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既事关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将社区与充分就业结合,带动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创业?今日,我们走进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了解社区里的创业就业故事。
捻针、穿线、缝补……在孙善永的巧手下,衣服上的破洞很快就看不出痕迹。对于有着二十多年手工精工织补经验的他来说,这样的工作已经是手到擒来。“看一眼就知道用什么样的针线或者布料。”孙善永笑着说。
也正是这份眼熟手巧,让他收获了社区居民的认可。从摆地摊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居民们只要有需要缝补的衣物,都会送到他的手中。在孙善永心中,自己创业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和支持。
“最开始在玉林那边摆摊,没有固定的场所,身体又不方便,很困难。”因患疾病,孙善永双腿失去知觉,成为一名残疾人。为了自力更生,他专门找老师学习手工精工织补,并在不断实践中越来越熟练。2017年,兴蓉社区了解到孙善永的情况后,对他进行了就业帮扶,不仅帮助他继续学习手工织补,还在社区的社创中心为他提供了一间工作室——特创小站,以此改善他和家人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特创小站”正是兴蓉社区在集公益、创业于一身的“兴蓉社区发展治理实践中心”和“兴蓉社区微组织孵化中心”组成的兴蓉“双创”中心内打造的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基地。在这里,孙善永不仅有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也享受到了社区的就业服务。
有了场地,孙善永决定把事业做得更好,在社区的就业政策支持下,他注册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现在还有不少员工。因为纯熟的织补技术和在居民口中的好口碑,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甚至还有多家服装公司与他合作,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
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解手工精工织补的基本要领和斜纹面料的特性,一步一步教大家练习针法,耐心为大家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场地解决了,生活改善了,孙善永又想着尽一份力,帮助社区的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在特创小站门口,一直摆放着一个立牌,上面写着“长期教学员,就业困难人员免学费”。孙善永说,在前来学习的居民当中,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残疾人,为了帮助他们,接单以后会由公司的员工上门送拿衣物。目前,公司已经累计为300余名失业人员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增强他们对就业和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
“只要居民有需求,我就会尽我所能。”孙善永说,社区给了很多帮助,自己不能等、靠、要,现在为了能多接订单,居民只要打电话,他们也会上门提供服务,“希望通过努力,让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和我一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梦。”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怡霏 视频 张青青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图片 张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