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边颖超

学号:19021210974
毫米波是指频率在30~300 GHz之间的电磁波,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100 GHz~10 THz之间的电磁波。这两段电磁频谱处于传统电子学和光子学研究频段之间的特殊位置,过去对其研究以及开发利用都相对较少,如图1毫米波及太赫兹频段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图。随着雷达和无线通信等无线应用的高速发展,现有的频谱资源已变得日益匮乏,开发新频段已逐渐成为解决此矛盾的一种共识,而在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存在大量未被开发的频谱资源,使得毫米波和太赫兹频率适于作为未来雷达和无线通信等应用的新频段。
近几十年来,毫米波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毫米波芯片方面,如主流集成电路工艺的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等;在毫米波真空电子器件方面,如加拿大CPI公司研制的速调管(Klystron)在W波段上获得了超过200W的脉冲输出功率;具体的应用已经扩展到多个领域,如毫米波通信、毫米波成像、毫米波雷达等。
而太赫兹技术作为一项新起之秀,相对于毫米波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其兼有微波/毫米波和红外可见光两个区域的特性,融合了微波和红外可见光的优点,其在宽带无线通信、精细成像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太赫兹技术主要包括太赫兹波源、太赫兹传输和太赫兹检测等,其关键部件可以分为无源元件和有源器件。无源元件包括太赫兹传输线、滤波器、耦合器、天线等, 而有源器件包括太赫兹混频器、倍频器、检波器、放大器、振荡器等。近三十年来,太赫兹源、检测及相关元器件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今已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通信等领域掀起了一轮研究热潮,成为下一代信息产业的科学技术基础,对现代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THz波的波长处于微波及红外光之间,因此在应用方面,相对于其他波段的电磁波具有非常强的互补特征。与微波、毫米波相比,THz探测系统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具有突出的抗干扰能力和独特的反隐身能力;与激光相比THz系统具有视场范围宽、搜索能力好、适用恶劣气象条件等优点。
首先,THz科学技术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新方法。THz科技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例如THz波不仅可以成像,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探针,对物质内部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关于物质的化学及生物成分、波谱特性、THz标记、分子动力学过程,乃至量子互作用过程等重要信息。其次,THz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THz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皮肤癌的诊断和治疗、DNA的探测、THz断层成像、THz药物分析和检测等方面都显示了强大的功能和成效。最后,THz技术在国家安全、反恐方面的应用有着独特的优势;THz技术是新一代IT产业的基础,如图2,日本第三代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0.12THz)已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高清赛事转播。以及研究THz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介绍下当今的机载雷达
电子科技大学位于具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是“211”和“985”名校之一,在2006年中国高校国际学术会议排名中名列第四,被誉为“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其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陈星弼领衔的包括16名博士生导师、27名教授在内的雄厚师资力量,与国内外相关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
硬件环境:新建FAB工艺线
电子科大微固学院的硬件设施相当不错,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纳米技术中心,还有最新建成的FAB工艺线——微细加工基地(6英寸,线宽为0.35um)。
师资科研:功率器件和功率电路研究突出
电子科大微电子专业最主要的特色在功率器件和功率电路方面,科研方向主要有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ULSI集成电路设计/ASIC设计与应用。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方向,由陈星弼院士和张波教授分别领导的小组研究,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陈院士的科研小组主要研究功率器件、功率电路、电源管理和相关的一些模拟电路;张波教授科研小组的研究方向有电源管理(功率器件+功率电路)和功率器件(传统硅基器件以及新材料比如SiC基的功率器件)。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方向在年轻的于奇教授的带领下,主要集中开发模拟电路,也有锗硅器件、ADDC等研究方向。李平教授近年来的研究项目有电源管理、汽车电子、单片机芯片设计、铁电存储器、FPGA等,更集中于数电。
