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核心提示C金融编辑评论/注释文章| 《中国金融》第6期,2022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小微企业在激发市场运行活力、培育经济发展动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支撑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既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

C

金融

编辑评论/注释

文章| 《中国金融》第6期,2022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小微企业在激发市场运行活力、培育经济发展动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支撑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既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六稳”“六保”要求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快银行业务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

建立机制,加强保障,明确小额信贷发展战略。

集中统一思想,从战略高度规划和推进小微金融业务,不断完善战略规划、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等顶层制度设计。充分激发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动力、活力、能力和潜力,形成“全行一盘棋”的良好发展局面。

确立普惠金融发展战略。2021年,中国银行正式将普惠金融明确作为全行“八大金融”战略之一,举全集团之力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投入力度。紧密围绕产品创新、数字转型、综合服务、渠道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推动普惠业务跨越式增长、打造数字化线上化发展引擎、建设全功能综合服务平台等系列战略目标。

强化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一方面“立好规矩”,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扩大普惠金融、小微业务的考核权重至超过10%,提高小微企业首贷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续贷业务占比的考核要求。另一方面“备足粮草”,持续加大对小微业务的财务、人力、科技等资源投入力度,科学实施不良容忍和尽职免责制度,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点燃基层内生发展“自驱力”。

创建“量化积分评价体系”。注重强基础、练内功、提后劲,把分行小微企业服务能力量化分解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业务推动、风险管控、创新发展五大方面40多个维度,采取“积分制”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建立网点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承诺机制可积1分、研发区域特色线上融资产品最高可积3分,引导分行不惟指标、不惟考核,全面增强服务能力,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做好“自选项目”。

优秀的模式和强大的产品,打造统一的小额信贷模式。

自2008年在业内首创“信贷工厂”业务模式以来,中国银行一直深耕小微金融服务领域。近年来,以“综合经营、双轮驱动、三大利器、四种场景”为主线,着力构建金字塔形的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小额信贷服务体系。以中国银行“惠心愿”为品牌,建立了涵盖行业、个体工商户、网络融资等八大系列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覆盖50多个领域。

对公对私一体运营。建立完整统一的小微金融业务模式,由普惠金融事业部统筹管理全行小微企业法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小微客群,全面打通对公、对私营销管理、产品流程、数据系统与风控机制,实现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和风险分散化,形成“1 12”的发展合力。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方面,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平台 数据 模型”基础能力,推动展业模式由“专家经验式”向“数据驱动式”转变。目前中国银行已形成“信用贷”“银税贷”“抵押贷”“经营贷”“税易贷”五大线上产品系列,2021年小微企业线上贷款余额较上年新增超过26倍。线下方面,持续升级“信贷工厂”,通过扩大准入范围、提升审批权限、优化流程机制、简化审查资料,提高授信审批效率,提升敏捷反应能力;2021年中国银行“信贷工厂”客户近14万户,授信余额近6000亿元。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触角,分别建设1500家、400家、120家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科技金融特色网点,打造服务小微、三农、“双创”客群的前沿阵地。

四类场景灵活便捷。深度参与“智慧政务”建设,携手政府机构共建“数字共同体”;2021年,作为首家金融机构成功对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金融服务平台,中国银行利用“政采贷”帮助政府采购上游供应商解决融资难题。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为涉农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三农主体提供“致富贷”线上融资产品,有效突破传统农业信贷“客户信息少、服务半径小、获客成本高、缓释不充分”等难点。大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推出“单一窗口融资”及“外贸贷”等特色线上融资业务,根据企业的贸易结算、出口退税等情况自动核定信用额度,为小微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保驾护航。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聚焦集成电路、数字安防及数字产业集群,创新科技等级、专家评审、财政资助、投融资阶段等量化评价体系,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优质小微客户成长。未来中国银行将秉承开放共享理念,致力于打造“1”个智能普惠金融平台,打通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4”类客群普惠服务边界,搭建“N”重普惠金融服务场景,荟

