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如下:
首先如果整个腾讯凑钱的话,肯定是可以买的,但日常运营状态下的腾讯我不认为有足够现金流或活动资金可以应用于收购这些著名的厂商上,而且卖不卖不只看腾讯有没有钱。

腾讯公司自身的性质是多个篮子一起放鸡蛋,并不会集中于某个上,单独的投入最高的海外并购是supercell的八十多亿美元,软银收购时则是五十多亿的估值。
也就是说水涨船高的过程里,如果谈条件找关系已经给出让步,那么这个估值是必然高出预期的,而且前提是能一次性购买到大量股份,这也要看被收购公司的股权结构。
把溢价问题考虑在内后,其实能看得出腾讯看重的是市场地位和盈利价值,V社育碧EA这类公司,曾经或潜在可以达到市值保底在今年都是到40亿级别的。
而育碧跟EA有一个特性就是技术溢价区域多,掌握着目前主流游戏界比较核心和高端的人才与技术资源,这一点的溢价是很难直接反馈在日常市值上吸引普通的投资者的,而即便反应了也是具备极高价值,其潜力是很难直接判断盈利效率。
比如五年前被收购的epic被腾讯控制了48%的股份,在没有战争机器这个最大的招牌前提下,单独靠旗下其他几个差很多的系列和引擎技术,就已经总价值至少6亿以上美元,如果战争机器还在的话,想必这个数值在投资者眼里是可以翻倍的,腾讯如果要买可能要花更多的钱。
所以不难看出,在虚幻4不瘟不火难以达到虚幻3高度的今天,epic依旧有这样的价格,那么持有诸多游戏品牌、技术以及高素质从业人员的EA跟育碧,他们的潜在技术溢价只会更高。
腾讯收购其实很多时候虽然成功,但如果不给出足够的许诺例如独立运营等等,很多公司都可能倾向于拒绝,如果股权集中要卖高价故意刁难,那么压根也买不下来。
腾讯市值再高,能拿出来单独用于收购其他大公司的现金流也是急需要凑合准备的,同样的某些公司股权集中或不集中,不集中的话腾讯的收购模式不起效,收购可能只是浪费时间精力。
股权集中的情况下,要进行大量许诺才能完成整合,拳头、epic和supercell都是这样的例子,也就是说在这种承诺下。
尤其是当该公司自主营收和前途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不做承诺让他卖是很困难的事情,购买时溢价不高的话代价自然低,例如早期的拳头,假设拳头后期已经发展腾讯再去收购,可能腾讯就开不出让人满意的条件了。
2011年的拳头,没有市场和技术溢价,腾讯收购就为了拉拢花了差不多近三亿美元,如果是现在的拳头,我想腾讯出得起钱但下不起血本。
如果是全资购买或大量股权出售,那核心技术就会成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范畴,可能溢价的极限瞬间就能增值一倍,而平时的市值其实跟营业额有很大关系,没法直接反应整个公司的所有潜在经济价值。
因此,有些人不要只看市值,王健林的公司市值多高,该拿不出钱一样拿不出,市值这种一眨眼就没的东西拿来对比公司收购的能力很多时候不靠谱。还有的人傻到以为有钱就能买,问题是除了育碧这种股权分散被维旺迪恶意收购的以外,其他的如果股权集中,根本不卖你的话,你是完全没有办法的。
这些公司里valve的潜在商业价值是最巨大的光CSGO的赌博市场就有二三十亿的资金,虽然VALVE没有办法从中获利,但皮肤市场的开发和这套商业模式的运作却是别的公司难以复制的,DOTA2就不用说了,HL、TF和传送门也不用说了。
这里说一下比较核心的三个价值点,第一是起源引擎,第二是STEAM,第三是VR技术、起源引擎的技术价值比较广泛,一个是扩张社区规模,另一个是给SFM做支援,SFM的市场如果商业化也能做出上亿的市场,就热度来说目前足够了,并且具备成熟的创作者群体,游戏开发方面目前出的起源2的前景很好。
STEAM本身的用户数量就是价值,但真正有意义的其实还是VALVE本身对STEAM的控制和维护态度,所以说STEAM的价值是依附于VALVE上,离开了VALVE的STEAM衰败是迟早的,没有其他公司的运营模式能保持这一平台持续良好运作,某种意义上是跟VALVE捆绑在一起。
最后的重点是VR技术,目前VR市场就三家公司算主流,一个是索尼一个是oculus,索尼技术发展比较独立。
但面向群体比较偏一切技术基础廉价一点,oculus目前被爆各种偷技术,我自己看他们的开发与商业愿景也是比较蠢的,并且oculus跟VALVE基本是同步研发VR,目前虽然oculus看着有势头,但长期来说我不看好他们除了商业贡献外能有更具规模的贡献了。
而VALVE本身,做VR更不倾向于商业化,投资和囤积了大量技术,能从他们给VR开发的软件和新的手部操控器看得出来,到目前为止都是厚积薄发,光VR技术单独拿出来卖,可以对比一下oculus被收购时的价格溢价高达30亿美元。
由于不清楚溢价的具体比例有多少是现金,所以很难直接判断,不过可以从另外一个收购案来看fackbook这个比腾讯规模还大,资产控制比腾讯更单一的企业能一次性拿出多少现金来收购。
之前在收购whatsapp时,fackbook拿出了190亿,但现金只有40亿,剩下120亿是股权转让,还有30亿还要拿限制性股票来凑,这次收购是fackbook最大的一次收购,已经能反应得出比腾讯市值还要高的公司,出现金的极限也就四五十亿。
苹果大收购较少,近年最大的应该是三十亿收购案,其中二十多亿是现金,其余也是资产支付,能看得出苹果如此巨大,但在收购意愿低的情况下,直接用现金买一口气拿二十多亿也是不那么顺利,需要付资产来满足卖家需求。
所以麻烦某些人别整天看腾讯市值多高就认为腾讯真的有能力在如此多业务和部门的情况下,一口气拿出超大的一笔资金,这种状态腾讯是完全喘不过气的。
另外腾讯在中国是什么B数我感觉大家清楚,某人的钱并不真的只是某人的钱,如果要用资产支付这类办法经常为超大收购案买单,就不符合上面更高层投资者和控股者对腾讯的预期和规划了。
1986正式成立 Ubisoft Entertainment S.A 由Guillemot五兄弟于1986年在法国创立,从事教育软件和游戏软件等的出版和发行。
公司随着个人电脑上一系列诸如Amstrad,Atari,Amiga等品牌的成功以及和Elite,Electronic Arts,Sierra,LucasArts,Novalogic 等一些当时欧洲一线游戏发行公司的合作迅速成长。