东南大学的微电子研究比较特殊,既有以射频闻名的射光所,又有在MEMS方向颇具实力的微电子所。射光所下属于在无线电系,而微电子所则下属于电子工程系。两个研究所各有所长,优势互补。
射光所:国内知名的高技术研究中心
射光所,即射频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是由教育部和东南大学在1997年联合筹建的高技术研究所,属“211”工程项目。在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射频与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高技术研究中心。
东南射光所的前任所长,同时也是创建人的王志功教授,是从德国归国工作的微电子光电子专家,在国内射频和光电集成电路方面的造诣首屈一指,在学术界也享有盛名。
射光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射频集成电路、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光电集成电路、光纤通信集成电路、ULSI、生物用集成电路等等。射频集成电路方向主要由李智群博士负责,研究内容包括移动通信及无线接入系统用射频集成电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功率放大器等。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由王志功教授亲自负责,研究内容涉及HEMT移相器、GaAs HBT 压控振荡器和单片集成电路上的关键元件的研究等。光电集成电路方向,是射光所的一大特色,主要是关于光电转换一系列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生物用集成电路技术,是将集成电路技术和生物学医学相结合的一个方向,射光所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很有优势的。
微电子所: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微电子所建有国家专用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MEMS实验室属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庆安教授的《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是国内最好的MEMS中文参考书。由于没有自己的生产加工线,黄老师把研究重点放到了不太耗资金但前景不错的MEMS CAD方向,具体包括VLSI器件物理与新型器件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CAD设计与应用、智能传感与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和微电子系统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固态电子学及其技术。
招生信息:
综合来看,射光所强在电路,而微电子所强在器件,一个学校两个所都具有相当实力,不能不说是东南大学的一大特色。2003年依托于两个研究单位的合力,东南大学IC学院成立,该学院已于2004年开始招收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两所都很很好 读研关键选个好导师 选个感兴趣的方向 祝你好运
基本上所有种类的雷达在战斗机上都可以找到
(1)按定位方法可分为:有源雷达、半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
(2)按装设地点可分为;地面雷达、舰载雷达、航空雷达、卫星雷达等。
(3)按辐射种类可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

(4)按工作波长波段可分: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和其它波段雷达。
(5)按用途可分为:目标探测雷达、侦察雷达、武器控制雷达、飞行保障雷达、气象雷达、导航雷达等。
相控阵雷达是一种新型的有源电扫阵列多功能雷达。它不但具有传统雷达的功能,而且具有其它射频功能。有源电扫阵列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能直接向空中辐射和接收射频能量。
但是上面的各种雷达虽然具体用途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
雷达还是靠波长来区分的,我说一下各个波长雷达的优缺点:
超长波雷达
超长波雷达由于其波长长、信号衰减小、传播距离长、定位精度不高等特点,一般用于战略警戒。比如对洲际或中程战略导弹的预警。这种雷达是冷战时期发展比较快的一种雷达。
长波(米波)雷达
长波(米波)雷达一般用于战役级空中警戒和空战引导。该类雷达集中了微波雷达和长波雷达的部分优点,具有较大的作用距离和较高的定位精度,能够满足战役级对空警戒和引导要求。
米波雷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是对类似美国隐形飞机很有效。这与隐形飞机的设计思想有关。隐形飞机一般是通过吸收雷达电波、减少雷达角反射面、散射雷达电波来达到隐形目的。但波长适当的雷达恰恰具备电波被吸收率低、不易散射等特点。所以,米波雷达对隐形飞机来说还是很有效的。
毫米波雷达