聚多元战略合作方,建设无界开放的普惠金融服务生态。

求突破、勇创新,深化关键战略领域支持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国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三农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等领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促进小微金融与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县域金融、跨境金融等重点战略融合发展,帮助小微企业成长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银政合作体系。深化与工信部的战略合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做大“多元化合作”,做深“专属化服务”,做实“精细化管理”,帮助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打造“‘专精特新’成长之路”专属模式,为“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各类企业提供集信贷、投资、申请辅导、撮合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产品;大力推广“中银专精特新普惠行”、首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跨境撮合对接会等主题活动。目前中国银行已为近1.5万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授信支持,余额超过1100亿元,得到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

打造知识产权融资服务“首选银行”。大力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帮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知识产权资源价值实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能。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成立“知识产权融资创新实验室”,构建知识产权“政产学研”全面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贯穿价值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处置等环节的知识产权金融新模式。针对传统知识产权融资三大痛点,研发普惠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知惠贷”:根据企业整体价值分级匹配不同的信用额度,应对知识产权“价值识别难”;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专利技术“评估变现难”;加强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管理,缓解“风险控制难”。2021年,中国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贷款金额360亿元,质押登记项目超千个,各项指标居金融机构首位。

创新普惠型产业链供应链服务模式。遵循“向‘1’要客群质量、向‘N’要客群数量”的思路,加大对小微客群高度密集的供应链上下游综合信贷支持,让供应链金融真正惠及更多的市场主体。深入拓展传统“强信用”模式下的政府或核心企业供应链,为供应链长尾端小微企业增信赋能;不断加强“强数据”模式下与电商平台或专业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借助数据链和证据链,将“1 N”拓展至“1 N N”;积极探索“强场景”模式下的生活场景平台合作,深入挖掘小微客群B2B、B2C场景业态。目前,中国银行已推出“华为惠贷”“小米贷”“美团贷”等多款普惠型“链式惠贷”服务模式,通过“单链探索——多链复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形成大企业、小企业、金融企业和服务平台全链条合作共赢的局面。

找准乡村县域振兴发展“中行赛道”。围绕“五大振兴”总体目标,大力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构建中行特色助农发展模式。产业振兴方面,陆续推出“农田贷”“光伏贷”等系列涉农产品,全面加大对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生态振兴方面,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抵质押业务,打造“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绿色示范项目,推广“乐家贷”“宜居贷”等“美丽乡村”金融服务模式。文化振兴方面,研发“创业贷”“民宿贷”等特色产品,支持研学教育、田园养生、拓展训练等新型农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组织振兴方面,打造特色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示范区,畅通三农服务“毛细血管”。人才振兴方面,开设“乡村振兴学堂”和“慧政学堂”,支持乡村人才培养,帮助基层干部提升经济管理与社会治理能力。

深入助力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早在2014年,中国银行就在业界首创“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搭建中小企业全球互联互通平台,帮助企业深度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近年来,中国银行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迄今已举办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跨境对接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企业供需对接会、历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贸易投资对接活动等在内的89场企业对接活动,为来自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家企业提供“融资 融智”金融增值服务,受到各国政商界的广泛赞誉。针对后疫情时代企业需求变化,中国银行创新推出“中银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构建集银行拓客活客、政府招商引资、企业资源引进于一体的线上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已实现供需专区、招商引资、金融服务等主要功能上线,吸引近千家小微企业入驻。

促联动、聚合力,深化“一体两翼”综合服务

充分发挥综合化、多元化经营优势,调度集团整体资源投入社会关切和公益事业,扶持弱势群体发展,服务百姓安居乐业,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村镇金融、消费金融、公益金融、支付金融等为特色的多维度、综合性小微金融服务格局,满足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

中银富登继续巩固全国最大村镇银行集团地位,充分发挥扎根县域、支农支小优势,建设以县域为“基点”的法人行机构、乡镇为“支点”的支行机构、商圈/产业链/协会为“触点”的普惠金融服务点的三级普惠服务网络,持续解决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中银富登已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法人机构126家,在乡镇设立支行189家,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点69个,覆盖16个省市、51家村镇银行。