在1989到1990年间,育碧开办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
育碧对市场看得很准,一举进入西方三大游戏市场:美国、英国和德国,并很快站稳了脚跟。
1990年,五兄弟决心开创自己的游戏,于是他们开始大量聘用年轻技术人员。
他们很快发现,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即将被淘汰,于是在1994年,育碧在法国的Montreuil创建了自己的游戏制作室。
Michel·Ancel,一位天才的设计人员逐渐得到赏识,他领导下开发的游戏《Rayman》成为当今最著名的游戏之一。
1996年,育碧的股票上市,同时,它在中国上海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分了新的制作基地。
育碧公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使它得到用户的好评。
华纳和迪斯尼也曾经和育碧合作开发游戏。
2000年,育碧并购了北美游戏制作的两家大公司:Red Storm Entertainment 和 TLC GAME Studios。
同时,为了进军PC游戏市场,它还并购了策略游戏和在线游戏的老牌开发商:Blue Byte Software(当时就垂涎了NWC)。
2001到2002年间,育碧在加拿大、瑞士、韩国和芬兰都建立和分公司,到2003年,它已经在22个国家拥有分公司。
在这期间,育碧的游戏: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被交互科学艺术委员会评选为2002年最佳游戏。
育碧于2001年启动了网站,进军在线游戏市场。
传统游戏:Uru:Ages Beyond MYST、The Matrix Online,加上以前的Shadowbane和EverQuest,都将在美国主要录像游戏租赁店中出现。
2002年至2004年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拥有众多畅销品牌和大奖,特别是Tom Clancy’s,Splinter Cell, Prince of Persia,The Sands of Time,Far Cry, Beyond Good and Evil, XIII,Tom Clancy’s Rainbow Six3。
在韩国,芬兰,加拿大,瑞士建立了发行部,收购了法国的Tiwak制作室。
公布了新的LOGO,宣布游戏销售量突破一亿份。
2004年至2005年进军好莱坞,育碧和一些主要的好莱坞公司签署了一系列授权协议:和环球影视城消费品集团公司达成协议,根据三获奥斯卡奖的导演彼得·杰克逊的翻拍作品《金刚》开发同名游戏。
和索尼影视消费品产品公司签订了开发第一部基于索尼影视动画公司电脑动画特效的游戏。
和LucasArts公司签订了制作《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掌机游戏的授权协议。
2005年至2006年育碧成立20周年,进军次世代育碧20周年庆典开启了2006新纪元。
完成次世代掌机前期定位的具体化。
凭借Tom Clancys ,Ghost Recon Advanced Warfighter等作品,奠定了基于Microsoft’s Xbox 360平台的视频游戏及娱乐系统的领先地位。
2006年至2008年育碧成为娱乐行业的领军者,2007年,育碧成为全球(除亚洲外)排名第三的独立游戏经销商。
在保加利亚、中国、新加坡、印度和乌克兰成立新的工作室;在墨西哥和波兰新建经销分公司。

成功收购Reflections Interactive (英国),Massive Entertainment (瑞典),以及日本的一些开发工作室。
2007年11月发布热作Assassin’s Creed,该游戏作品成为美国和英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视频游戏品牌。
成功收购Far Cry和Anno游戏相关版权,之后更一举获得Tom Clancy系列视频游戏相关的所有知识产权和相关产品。
育碧旗下销售量过百万的游戏作品从10部增长至14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