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钱与理想与资源
鲁迅先生讲: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然后他又具体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鲁迅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他绝不假装清高,该享受的物质生活,还是享受的。鲁迅的收入,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而言,是相当高的,他当时在教育部任职,月薪是300块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费是每月两三块大洋,毛泽东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过管理员,每月的月薪是八块大洋。不过这至少说明鲁迅先生当时的薪水极高,除了"干薪"之外,鲁迅的稿费和讲课费也不少,顺带说一句,鲁迅在北京大学兼职讲课并不算正式的教职人员,这种外聘人员当时的头衔是讲师,并非鲁迅达不倒教授的要求,给了讲师的头衔。
鲁迅还有一个特点,他一方面拿国民政府的钱,一方面还骂国民政府。鲁迅自己讲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动不动说为了理想把工作辞了,然后在外面混了一圈,什么都没有做出来,再跑回去啃老,甚至一个男生去啃收入低的女朋友,真不知道该怎么评论他。
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写过一部名剧《玩偶之家》,里面的女主人公娜拉一直活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跟丈夫的婚姻关系非常的不平等,最终她觉醒了,终于离家出走,开始了新的人生。几乎所有的人在读完这部戏剧后都会赞杨娜娜追求自由,平等的反叛精神,女权运动者对她更是赞叹不已,可是鲁迅的看法却不同他写了《娜拉走后怎样》一文,鲁迅写道: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若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需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这个很难听,或者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有别,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要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人,我们学过他的很多文章,鲁迅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我颇为赞成他的一些看法,也就是说我赞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不要因为看到很多人辞职或者退学后发了财,天真的认为只要将自己置之死地能后生,现实情况往往是置之死地,大部分情况下是死掉了很多人。尤其是媒体,为了哗众取宠,过分渲染退学创业的故事,但是他们常常故意颠倒因果关系,盖茨、佩奇、布林退学创业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挣钱的方法,然后才退学,而不是反过来,因为退学,所以创业成功。
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我们先说说对于那些有巨额遗产的人,最终他的钱只有三个去处:一钱都花掉,花不掉就糟蹋掉,二交给投资人,这样的国家部门或者慈善机构,三留给他人,包括后代。钱没有第四个去处。
古代的帝王在墓中放了太多的随葬品,除了鼓励盗墓外,没有任何益处,并且帝王也得不到安息,钱这东西上帝会借给大家让大家花,花不掉,他都会拿走。很多人觉得把钱给了孩子,会让她过得很好,这件事得两说,朱元璋一定想不到他的子孙会发出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的感慨。100多年前,美国很多超级富豪发现给孩子们留太多的钱反而害了他们。曾国藩也不赞成给孩子们留太多的钱,而是教育自己的兄弟子侄要把钱多多的散出去,说钱多会招来灾害,所以我们不要那么拼命的挣钱,爱惜一点自己的身体,多享受生活,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且是有极限的,在这个极限内努力效果会比较好,已经接近自己的极限,效率就会会就大大打折扣,像超越极限是枉费心机挣钱也是如此,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挣钱,即使有所收获,各种成本也会太高,也不合算,也就是说,可能是挣了一元钱,但在其他方面损失了两元钱,想清楚这一点人就能过的比较潇洒,孔子说的不逾距,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大文豪,鲁迅这辈子就过的比较潇洒,虽然它的寿命不算太长,但是他这一辈子想做的事情都做了,生活非常的丰富多彩,相比之下,同样是大文豪的巴尔扎克,为了挣钱,大量的出版书籍,夜以继日的工作了20年,他每天晚上六点钟上床,半夜12点起床,点上蜡烛,一口气工作到第二天早上到七点的时候,沐浴休息一会儿,出版商上午把稿件取走后,再工作到下午,每天写作16个小时这和拿破仑工作的时间差不多,拿破仑一天工作18个小时。巴尔扎克在这样大工作量的情况下,完全靠咖啡支撑,因此到40岁的时候,身体就完全垮了,巴尔扎克去世后,医生发现他因为饮用了太多的咖啡,骨头都是黑的,巴尔扎克当然是高产大量的版税收入,让巴尔扎克过上了豪华的上流生活,但是那样的生活让他依然入不付出,然后他又更加拼命的工作。这样的生活,我建议咱都不要这样过,既然钱是上帝存在,我们回头要还给他,我们又何必要钱不要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