中银消费深耕消费金融细分领域,打造以“乐享贷”抵押贷款、“好客贷”信用贷款,以及交易分期贷款三大消费金融产品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简单、便捷、专业、灵活的消费金融服务,不断丰富线上、线下及O2O“三位一体”场景使用,助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中益善源全力推进金融帮扶,融合公益理念、市场力量、政府支持、金融服务和区块链技术,研发“公益中国”精准扶贫平台,通过大爱超市、善源集采、善源商场、善源公益、公益档案等多种模式,帮助贫困地区快速打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中银通支付积极践行“支付便民、支付惠民”,作为国内唯一的金融标准预付卡特许经营机构,先行先试跨行业、跨地区小额便民支付与一卡通用,帮助开启移动支付新生活。创新数字货币硬钱包,无需联网、无需密码即可实现支付即结算、支付不找零、支付无壁垒、交易更安全,满足百姓便捷、可靠、安全的日常小额高频支付需求。

疏堵点、解难点,切实做好民生支持保障

始终关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冷暖,向社会各界积极传递金融抗疫的温暖情怀,千方百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性和可得性,着力为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减负降压,为打赢重振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贡献金融力量。

发挥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政策效能。综合运用展期、无还本续贷、还旧借新等多种方式实施延期还本付息,自2020年1月至2021年末,累计为普惠小微客户办理延期偿还本息超过1800亿元,惠及3万余家小微企业客户。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2021年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占比超过27%,3年来占比累计提升超过3个百分点。

提升企业融资灵活性和便利度。先后推出“中银接力通宝”无还本续贷产品和“随时惠”随借随还服务方案,减少小微企业转贷环节、降低转贷成本,便利企业因需提取、随时归还、循环使用贷款资金。与商务部联合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利用企业信用配置金融资源;在“中银商信贷”产品项下,服务客户超6万人,核定授信450亿元,授信余额达400亿元。

做好抗疫特殊时期服务保障。2021年春节期间,中国银行在市场上率先推出“惠过年”普惠金融专项营销活动,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的小微企业和员工提供便捷融资、免费保险保障及其他综合金融服务;期间服务客户超过7500户,核定授信超360亿元,投放授信超205亿元;活动被多地政府纳入属地“政策红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作为成立110周年的献礼之作,中国银行在2023年春节和冬奥盛会期间,进一步推出“千岗万家”普惠金融行动计划,为小微企业提供用工、经营周转以及就业撮合等综合性支持,助力缓解社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真正做到“促千岗就业,保万家民生”。

金融赋能小微客群发展。创办“普惠金融研修院”产教融合平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打造小微金融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基地”、开放办学的“培养基地”、业务发展的“赋能基地”、前沿理论和先进实践的“交流基地”,陆续推出“普惠金融网络学院”“普惠金融前沿大讲堂”“惠如愿·惠企行”小微企业论坛、“惠如愿·菁英荟”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四大普惠特色培训品牌,对内为员工搭建基础业务和前沿知识的学习平台,对外探索了一条银、企、校合作共建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赋能员工、赋能集团、赋能客户、赋能社会”。■

相关问答:

湖南和善源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易晓

1.展览会概况

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等七大权威机构联合主办,已被评为“2008年度上海市国际展览会优秀展”。

图7-3-3 2009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开幕式

2009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于5月13~1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办,展览规模21,563平方米(同比增长18%),所设展位1072个(同比增长15%),共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25家企业参展(参展商数量同比增长8%),其中境外参展商159家(同比增长10%),参观买家统计数据为29518人次(同比增长25%)。

该届展会是中宝协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珠宝展,在展览规模和面积、参展商数量、境外参展商数量、参观买家人数、论坛场次等数据指标方面均创历届之最;且在活动内容和服务水平上均有所提高;在买家邀请、宣传推广等许多方面做了改进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为国内外参展商和买家寻找合作伙伴及合适的产品、为珠宝企业下半年货品准备和产品定位等方面提供良好机会和参考,是一次成功、圆满的珠宝展会。

2.展览会综述

2.1 2009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亮点回顾

(1)品牌企业以产品创新彰显品牌实力

企业充分认识到危与机是并存的,要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参展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设计制造了2000余种不同凡响的创新产品吸引了买家和媒体的关注。

