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次短路熔痕结晶时的环境温度为正常气温,而二次短路熔痕结晶时的环境温度为火灾温度,所以二者在结晶时的冷却速度有较大差别,从而使结晶时的过冷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既一次短路熔痕比二次短路熔痕的冷却速度要大,过冷度也就大些。因此,一次短路熔痕的显微组织以柱状晶为主,而二次短路熔痕的显微组织以等轴晶为主,而且二次熔痕的晶粒也较一次短路熔痕的晶粒粗大些。
2.2 气孔

一次短路熔痕由于其形成的环境温度低,冷却速度快,凝固过程短,虽被截留在熔痕内的气体较多而来不及析出体外,但由于它是在燃烧产物、水蒸汽等少的环境中形成的,所以,一次短路熔痕内部的气孔是少而小。二次短路熔痕是在火灾中形成的,因火场温度高,冷却速度慢,凝固过程长,虽被析出的气体多,但由于火灾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灰尘、杂质和各种燃烧产物,以及受火灾热作用而蒸发的水蒸汽等,也将进入铜的熔液中,因此,二次短路熔痕内部的气孔总是又多又大。

2.3 共晶体
由于一次短路熔痕是在正常环境下形成的,凝固时间短及空气中的水蒸汽少,故氧气的溶解量少,且还没来得及与铜充分反应产生Cu2O时,就被析出组织之外,所以,一次短路熔痕气孔周围生成的(Cu+Cu2O)共晶体很少;而二次短路熔痕是在火灾条件下形成的,凝固时间长,再加上空气中的水蒸汽多,氧与铜的反应增加,又因气孔周围的晶体缺陷较多,氧得以沿晶深入,故生成的(Cu+Cu2O)共晶体的量也相应增多,且比一次短路熔痕更明显。
1.2 过渡区
一次短路熔珠在形成时,即在短路瞬间,除短路点处于高温状态下外,整个导线的温度并不高,其显微组织仍为加工时的原始状态呈方向性,所以温度过度区的界限比较明显。如果继续在火场的高温中不断加热,短路熔珠内的细小柱状晶晶粒逐渐长大,过度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再结晶变成粗大的等轴晶,但其界限依然比较清楚。而二次短路熔珠在形成之前,因火灾的高温作用,整个导线的温度比较高,因此,除短路点处于高温状态之外,在短路点附近的温度也较高,所以,过度区的界限比较模糊。如果也在火焰中不断加热,则在短路熔珠内比较粗大的柱状晶和在过渡区内比较粗大的等轴晶都将继续长大,从而使过渡区的界限和柱状晶的残痕更加狼牙交错和模糊不清。
新手小白?导线有一个趋肤效应,频率越高,电流只走导通表面,了解趋肤效应的深度,计算单根导线的线径,是用一根,还是几根,有线电流大的甚至用上了多股漆包线,或者铜箔。避免趋肤效应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