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书写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着皑皑白雪,走进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了解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共商脱贫之策。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没有农村的小康,

核心提示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走进富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了解群众生活情况,共商脱贫之道。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没有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带领赵岩儿女坚持精准扶贫,全面解决“两忧三保”突出问题,深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搬迁扶贫,率先建立五级书记扶贫、“县委书记挑战赛”、长效扶贫、预防贫困等机制,举全省之力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2月底,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

通过几个贫困户脱贫后过上更好生活的故事,反映河北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接力乡村振兴的新变化。

从打工妹到“网络名人主播”

——贫困农民如何通过电商增加收入?

“各位朋友,富平是中国大枣之乡。我手里的这个酥枣,鲜嫩香甜,松脆可口,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钙、铁等营养成分。现在下单有优惠。”6月10日晚,顾家台村农产品展示中心直播间里,28岁的村民盘古正在直播设备前介绍当地特产。在她身后,蘑菇、樱桃、苹果、篮子等当地特产摆在货架上,琳琅满目。“短短一个小时,30多人要求下单,卖了400多元。”

之前,盘古一直在北京工作,但生活成本高,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2021年初,盘古回了趟老家,看到村里的旅游、种植、箱包等富裕产业发展得不错。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她也想在家门口找到自己的增收之路。

看到直播电商如火如荼,盘古决定以带货网络直播为创业方向,但她既没有启动资金,也没有产品。如何开始成为她担心的事情。

“县里有扶持创业的帮扶政策,我帮你了解一下。”在村党支部书记顾金成的帮助下,从县农商银行获得创业贷款5万元;村委会还腾出一个房间做直播,免租金;提供当地特产,卖完再结账。2021年7月,顾家台村农产品展示中心直播间正式开放。

直播刚开始的时候,每天观众不超过10人。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村里举办的首届民俗文化节上演了,酷炫的无人机灯光秀,优美的广场舞,各种特色民俗节目。她期待着打开手机直播。"观众人数猛增至3,000多人。"

这让你意识到,展现原汁原味的风俗更受网友欢迎。此后,在山区、大棚、果林、民宿等地总能看到直播,直播账号的粉丝数量和粘性也逐渐增加。“当年十一假期,活货销售额过万。”

网络直播带货,线上火了,线下也火了。古台村的好货逐渐为人所知,线下也有很多公司前来洽谈采购。盘古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直播工作室总销售额已达18.8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约12万元,线下销售额约6万元,月均收入约1万元。

为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今年富平县开展了多轮直播电商人才培训活动。“直播电商是个专业活,不能东一锤子西一棍子。通过学习,我系统掌握了电商管理、店铺运营、以及流量获取、应用、转化等专业知识。,这对提高我的直播能力有很大帮助。”参加了多次培训后,盘古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直播电商的信心。“不仅要做一个好的网络主播,还要做一个懂技术、精业务、会直播、会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记者手记]

一根网线,一个山与山之间的顺畅沟通。原本“藏”在大山里的富平县顾家台村,借助细细的网线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当地农产品走出大山进入城市,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每个家庭的钱包都鼓了起来,村民们开始依靠手机在网上买东西。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货物通过网络架设的联通桥进入这个小山村。如今,村民们通过网络卖产品、订民宿、拍视频……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智慧的新生活。

从“北漂”到老年社区员工

——易地搬迁贫困户如何实现稳定就业?

6月3日,端午节。在张家口市张北县龚辉镇幸福港湾养老社区,老人们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动下,随着欢快的音乐尽情起舞,笑声不断。

Xi·秦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节日期间的所有娱乐活动都出自她的手。35岁的她,也是养老社区最年轻的员工。

Xi·秦伟出生在张北县龚辉镇开地坊自然村,曾北漂数年。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畅,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Xi秦伟也加入了打工的热潮,但大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让收入不高的Xi秦伟总是捉襟见肘。

2019年8月,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Xi秦伟一家响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公会镇集中安置区一栋100平米的新楼。

搬家那天,Xi·秦伟特地从北京赶回来帮忙。看着父母从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搬进新楼,看着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她做了一个决定——回家。

当一家人正为这“双喜临门”而欢欣鼓舞时,Xi·秦伟的父亲被诊断出癌症晚期。“我父亲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住在一个新的社区和新的大楼里。他非常高兴。”Xi·秦伟说。

西琴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找工作。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来,张北县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两区共建”,在安置区附近建设了特色西瓜产业园、幸福港湾养老社区、幸福港湾扶贫工厂。

2019年10月,Xi·秦伟成为养老社区的一名员工。社区养老以老年人为主,从业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Xi·秦伟年轻,工作经验丰富,很快就成了老年社区的主任助理。今年3月,她被养老院委以重任。她的工作被调整为综合办公室主任,负责社区内的行政协调、对外联络、档案管理、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养老院的管理变得更加科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我是学设计的,刚开始转行养老行业很难适应。随着父亲的去世,看着年迈多病的人,我渐渐有了更强的归属感。”Xi·秦伟说,老年人的感情很简单。只要你用真情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把你当成他们的孩子,这是他们在过去“北漂”的日子里感受不到的。