老凤祥、老庙黄金、亚一金店、城隍珠宝、张铁军翡翠、周大生珠宝、千禧之星、百泰、爱得康、粤豪、吉盟、钻之韵、星光达、缘与美、TTF、华昌、卢金匠、瑞麒、意大隆、兴中泰、仙路、山下湖珍珠、佳丽珍珠、阮仕珍珠、丰沛、翠之宝、灵云翠轩、善源水晶等国内知名企业展示的各种经典时尚珠宝玉石首饰广受业内外好评。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全球化,电子商务已成为消费者购物的新渠道,钻石小鸟、九钻和钻界等电子商务企业组成的国内首次珠宝展电子商务展区,面积达400多平方米。

(2)世界钻石供应商齐聚上海,成就国内最大钻石展区

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钻石需求锐减,使中国等钻石消费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凸显,而中国政府“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让全世界钻石商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

上海钻石交易所(SDE)组织钻利、百利贸易、美晶、京华、Tache等27家会员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3000平方米,近100个展位;世界精湛钻石加工中心——安特卫普(AWDC)再度组团参展,展览面积400平方米,展位近30个。

主办方将所有经营钻石的企业规划在同一区域,展位搭建以“钻石馆”的形象统一标示,形成了馆内最大的钻石展区。各种大小、净度、颜色和切工的钻石裸石为前来采购的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上海珠宝展的“钻石馆”为企业寻找钻石供应商、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业务平台提供便利条件。

(3)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珠宝展

2009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共吸引了来自瑞士、美国、比利时、以色列、韩国、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159家境外展商。

上海优越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为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国际铂金协会和国际钯金协会等国内外重要行业机构均将总部(或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更为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总的来讲,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是目前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专业珠宝展。

(4)展览外延首次扩展到钟表行业

中国已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的焦点,国际一线品牌开始探索“中国路径”。瑞士天龙集团组织的以Louis Erard 路易爱德、AeroWatch 爱罗、Claude Bem ard 歌贝纳、Cover 卡瓦尔、Richeleu 丽人、Swiss Military瑞士军表和Aigner爱格纳为代表的10多家瑞士钟表品牌首次以展览形式亮相国内市场。

(5)各省、市珠宝特色产业基地及珠宝市场积极组团参展

番禺展团、水贝展团、华林展团、苏州渭塘珍珠展团、诸暨珍珠展团、东海水晶展团齐聚上海珠宝展,优势突出、效果明显。番禺珠宝企业素以做外单为主,在款式设计和工艺上有一定特色,款款具有国际时尚元素的精美首饰,受到买家青睐,现场交易活跃,提高了参展商开拓国内市场的信心。

2.2 突出宣传推广,加强专业买家邀请

(1)深入细致做好宣传工作

为了扩大展会影响,吸引更多的专业买家和观众参观,主办方深入细致地做好媒体宣传工作。主办方提前三个月与参展企业反复沟通,征集并归纳整理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等创新产品的资料,加以提炼和升华,为媒体提供了公正、翔实和新颖的新闻素材。

主办方提前与媒体深入交流探讨,认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充分做好展会现场媒体接待服务,共邀请媒体70家,并在26家专业报刊和网络上投放硬广告,共计发布新闻报道和宣传软文近500篇,得到了参展商的大力支持和好评。中央电视台早新闻、新闻联播、新闻专题、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新闻中心、时尚生活、第一财经、PPlive、台湾年代新闻等媒体对上海珠宝展进行了广泛报道;其他重点宣传媒体还包括: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申江服务导报、人民日报市场报、第一财经日报、I时代报、上海证券报、上海日报,上海日报英文版、金融时报等平面媒体,完全生活手册、时尚芭莎、周末画报、芭莎珠宝等周刊或期刊杂志,搜狐、新浪、网易、新华网、腾讯网、贵人网、雅虎等各大门户网站及KDS和篱笆网等重要论坛。

(2)加强专业买家邀请

2009年主办方在专业买家邀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常规邀请工作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买家邀请,通过为各省宝协领导、质检站站长及300个零售商提供免费住宿和往返展场班车等多项服务,提高了买家数量和质量,受到了参展商及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取得了明显效果。

2.3 相关活动丰富多彩,受到业界好评

为了有效拓展国内市场、规范行业,主办方在展会期间举办了丰富、务实的商贸洽谈会和专业论坛等活动。上海珠宝展期间主要专业论坛和活动达11 场,是历年举办各类活动最多的一次,主要包括:

