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是谁

核心提示创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不是张朝阳,不是丁磊,更不是马云,而是张树新,还是一名有着媒体人背景的女性!她创立的公司叫瀛海威。张树新中国科学院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89年8月,经过国家计委组织的世界银行贷款“

创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不是张朝阳,不是丁磊,更不是马云,而是张树新,还是一名有着媒体人背景的女性!她创立的公司叫瀛海威。

张树新

中国科学院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89年8月,经过国家计委组织的世界银行贷款“NCFC”项目论证评标组的论证,中国科学院被确定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同年11月组成了“NCFC”联合设计组,该项目组承担了国家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研发和建设工作。但是一直以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中国大陆一直未能接入internet。1994年,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华盛顿召开,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作为中方代表,向美国科学基金会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4月20日,NCFC通过美国Sprint公司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而最早的一批得以应用互联互联网的群体是教研领域。4月20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设立了中国第一个WEB服务器,并建立了第一个网页,以报道中国高科技发展,其中还有一个综合性栏目“Tour in China”,涵盖了经济、文化、商贸、新闻等资讯,后来改名为“中国之窗”。

瀛海威的创始人张树新,正是一个有着中科院职业背景的女性。尽管张树新离开中科院早于1994年,但是这段经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公开的简历看,张树新足够传奇。早年立志做中国的居里夫人,选择了化学专业,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期间成为了该校第一个女学生会主席,还成为了诗社社长。后来发现自己不适合静心做学术,又曾有一个当战地记者的理想,于是选择了到《中国科学报》工作。《中国科学报》正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一个重要新闻类报刊。随后张树新又调入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企业局战略项目处,从事企业战略研究工作。从这些经历看,张树新是一个很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不仅有理想,而且真正愿意为之去尝试。但是,也不得不说,这些理想却也经不住自己的尝试,在尝试中总会产生新的想法,而跳向另外的选择,这样的性格特质在瀛海威的经营中,也屡有体现。或许,她是一个更加重视体验,而不那么重视结果的人。然而不论如何,作为一个具有开拓性的人物,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在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之前的1992年,张树新即创办了北京天树策划公司,张树新还销售过一阵子电脑,这有点像中科院联想系的起家历程。然而一次赴美接触到互联网,她意识到互联网的神奇力量,在1995年,张树新便开始践行自己的互联网之路。

1995年的中国,大众还不懂互联网为何物,瀛海威便披挂上阵了,一出世便带着一种开天辟地的霸气。1996年,在中关村南大街零公里处竖起“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在广告牌1500米外,便是瀛海威公司所在地。可以说,瀛海威定位很高,所愿景的使命也很大。既然现在互联网世界还是一片荒芜,那瀛海威,就要做互联网的布道者,修路人,而后还要做一个五脏俱全的互联网世界。可以说,瀛海威不仅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也是第一家互联网巨头。

一时风光无限的瀛海威

瀛海威具体做了什么?

首先是为互联网修路,即做接驳服务。简而言之,就是帮助用户接入互联网,这一模式被称之为ISP。起初,瀛海威没有自己的基础设施,采用的方法是借助中国电信的电话线,将计算机连入网络,自己收取服务费,而后瀛海威向电信缴纳通讯费。瀛海威实际上是过路财神,据张树新自己在访谈中说,这一模式收益的大头还是握在中国电信手里。1995年的中国电信,还不能理解为现在的中国电信。彼时的中国电信是邮电部的下设局,政企并未分开,中国联通刚刚成立,还不足以打破垄断,更没有中国移动的影子。中国电信处在绝对的垄断地位。于是,瀛海威实际上一开始就存在与国有垄断经济挣利的风险。中国电信起初并未在网络服务上发力,瀛海威一跃成为最大的网络服务商。后来,瀛海威公司拿到了中兴发集团的8000万投资,斥资租用了两条通信线路,1997年春,全国大网和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的结点开通。正在瀛海威投入资本,企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中国电信突然大举涉足互联网服务,以更低的成本和资金优势,降低了互联网服务的价格。瀛海威想靠接驳服务走下去的这条路也便宣告了失败。这本是瀛海威的发家立足之本。

