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周觅金融
秘密理财,一切只为你,绝不二心!
版权:来源餐桌先生的餐桌生活观
他吃了那个时代所有的苦,却没有因此而成为尘埃。这是他对自己的坚持;他不听劝阻,不放弃员工,最终在一个领域做到最好,这是他对事业的执着;他坚守中国人的身份,坚持做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这是他对国家的眷恋;他捐了半个国家,追求每一笔捐款,这是他对社会的眷恋。
今天这篇文章只写给一个人。
前几天,五四青年节,我们在享受美好假期的时候,他悄悄做了一件事。
著名企业家、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宣布将捐资100亿元在福建建设一所全新的公立大学——“福耀科技大学”。
这所大学主要培养国内高端科技人才,重点解决被卡脖子的问题。如果这所大学正式投入运营并发挥作用,将弥补我国科技领域的一些短板,影响深远而巨大。
曹捐款高达100亿元,这已经足够令人震惊了,但更令人震惊的是,曹宣布:
这所大学是公立大学,不以营利为目的,建成后直接交给国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消息,在网上并没有太大的波澜。
热搜首页还是一些明星的八卦。一个明星换了发型,瘦了,但是曹捐款的消息在网上并没有引起多大波澜,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
这种利国利民的正能量无法宣传,但是明星网红的各种P事却可以反复搜索,令人遗憾。
但最尴尬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却有无数人误解了曹王德。
有人问:这是真的吗?搜索这条信息,第一条显示:是真的吗?
有人认为他只是炒作作秀,不可能真的拿出那么多钱。
也有人质疑曹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办一所对他没有任何好处的公立大学。他傻吗?
是的,曹确实是“笨”的。
但是,当你真正了解了曹和他的故事,你可能真的会觉得,这个心地善良的老企业家,不仅“傻”,还“傻”到可爱可敬!
数字一(one)
“傻”——花大钱,投身慈善。
曹到底有多蠢?
他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的董事长。全球每四辆车中就有一辆使用福耀玻璃。
这样一个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的实力派企业家,却要把自己几乎所有的血汗钱都花在慈善事业上。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做生意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我赚的钱一定要在我死之前回报社会!”
总之,每个人都会说,但只有他,曹,是身体力行地在做。
仅2010年至2011年,他就向玉树灾区、西南旱区、福建省、厦门大学等地的各项公益事业捐款共计12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捐款,总价值1.4亿元。
除了这些,他还向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捐款。
从福州的免费图书馆到南京大学的何任大楼,每一座精致的教育建筑上都有他的名字。
他还创办了和仁慈善基金会,至今已捐款31亿元。
据胡润慈善榜统计,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到去年,曹累计个人捐款已达110亿元,不愧为“中国首善”。
这次捐100亿建大学,他却把钱全部花在了和仁慈善基金会的账本上,相当于又捐了一个“首善”。
如此巨额的捐款,如此频繁的捐款次数,如果是别人,早就在全世界宣传了,恨不得告诉全世界。
但是他在曹的身上,却是那么的“蠢”以至于不能被感动。他几乎从不给自己任何宣传。
很多企业家做慈善是为了炫耀,赚个好名声,为以后的事业铺路。但是,他曹操王德是用心做慈善,说捐就捐,不求回报。
他做慈善的方式与其他人不同:
首先,他将建立一个监督小组,确保钱真正送到需要的人手中。他还将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开创了慈善机构问责和监督的先例。
第二,很多企业家用公司的钱捐款,但是是以个人名义。与曹不同,他捐出的是自己的钱,而不是公司的主意。
他说:我为中国的富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如果我做不到,你可以称之为有钱没心没肺,而最没心没肺的就是曹!
别人采访他,说他是中国“首善”,他却摆摆手,说他只是捐了点钱,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先生才是真正的“首善”。
曹就是那个一直努力工作的人。他的富豪榜排名一降再降。曾经20强,现在200强,他却笑着说,没关系。
他做生意不看重钱,做慈善不看重名。别人把慈善当做工具,他却把慈善当做修行。你觉得这样的人“傻”吗?
他明明花自己的钱做好事,却从不标榜自己。他只是想保持低调,谦虚一点。你觉得这样的人“傻”吗?
曹看,真是“蠢到家了”。
但这种“愚蠢”的背后,其实是博大的胸怀和燃烧的良知。
注射毒品
“傻”——坚定进取,脚踏实地。
1976年,高山镇投资10多万元建了一个玻璃厂,做点微利生意的曹被召回做代购。
当时这个玻璃厂还不是抢手货,而是一直亏损的问题厂。
6年了,换了7个厂长,没人能救得了工厂。大家都说迟早要完成的。
1983年,曹愚蠢地说,他将接管玻璃厂的合同,并承诺每年支付一大笔钱。
周围人都觉得他是个疯傻子,所以工厂濒临倒闭,别人跑都来不及,你还承包?
然而,奇迹发生了。他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由于他的努力,这家玻璃厂在短短半年内就扭亏为盈了。除去所有费用,当时的5个合伙人每个人能够拿到2万元的分红,这在1983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要知道当时月收入才几块钱。
当一个破旧的工厂赚了这么多钱,合伙人都很满意,并立即要求曹分了钱,让大家都可以离开。
对他们来说,这是通过改革开放的红利赚来的快钱。没人关心这个工厂是生是死。
但对曹来说,情况并非如此。这个工厂那么多工人,背后都是家庭。如果所有的钱都没了,他们会怎么办?
所以他选择留下来经营工厂。
最后一个合伙人收了两万块钱,指着曹的鼻子嘲笑他说:“你这个笨蛋。”
曹是真的“蠢”,但这个世界有意思的是,蠢的人往往有蠢的福气。
谁也没想到,第二年,这个曹“傻子”就依托这个厂子,一路稳扎稳打,赚了几十万。
后来,随着玻璃厂转型为汽车玻璃厂,曹的事业越来越红火。
有些人嫉妒。他为什么要在曹王德赚这么多钱?
那时,许多小企业或多或少都在逃税。这些人一合计,认为曹很可能也是这么干的,于是向上面抱怨:“曹贪污,还偷税漏税。”
调查队一波接一波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