华东地区大型珠宝企业以及部分参展商、参观商代表座谈会

“培育市场,扩大内需”——珍珠商贸洽谈会

“培育市场,扩大内需”——钻石商贸洽谈会

(钻石)电子商务高峰论坛

N CT C钻石分级论坛

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标准GB11887宣贯会

HRD和钻石小鸟共同组织的钻石推广活动

芭莎珠宝杂志的时尚之夜

印度珠宝贸易促进会的钻石商贸见面会

中国饰品行业发展论坛

台湾馆主办的台湾故宫博物院珠宝讲座

3.2010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总体规划

2010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定于2010年4月9~1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展览面积23,000平方米,所设展位1100个。

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界博览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吸引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这对2010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机遇和挑战中谋求发展,主办方将着力思考并就2010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提出了以下几点规划和重点工作方向。

3.1 注重展览整体规划,提升展览效用

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由中宝协参与主办并承办后,已经近五年的历史。展会的规模稳步扩大、展览档次逐步提高,得到了珠宝业界的广泛认可,业已成为国内公认的三大珠宝展之一。

由于上海珠宝展发展时间较短、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较多,所以对整个展览的规划和布局还不够完善。除“钻石馆”、“台湾馆”、“水贝馆”和“番禺馆”基本形成规模效应以外,其他的参展商划分和展品分区还有待讨论和开展进一步组织工作。因此,“创新”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2010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我们在协助“钻石馆”、“台湾馆”、“水贝馆”和“番禺馆”的各组团方合理规划和组织的基础上,还将着力丰富“钻石馆”的内涵、扩展“钻石馆”的外延,逐步形成上海钻石交易所、比利时安特卫普钻石交易中心和印度钻石展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此外,以泰国和斯里兰卡为主,包含哥伦比亚、中国台湾及深圳和番禺等地参展企业的“有色宝石展区”也将集中亮相上海珠宝展。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展览影响

加大展览的宣传力度,是扩大展览影响力的必要途径。展览前期,我们将加大在业内媒体的宣传力度,继续扩大上海珠宝展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同时,我们还会在上海及周边省市的大众媒体上加大广告投放的力度,采取电视、广播、网络、平面、户外等立体交叉的形式,分阶段地来宣传上海珠宝展的亮点。

3.3 丰富论坛内容,增加交流机会

在2010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上,将举办以下专项论坛、峰会或研讨会,增加珠宝行业相关人士的沟通、交流机会。

(1)2010年钻石行业的发展趋势论坛

主要针对钻石裸石批发商、成品钻石首饰批发商、钻石镶嵌企业、钻石零售企业展开,共同讨论钻石行业的贸易模式、首饰设计、商业推广等发展趋势。

(2)2010年彩色宝石发展趋势论坛

主要针对彩色宝石批发商、彩色宝石首饰批发商、彩色宝石镶嵌企业、彩色宝石零售企业展开,共同讨论彩色宝石行业的贸易模式、首饰设计、商业推广等发展趋势。

(3)2010上海首饰设计师论坛及展区

设立珠宝首饰设计及首饰设计师展区,开展首饰设计专业研讨,拟邀请台湾、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首饰设计师参与。

3.4 增强国际推广,推动展览国际化进程

上海是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也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59家境外参展商的数字表明,我们已经奠定了加速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国际化进程的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和有利条件。2010年,我们将继续增强国际推广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向着国际化、高标准的专业珠宝展方向稳步迈进。

在各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业内各相关机构、组织及媒体的鼎力协助下,以及各位珠宝企业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参与,我们将本着“打造驰名品牌,共谋行业发展”的服务宗旨,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相关工作,切实搭建好上海珠宝展这一贸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品牌推广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把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越办越好。

2009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鉴

湖南和善源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2005-07-27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劳动西路229号栋1303房。。

湖南和善源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30103776797467B,企业法人蔡世乐,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湖南和善源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文化交流活动的组织、策划;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形象设计、策划;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影视策划、咨询;动漫设计;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开发;网站建设;计算机软件开发及销售。(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许可证经营)。在湖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3208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3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湖南和善源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