自加入公司以来,Xi·秦伟每天在养老院度过不少于12个小时,并将自己奉献给老人。空在业余时间,她向一家经验丰富的老年人服务中心咨询和学习。同时,她利用丰富的工作经验,策划各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她的工作热情带动了社区其他家政服务人员的热情。在她的指导下,几个“大姐”也学会了用电脑写文件、制表。如今,面对各种工作,她变得“游刃有余”,不仅在家里找到了归属感,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方向。

“放弃城市,回到家乡,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里有最正宗的烟花。”开始了新生活的Xi·秦伟感受到了强烈的幸福感。

[记者手记]

一份工作让贫困户过上了有希望的好日子。

Xi·秦伟在家乡的就业很有代表性。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很多“Xi·秦伟”。他们有学历,有经验,有理想,同样也有“偏远地区就业难”的困境。

在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宏伟实践中,不仅农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农民的就业机会也增加了。这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也为更多本地人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住上了新房,有了工资,有了社保,农民的精神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好。“两区共建”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行,让他们有了更加辉煌的人生。

从普通农妇到产业工人

——“小院致富”如何实现农村妇女能养家糊口?

“我们村的贫困户田群双不简单。5年前,她带着学到的缝纫技术回家创业,不仅让家里过上了好日子,还帮助同村1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平乡县赵荀乡大宋村党支部书记赵顺波说。

6月9日,我来到田群双的农家乐,门口挂着“发财院子”的牌子。主楼西侧空出来的两间房子是缝纫车间,有9台缝纫机。38岁的田群双(音译)正和同村的妇女们一起,专注地为一家童车厂加工配套的座套。“我们以质量取胜,我们全年都有工作。光这一批就有几万块。”她说。

田群双家有老有少。原来,她和丈夫以种地为生,一直在贫困线下挣扎。缝纫车间成立以来,她精心购置了不同型号的全自动数控缝纫机,动员同村不能离家的妇女学习和掌握缝纫技能,工作越做越好。依托县城发达的自行车童车玩具产业,她接到的坐垫、座套等加工订单越来越多。,并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缝纫加工点。包括四个贫困户在内,在这里打工的妇女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家家户户过着小康生活。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我的小作坊成了县里第一批‘扶贫大院’,后来又升级为‘致富小院’。”田群双说,她爱人最近去了乡派出所当辅警。两位老人靠养老金安享晚年,上学的两个孩子几乎没花什么钱,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这份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离家近,时间自由,又照顾家庭又不耽误挣钱。”59岁的贫困户张风格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干活,她头也不抬地介绍,婆婆有一条腿残疾,需要照顾。丈夫做过手术,家里收入主要靠她计件工资和地里种的1亩金银花。现在是金银花采摘季节。她一大早就摘了10斤金银花,能卖到100多元。她在这里可以赚一百块钱到晚上,再也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了。

“谁有事就先忙,忙完了随时过来干活。”田群双说,近几年,大宋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金银花,一到农忙的时候,车间人员就有点捉襟见肘。但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支持姐妹们兼顾家庭和工作,稳定稳定地发展人力,让农闲时没有人会有工作。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个更大的车间,更多的员工,更多的钱给她的姐妹们。

“田群双的‘发财院子’越来越红火,现在都不敢开了。她的愿望村集体一定要尽快帮忙完成。”赵顺波说,这件事已经列入村党支部今年的工作计划。前不久附近找到一个空的房子,协商好了。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建成一个可容纳30个工位的缝纫车间,然后租赁给田群双扩大再生产。这不仅可以增加集体收入,还可以让更多的女性留在家里,获得稳定的工资,过上幸福的生活。

类似的“致富小家”在萍乡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还有很多。当时,该县依托自行车、童车玩具、文件盒生产等县级特色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把一些手工生产加工环节放到农村,建设了数千个“扶贫小房子”,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如今,脱胎于子宫的“致富院”继续发挥着就业相对灵活、年龄性别限制少、工作时间更灵活的优势。它托起了那些离不开家人的村民共同富裕的梦想,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加油。

[记者手记]

一个小院,寄托着很多家庭的希望。“灵活,自由,就近就业也能照顾家人。”这是记者在采访“致富院”的过程中听到的最集中的赞美。

在农村,贫困户是典型的,因为各种原因很难离开自己的家乡或村庄。他们能否找到就近致富的好路子,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效果。以田群双为例,通过设立“致富小房子”带动一批村民就地就业增收,很好地解决了养家与照顾家庭的矛盾。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消息。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