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乾隆十四年,南京的小苍山,有一处园林转手换了主人。
这座园林规模很大,它最早的主人姓曹,曾经掌管着江宁织造局。在这个最是肥缺的部门当一把手,自家园子修得排场,再正常不过的。
可惜,后来曹家衰败直到最后被查抄。这园子就易手给接任的一把手的隋赫德。这位老隋,把园子改名叫隋园。但他同样没逃脱被抄家的命运,没当几年江宁织造即被革职。
“聪明人”看出了门道,园子的主人相继落马,一定是这园子惹的祸!于是,好好的一座园林,几近荒废。
随着家道中落,曹家的后人曹雪芹,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他在穷困潦倒中,把这座园子里的往事,写了本叫《红楼梦》的书。而在这个时期,一个叫袁枚的人,辞了县令的公职,花300两银子买下这座“大观园”。他把这里改名叫“随园”,开始了自己辞职下海的传奇下半生。
02
文艺青年袁枚觊觎这个园子很久了。成为随园新主人,他很得意。只花300两银子就买下“大观园”,真划算!
从24岁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到他辞官买下随园,不过短短的十年光景。这时的袁枚,还没有跨入油腻的中年男人行列,他还是个有梦想的人,他要把随园变成自己的“提款机”和安乐窝。
和现在文青开间咖啡馆,就算完成自己“梦想”不同,袁枚是个极具现代互联网意识的人。什么共享经济、知识付费、平台经济、网络舆论和广告宣传,这一套被现代互联网商务精英们天天挂嘴上的东西,从随园办理完不动产交割手续之后,就统统被袁枚玩了一遍。
更重要的是,他还成功了。
03
袁枚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不过天生就不是走仕途的料。他更喜欢研究吃吃喝喝,没事跟权贵开个沙龙爬梯,还有,他很好色,而且男女通吃。
这些爱好,哪一样不得花钱?
于是,辞官后的袁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夯实经济基础。他想当陶渊明,可是他不愿效仿陶渊明“乞食”度日。怎么办?
袁枚心里,早就有一个成熟的方案。这是一个极具可操作性的互联网创业方案。主要分为共享平台初创期、平台建设融资方案、平台衍生产品推广……
我们来复盘一下袁枚的创业历程,看一个300两银子的项目,如何成长为一个影响中国200年的超级文化大IP。
04
刚买下随园的时候,这里早就荒败得不成样子。袁枚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花大价钱买奇峰怪石,又亲手栽种了绿竹万竿。家具一水儿的紫檀黄花梨,古玩有晋帖唐碑,也有商彝夏鼎。
单就随园窗户的装饰,用了当时国内还非常稀少的玻璃,有蓝、绿、白等许多颜色,营造出蔚蓝天空的蓝晶世界,冰晶玉洁的白色世界,绿杨垂柳的绿色世界。
这派头,袁枚自己都说,大江南北富贵人家都没这么排场。
其实袁枚辞官时,有积蓄3600两银子,随园购买本金只花了300两银子,两年建设随园初具规模,积蓄也几乎用尽。
这时候,已经基本完成了前期的平台搭建,接下来,袁枚总裁打造大IP进入了实施阶段。
05
随园装修好,这么奢华又有文化气息的场所,加上袁枚自己的社会名望,让这里一下变成了当地官员、名流聚会的休闲会所。
袁枚深谙“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他精心修缮随园后,第一件事就是拆掉围墙,免费让人来游览观赏。没有门票,没有捆绑销售、没有任何隐形消费……这下,随园知名度蹭蹭往上涨。
随园的热度上来后,袁枚开始在园内开办休闲会所。餐桌摆在随园景致极美的亭榭里,吃饭喝酒顺便安排歌姬舞女助兴。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之下,随园的饮食生意非常火爆。
客人来这儿,不仅有美食可吃、美景可赏,还有美女轻歌曼舞助兴,实行吃住玩一条龙服务。于是,“随园模式”成了当地官员大力推广的新型经营业态。
既然是生态休闲餐饮,食材自然要纯有机绿色的。这也是产业链形成闭环的重要一项。袁枚把随园边上的田地、山林、池塘,租给农户搞生态种植和绿色养殖。
这样一来,不仅每年可收租金,且日常开销的鸡鸭鱼肉,蔬菜瓜果,都有农户直接供应。据说当时除了豆腐和食用油没法自给自足,其他的所有食材都能够保障随园的使用。
06
袁枚总裁,当然不会只搞个休闲餐饮。他也有自己的“小目标”。
袁枚是个文化人。园子的名声打出去了,游客越来越多,这时候,就该打造自己的IP了。
和许多名人一样,他开始出书。根据他为自己打造的“美食家”人设,袁枚先写了本《随园食单》,极力渲染随园食物的精妙和家厨烹调的高水准,激发游客的兴趣。而且书里还有许多种菜的做法,出自哪位名门望族的家宴等等。
