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

核心提示红星新闻网7月23日讯7月22日,四川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的意见》。详情如下: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

红星新闻网7月23日讯——7月22日,四川省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的意见》。详情如下:

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批准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批复要求,着力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真实性和系统完整性,统筹推进景观、森林、湖泊草、沙、冰系统治理,加快高质量建设名副其实的优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以下意见。

一是加快制度体系建设

宣传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发布了保护成效评估、巡护监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形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管理体制机制、生态系统保护、社区协调发展等领域的创新举措,出台建设项目准入、监控、巡查等指导性文件。充分衔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环境区划控制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高质量编制生态保护、栖息地修复等专项规划。整合相关林业和草原财政专项资金,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由法律法规、管理机制和技术标准组成的制度体系。

第二,理顺经营管理体制

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在整合管理范围内各类保护区管理机构现有人员编制的基础上,统筹配置、科学核定人员编制。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管理职责,履行园区内自然资源管理、土地空用途管制、生态修复、特许经营管理、社会参与管理、宣传推广等职责。园区所在地政府行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等职责。同步推进卧龙特区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自然资源管理

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价,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变更登记,并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登记结果。依法行使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责,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生态系统、关键物种和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将符合条件的集体人工商品林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分类有序清理退出小水电站,加快矿业权腾退。实施居民点搬迁、种植养殖、矿山和小水电退出后受损退化区域生态修复,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督导评估。加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生态廊道建设,继续开展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和野外放生。保存本土优质种质资源。

第四,完善监控和巡视制度。

制定四川地区监测技术方案,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等先进技术,完善天空空一体化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管护,建设一流的巡护队伍,优先聘用社区土著居民和国有森工企业职工在川区从事生态管护公益工作。完善各级各类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研究开发手持终端监控巡更和空房间使用控制实时监控系统。组织日常巡查巡查,划分管护责任区,分解管护指标,落实管护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一体化发展指挥中心和展示中心,定期对外开放。推进监测、巡逻、科研、办公数字化管理,建设智能大熊猫国家公园,与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对接。

五、巩固基层基础条件

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最小干预、简单减量化的绿色建设理念和方法,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开展适宜的保护、宣传、讲解、教育、科研、监测、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有自然保护区保护站进行优化整合和规范建设,科学建设新的保护站,配备必要的巡逻车、无人机、手持云台摄像机、通讯设备等装备,以及基层工作人员野外工作服、单兵巡逻等设施设备。用好文化保护遗产利用工程等相关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专项资金和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设施设备维护以及现场监测和巡查工作条件改善。

六。激发人才用才活力。

充分体现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向基层下沉,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稳步提高保护站工作人员待遇。在驻地乡镇基层保护站,在职人员按规定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对深入远山巡逻监控的一线人员给予指导和鼓励,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上给予适当倾斜。壮大四川大熊猫研究所,争取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重点实验室,支持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拓宽收入渠道,增加符合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相关规定的绩效工资。加强川区管理机构干部教育培训和对外合作交流,开放优秀青年人才申报职称。成立由两院院士、权威专家和领军人才组成的四川地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在我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

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通过租赁、置换、赎回、合作等方式维护产权人权益。对四川地区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附属资源,实现多元化保护。开展入口社区和友好示范社区建设,推动川区及周边地区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做好示范。鼓励建立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支持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与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绿色生态产业,规范熊猫友好经营活动,研究生态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帮扶奖励措施。结合大熊猫食用竹引种驯化、栖息地质量提升、生态廊道建设等项目,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

八、深化宣传教育的沟通。

积极推广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不断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系统梳理大熊猫文化资源,打造大熊猫超级IP。结合具有四川特色的重大活动,深入挖掘大熊猫文化及其衍生的精神内核,推动新时代大熊猫文化的表达,讲好国家公园故事。定期举办数字国际熊猫节和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展示四川的独特魅力,实现地域文化价值。依托主流媒体平台,投放公益广告,每月公布工作动态,每季度展示监测图像,每年发布评估报告,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搭建多方参与合作平台,完善社会参与和志愿服务机制,鼓励企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建立四川地区专项保护基金,畅通捐赠渠道,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结合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规划,推进大熊猫迁地保护和野化训练,向世界展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效果。

九、继续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指导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立森林草原防火、自然灾害防控、疫情防控和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体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建立外来物种监管和野生动物健康评估机制,加快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森林草原防火的属地责任、行业管理责任和业务主体责任,加强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根据相关规划和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总体规划的要求,优先支持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

十、完善协调机制。

探索完善四川地区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机制和依法移送案件制度。加强证据材料交接接收、线索移送和办案信息通报,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法律。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开展川区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乱征用、乱砍伐、乱狩猎、非法交易、非法运输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陕西、甘肃两省的合作联动,落实大熊猫国家公园局与各省联席会议的部署和商定事项,协同推进相关工作。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