通常毫米波是指30~300GHz频域(波长为1~10mm)的电磁波。毫米波的波长介于厘米波和光波之间,因此毫米波雷达制导兼有微波制导和光电制导的优点。同厘米波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与红外、激光、电视等光学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具有全天候(大雨天除外)全天时的特点。另外,毫米波导引头的抗干扰、反隐身能力也优于其他微波导引头。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毫米波固态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材料、器件、结构、工艺的发展,固体共形相控阵天线和毫米波集成电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毫米波导引头性能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毫米波导引头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天线技术。常用的毫米波雷达天线有以下几种:反射面天线、透镜天线、喇叭天线、介质天线、漏波天线、微带天线、相控阵列天线等。
那要看按照什么条件分类
按照雷达采用的技术和信号处理的方式有:脉冲多普勒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边扫描边跟踪雷达。
按照天线扫描方式分类,分为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等。
其中相控阵雷达按功能还分为: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无源相控阵雷达
按照结构还分为:全电扫相控阵和有限电扫相控阵。
脉冲多普勒雷达:如美国现役F-14、F-15、F/A-18和F-16等战斗机分别装备的AWG-9、APG-63、APG-65和APG-66A/B、APG-68C/D等雷达。(优点)窄带滤波器能对回波脉冲列进行相干积累 ,由它选出目标的多普勒谱线。脉冲多普勒雷达的这种信号处理方式可获得近于最佳的信号功率对杂波加噪声功率之比,及较精确的目标距离和径向速度数据。(缺点)脉冲多普勒雷达采用足够高的脉冲重复频率(通常在20千赫以上),但因此而带来了雷达测量目标距离的最大量程很近,远距离的目标回波跨周期的出现,使目标的距离产生模糊。此外,高的脉冲重复频率使不同距离上的杂波叠加,杂波强度大大增加,增大了抑制杂波的难度,因而对雷达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合成孔径雷达:特点是分辨率高,能全天候工作,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缺点是覆盖范围小,扫描周期长。
边扫描边跟踪雷达:以F-14的AWG-9为例,它能同时跟踪24个分散的目标。将六枚“不死鸟”导弹在时间分隔的基础上几乎同时(2秒内)导向六个分散的目标。此类雷达还未发现缺点。
机械扫描雷达:当今绝大多数战机的配备,从雷达诞生之日起到现在。(缺点)约为整套机械雷达系统造价一半的机械设备最容易发生各种故障,占雷达系统故障的绝大部分,每天都要进行维护。另外,机械设备几乎限制了雷达系统的所有基本性能,包括探测线、被跟踪目标的截获、对抗各种类型干扰的防护性能、通信容量等。
相控阵雷达:正在异军突起的雷达种类,优点很多。
(1)波束指向灵活,能实现无惯性快速扫描,数据率高;
(2)一个雷达可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波束,分别实现搜索、识别、跟踪、制导、无源探测等多种功能;
(3)目标容量大,可在空域内同时监视、跟踪数百个目标;
(4)对复杂目标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5)抗干扰性能好。全固态相控阵雷达的可靠性高,即使少量组件失效仍能正常工作。
缺点也有:相控阵雷达设备复杂、造价昂贵,且波束扫描范围有限,最大扫描角为90°~120°。当需要进行全方位监视时,需配置3~4个天线阵面。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每个辐射器都配装有一个发射/接收组件,每一个组件都能自己产生、接收电磁波,因此在频宽、信号处理和冗度设计上都比无源相控阵雷达具有较大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也使得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造价昂贵,工程化难度加大。但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功能上有独特优点,大有取代无源相控阵雷达的趋势。

有源和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相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射/接收元素的多少。
有源相控阵雷达最大的难点在于发射/接收组件的制造上,相对来说,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难度要小得多。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功率、效率、波束控制及可靠性等方面不如有源相控阵雷达,但是在功能上却明显优于普通机械扫描雷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折中方案。因此在研制出实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之前,完全可以采用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过渡产品。而且,即使有源相控阵雷达研制成功以后,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相控阵雷达家族的一种低端产品,仍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全电扫相控阵和有限电扫相控阵:全电扫相控阵又可称固定式相控阵,即在方位上和仰角上都采用电扫,天线阵是固定不动的。有限电扫相控阵是一种混合设计的天线,即把两种以上天线技术结合起来,以获得所需要的效果,起初把相扫技术与反射面天线技术相结合,其电扫角度小,只需少量的辐射单元,因此可大大降低设备造价和复杂程度。
现在的雷达都趋向于多功能化,往往一台雷达继承了多个类别的雷达特性,因此“雷达种类”变成了“雷达功能”。
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