客源源源不断,这些食客又口口相传,称赞随园的饭菜多么美味。于是,他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在园子里售卖《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等著作。袁枚在随园搞起了签名售书活动,面对要求签名的读者,他一遍遍地在书上写着“雅正”。当然,心里满足的同时,钱包也满了。仅卖书一项,袁枚一年能收入白银三四千两。
袁枚摸透了权贵富豪们的心理,钱权有了,再图的就是个虚名。于是他不失时机地推出评判当时各家诗作的《随园诗话》,其商业化运作模式与某搜索引擎搞的“竞价排名”如出一辙,谁出的钱多名字就排在《诗话》前列。
07
这个时候,袁枚既是畅销书作家,又在自己家里刻版印刷,自产自销。商业触角进入出版行业。
《清史稿·袁枚传》载,袁枚所著《随园集》有三十余种,上自公卿王侯,下至市井小贩,没人不知道袁枚名字的,甚至海外也有他的粉丝,慕名来求其书。曾经有高丽使臣团来中国时,偶尔读到袁枚的诗集,哎呀,一下子为之倾倒,购买了数十部回国赠人。此后,高丽来中国以高价购买袁枚书集者,络绎不绝。
成功把自己打造为文化界的知名IP后,袁枚除了出版自己的书赚钱,还积极拓展业务渠道,比如给名公巨卿、豪门富户写传记和墓志铭。只要给足“润笔费”,绝对服务到位。
由于名声在外,时常有富户为一篇墓志铭而送千金者。除了写墓志铭外,帮人题跋作序也是袁枚的生财之道。当时扬州有个姓安的巨富,自己出了一部书,然后,花了两千金的价格,专门请袁枚题跋。
得了大把银子的袁枚。还不忘在“社交媒体”上晒一下心情,充分进行自我宣传,他在《小仓山房尺牍》中说:“子孙欲展孝思,大辇金币,来求吾文。”
08
因为袁枚的号召力,随园成了当时江宁的高级娱乐场所,想吃最好的菜,得去随园;想见最美的艺妓,得去随园;想跟最有学问的“性灵”才子交流,也得去随园,堪称“食色性也”革命根据地。
袁枚的互联网思维,除了用在赚钱和出名上,还在宣传推广和危机公关上,显出了自己强大的能力。
成了文化界的“流行教父”,袁枚开始广招弟子,特别是女弟子。袁枚的女弟子们,来自苏州、吴江、常熟、太仓、南京、杭州,仅是历史记载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几十位。
袁枚的小妾成群,两个陶姬、方聪娘、陆姬、金姬……70多岁的时候,他很可能还搞了一个仰慕他的小姑娘。这姑娘的曾祖父,当年还与袁枚同赴过科举。而且,他跟男色也绯闻不断。跟袁枚同一个时代的史学家、掐架大师章学诚,先后至少写过5篇文章痛骂袁枚,说他“这样的人渣应该被凌迟”。
袁枚的好色,甚至“惊动了中央”。
09
当时大名鼎鼎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先生在江宁当知府,因为袁枚太“纵情逸志”,看不惯这些的刘墉,差点要弄他。
袁枚虽然生气但也没办法。于是,他写了四首诗,记述了自己被刘墉无端排挤的经历,并表示自己即将离开江宁,但舍不得一大帮朋友,尤其是自己的老母亲,以后很难有机会再随侍左右了。
袁枚在把这四首诗寄给朋友,还附上一句话:“赋别随园四律,和者不下百首。特将原稿寄上,求先生亦赐阳春之曲,以压倒一切也。” 表面上说我发了个帖子,请多多点赞回复,您的这条“神回复”一定能超过别人的回帖,其实是打起了舆论战。
袁枚的朋友自然也都是江宁的名人,又转发给更多的朋友,没几天,整个江宁就都知道这件事了,甚至连北京的人也都听说了这个新闻,上到政府官员,下到街头走卒,都在谴责刘知府的行为,并表示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这下好了,两人的私人恩怨一下子成了公众话题,刘大人自然不敢再搞小动作了,主动跟袁枚和好。
10
袁枚比乾隆小了几岁,早乾隆一年去世,也活了82岁。袁枚去世时,遗嘱记录有现银2万余两,田产价值万余两银子。如此丰厚的财产实为袁枚重视经营、善于经营的结果。袁枚以地主、文人、出版商、教师、名人的五重身份经营,获利丰厚。
袁枚死后,他的子孙继续经营着随园,随园的声名远扬,许多人慕名造访,因为参观者众多,随园的门槛都被踩坏了,每年都要更换一两次。袁枚的孙子袁祖志在《随园琐记》中写到,当官的初上任或即将离任,必来游玩,若是遇到乡试之年,秋天来游览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考生总有一两万人,加上送考的、做生意的人,怎么也得有十万人。所以每年园门的门槛都得换个一两次。
吃货、诗人,有经济头脑、好色的“斯文走狗”,无论哪个都不是袁枚的全部。不过,随园主人的生意经,即便在今天看来,也绝不逊色于马云、刘强东之辈。
只不过,如今互联网大佬们玩的风生水起的东西,袁枚200年前都已经亲自示范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