风的慰藉。......

这一天,只是生命的重量比略有变化,输出可能会少一些,但内心的牵挂相对更多。

这些喂养身心的行为虽然看起来像是“没用的东西”,但却可能是我们未来对抗焦虑、无聊、抑郁的好方法。

不是我有闲有钱,也不是我做作。我也有很多迫切的目标要实现,但我知道人不是机器。并不是每天打开开关,就能保质保量完成日常工作。

人会有低潮,会颓废,会无缘无故的感到无力。这个时候,不要关注太远,不要想明天,不要想遥远的未来。就想想今天怎么健康踏实的生活吧。

觉得“无聊”就是无聊。

幸福生活的基础是有一定的忍受无聊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年轻时的必修课之一。】

说到无聊,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简直是内容匮乏。

不过我们先来听听罗素是怎么解释无聊的。

他说:“本质上,无聊是对一个事件的固执预期。这里说的事件不一定是好事,只要能让无聊的人感受到一天与另一天的不同。总而言之,无聊的对立面不是快感,而是兴奋。”

诚然,适度的兴奋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兴奋之外的漫长人生需要一定的忍受无聊的能力。

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要学会和自己独处,甘于孤独,接受单调,锤炼耐心。

无聊虽然单调,但有些美好的事情,没有一定程度的无聊是做不了的。比如,去理解一首具有思想情感价值的优雅诗篇;比如,为了实现一个建设性的目标,这个过程必须承受不同程度的厌倦。

只有你愿意忍受它,接受它,你才能感受到无聊的无声力量。

罗素说,“受不了无聊的一代,将是无所事事的一代,是离自然缓慢进程太远的一代,是充满活力而逐渐枯萎的一代,就像从瓶子里剪下的花。”

他还说:“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就像动物和植物一样。

人是自然的产物,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生活的自然节奏是舒缓平淡的,与兴奋刺激的节奏正好相反。

细心的你会发现,来自自然生活的看似“无聊”的体验,是原始的,简单的,却是巨大的。

为什么人在抑郁的时候会建议你出去走走?

为什么走进大自然,很多烦恼自愈?

为什么追一场刺激的戏的快感只能持续一两天甚至更短,而与大自然的一次偶然相遇所获得的快乐却可以享受很久?

前年,我去周边的公路旅行玩,不小心闯进了一个山谷。由于天色已晚,门票已关闭,我只好绕过山谷对面的山路。

当你爬到山顶时,视野豁然开阔,周围树木葱茏,寂静无声。蓝天空上,有一簇簇白云。对面青翠高耸的山顶上,有一排排大风车,随风而动。我傻傻的看了很久。

像那样走来走去似乎相当“乏味”和“无聊”。但那一瞬间,心中升起的幸福感,确实是最纯粹最深沉的。

时隔两年,回首往事,内心的开放、宁静、无忧无虑的快乐依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每次回忆起那段经历,心里都有一种舒展的感觉。

我觉得这就是自然的力量。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养料。

罗素说,“使我们与自然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乐趣,包含着使我们深感欣慰的东西;当这种乐趣停止的时候,它们带来的快乐并不会马上消失,尽管它们可能不会像当时更刺激的放纵那样快乐。”

面对生活的无聊,罗素给了我们幸福观: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是安静的生活,只有安静的氛围才能蕴含真正的幸福。

某种程度上,偷“耐无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能力,培养这种感觉“平淡、有序、自然”的东西。

周曾说:“过于忙碌的生活总有一种危险,那就是被兴奋所占据,渐渐地把兴奋误认为生活。热闹之外没有生活,最后真的只有热闹没有生活了。”

热闹和兴奋只是偶尔的亮点,一段漫长人生的底色回归平淡和质朴。

不受控制的妄想症

罗素说,“大多数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思维,这意味着当他们对某件事无能为力时,他们仍然无法停止思考。”

他说,“一个理性的人,只有有了目标,才会反复思考自己的困难。其他时候,他会专注于其他事情,但晚上他什么都不想。”

罗素的解决方法是:心理戒律。指的是适时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们要培养一种有条理的思维,只在合适的时候完整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一直断断续续地思考。

善用心理纪律习惯的人,不用多想就能完成日常工作;他们的睡眠质量比一般人要好;当他们了解全局时,他们更容易做出正确果断的决策,决策效率和智慧也高于常人。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不会达到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程度。对于一些严重或困难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先努力思考——尽力——花上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最后下达命令,也就是让工作不知不觉地进行下去。】

说白了,这个方法就是让这种强大的意识思想先在无意识中生根发芽,然后主动隐藏这些意识思想,让无意识可以用来做很多有用的事情。

听起来有点绕弯。再举一个这种方法处理焦虑和恐惧的例子。

焦虑通常来自于我们还没有开始或者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想的太多,担心的太狠?担心坚持不下去?担心不成功?担心未知的紧急情况?

这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回避或者转移注意力,不敢去想,不敢直接面对。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没有正视问题,想象中的恐惧变得更加强烈。

正确的方式有点残忍,但会让你变得更强。

也就是想想你担心什么,害怕什么或者回避什么。并理性、仔细、深刻地思考,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提前给自己设置一个心理预设,尽量给自己一个相信自己能应付最坏情况的理由。

当你能避开最坏的可能,最坏之后,未知的恐惧会被你彻底了解,会自动减弱,关于可能性的问题会变得平淡,注意力会自动转移。

但这种转变不是靠意志力,纯粹是因为这个问题不再模糊、未知、抽象,不再吸引你的注意力。

此法可谓猛姚【避免胡思乱想引起的焦虑和恐惧】。说白了就是正视恐惧,一开始感觉不好。一旦你真正掌握了方法,你的情绪和你的生活将从此由你自己控制。

标签

看完这本书,我心里可能对幸福的探索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我心里有改变和实践的意识和信念。我相信,克服以上三种心理障碍,会让我们对幸福的感知更加理性、真实、深刻。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