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根,要从他爸爸是杀猪的说起。我们老家在安徽下面的农村,农村有春节杀猪的习俗。小根3年级辍学后,跟父亲学了杀猪的手艺。也许是巧合,猪在我大伯家被杀了。他一个人两只手拉起一只200斤的猪,拖到案板上宰了,就这样被我大伯吸引了。见到他后,他坚持要为他做媒,也就是把我表妹成功嫁给他。
第一次见到小根的时候,小伙子一身白衣,高高瘦瘦的,一脸干净。二十多岁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老实中不乏韧劲,含蓄的眼神里有对生活的向往。
婚后一年,表哥和小根来到南京,开始创业。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变富的:
第一,熟悉市场,从小做起,积累经验进行积累。
自行车档,以前卖包的,以前是这样的:重型自行车,后座横着一根木棒,木棒两边伸出后座十厘米左右,两头钉两个洋钉挂两个大编织袋,防止上下滑动。
骑着自行车上街卖包,是他们踏入塑料行业的第一步。
每天下午,他们骑自行车去江北批回几大包塑料袋。他们回来后,连夜把袋子分门别类打包,然后挂在自行车上。他们做好之后,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
在卖包的过程中,他们善于发现和总结。他们发现菜市场是塑料袋使用最多的地方,人群也最集中。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菜市场,而第一草场门菜市场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他们首先进行人员调研,与菜市场的管理人员取得联系,然后以小恩小惠,逐步将菜市场的其他卖包者和卖菜者分离开来,达到独家覆盖的目的。
第一个菜市场成功后,他们又如法炮制,把附近的菜市场也纳入其中。
第二,批量销售,由点及面扩大范围,发动群众,小批发也能赚大钱。
菜市场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他们不堪重负。我们做什么呢
那时候农村有很多闲人,不出门想赚钱的人比比皆是。原因是他们没有人陪,想出去又不敢出去。
小根和表哥回家动员。三个阿姨,六个阿姨,两个姐姐和小叔叔...突然,聚集了十几个人。他们背着药棉,背着装日用品的麻袋,穿着黄色的胶鞋。他们被小根带着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来到了早已为他们租好的南京江东门小民宅。租金当然是小根他们预付的。
有了这十几个人,小根就可以实施他的计划:不卖包了,改成批量包。
首先,教他们如何卖包,并确保他们会这样做。然后把菜市场交给他们,保证大家都有生意做,有钱赚。
当然,这是有条件的。他们需要包围自己,商品要从他们那里批。
然后,小根做起了二经销商,买了三台机器。他每天从江北大学的塑料批发商那里寄回大量塑料袋,然后分批分发给身边的十几个人,从中获利可观。
事情进行的很顺利,因为大家都赚了钱,红岩也频频传书报喜。于是,一些胆小观望的老家人也陆续来到南京,找到了小根,围在他身边,队伍越来越大。
第三,前端销售到后端供应,角色转变形成产业链。
一年半后,随着团队的扩大,货量逐渐增加,一般批发商满足不了。大部分货物已经由制造商直接供应。那台三机早就不用了。已经换成了面包车,还专门雇了司机,家里也雇了一批装卸工人。摊子越做越大。
也许一般人这个时候会很满意,但是小根又动了心思,做了一个决定:
1.拿出200万积蓄,去老家建塑料加工厂;
2.在自己的批发市场下面拆分出多个小的批发部,让自己的亲信去做。货源从自己的大批发市场走,重复当年的操作;
3.南京夫子庙、金桥银桥等各大市场自行设摊,增加销量;
4.自己的大型批发市场成了经销点,主要货源是家乡塑料厂生产的。其他品种由当地厂家提供,然后集中。不对个人进行批发业务,所有人员拆分成小的批发部门进行批发。
因为销量的保证,他家建的工厂从来不愁生意。前端销售,后端供货,小根和表哥从销售变成了管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自然。
第四,开拓市场,永无止境,利用上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让金融资源滚滚而来。
做经理的根本不是做掌柜。勤奋和努力是我们这里人的根本,挖掘和挖掘是商人的本质。
通过在塑料袋上游市场的几次颗粒收购,小根发现福建的颗粒收购价格和我老家的差距很大。于是他在当地租了一个大仓库,果断囤积了大量粒子。这样就节省了上游的采购成本,自己生产的塑料袋利润更高,更有市场竞争力。
于是,他在南京蚕食了一大片市场,并不断向武汉、长沙、江西等周边城市蔓延。开拓市场,永无止境!
今年过年再次见到小根的时候,是他开车把我从合肥送到了老家桐城新都。他有一个大肚子。他不再是以前的少年,而是一个拥有千万资产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