瀛海威也是布道士。张树新在回忆中强调,除了通过媒体宣扬互联网外,她还经常性的向政府官员解释互联网的价值以及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此外,瀛海威还曾试图说服柳传志在联想的PC上预设瀛海威的互联网服务。瀛海威也是尼葛洛庞帝首次访华的赞助商。尼葛洛庞帝是麻省理工信息学的著名教授,也因创作《数字化生存》而闻名于世。张树新曾经阅读过《数字化生存》,对尼葛洛庞帝十分推崇,一直希望能够与他接触,十分积极的赞助了他的首次访华。然而,尼葛洛庞帝的这次访华,真正出尽风头的却是张朝阳,这名创办了搜狐的年轻人。在这次活动中,张朝阳不仅是尼葛洛庞帝的邀请人,还全程担任了翻译,并不断地向媒体介绍自己是尼葛洛庞帝的学生,在拍照时也屡屡向尼葛洛庞帝、张树新靠拢。更有趣的是,张朝阳的第一笔投资就来自尼葛洛庞帝。

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应用,建立瀛海威时空。早期的互联网内容提供方十分匮乏。瀛海威时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互联网供资讯、娱乐资源及应用。瀛海威还拥有中文论坛,一度做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企图做线上交易。瀛海威时空曾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平台,几乎早期互联网上能想到的一切都应有尽有,也因为早期网站的匮乏,一度造成瀛海威时空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瀛海威时空的假象。

先做网上延安,再做网上中国。199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香港回归,十五大召开,三峡工程也在这年开工。瀛海威认为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年,应当做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事,决定把延安的故事、人物、历史放到网上,组织全国中小学生观看,并计划用三年时间,用最好的技术,整合海量内容,投资千万,打造网上中国,成为瀛海威的品牌产品。

1998年,瀛海威经历了重大股权变更,创始人被迫辞职,管理团队集体出走的试件,此后就彻底迷失了方向。在陷入困局后,瀛海威一直在改变自己的定位,经历着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初期都可能经历的迷茫。此后的瀛海威已经不再受张树新控制。在几经挫折之后的2000年前后,瀛海威在麦肯锡公司的帮助下,重新规划了未来的战略方向,并筹备在香港上市,但并未取得良好效果。2004年10月19日,瀛海威被工商部门吊销执照,彻底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瀛海威退出历史舞台

瀛海威的失败原因是多元的,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明显的。

一是在战略方向选择上,不是基于现实需要及自身能力,而是根据主观“理想”。比如网上延安的例子。据吴晓波的《大败局》,这一项目是一名点子大师给出的意见。而据一篇对张树新的采访报道,张树新曾表达建立网上延安及网上中国的初衷,是为了证明互联网可以做很正面的事情。据报道,曾经时任国家安全部部长与张树新有过对话,张树新尝试说明美国能有网上的白宫,中国也应该可以有网上的中南海。这当然没有问题。现在不仅中央党政机关有自己的官方网站、移动新媒体,也鼓励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开通新媒体账号,进行网上信息发布和办公。然而,这件事情是不是一家企业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应该去“越俎代庖”的呢?张树新认为,网上延安是网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件好事,不仅能够创造社会效益,也能带来经济效益。然而,当页面上线后,却发现访问量寥寥。开发团队投入大量精力开发的项目,收效甚微,给团队士气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

二是在变局中,缺乏调整应对的能力。瀛海威不是不变,而是不知道怎么变。不知道是因为自身的傲慢还是出于经营考虑,在1998年左右,互联网免费门户及应用开始广泛面世的时候,瀛海威没有选择开放自己的资源,而是继续选择了联机收费策略,瀛海威所使用的的网络协议也不是后来普适性强的TCP/IP协议,进而不能被网民广泛应用的IE浏览器打开,这无形之中让瀛海威时空逐步成为了一个孤岛。毕竟彼时的瀛海威没有形成像苹果系统那样强大的封闭价值链。瀛海威没有在根本上快速适应这些真实发生的变化,而是寻求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虚妄的创新、创意。从根本上讲,彼时的瀛海威虽然仍以中国互联网的布道者自居,但并没有真正理解互联网的真谛和发展方向,而是在做自己理解的互联网。

三是根基不牢,一谓求大。尤其是在丧失接驳服务主动权后,仍不知根基扎实的重要性。很明显,如果瀛海威所涉足领域都能成功,很可能也会缔造中国第一个具有所谓“生态”的互联网公司。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到内容平台,影音游戏,再到电子商务,社交论坛,瀛海威俨然要把眼下巨头所做的事,都揽入手中。这样量级的互联网公司,相当于“中国电信+阿里巴巴+新浪+腾讯”的模样,如此巨无霸真的能够存在么?“就算天塌下来,你也要有一个业务怎么都要赚钱的。”这据说是李嘉诚的一句话。从战争上讲,这样的业务就是根据地,可以在开疆拓土的进程中,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人马,可以在出现失利时得以缓冲积蓄力量,这个根据地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形势变化,可以进行调整,但一定要有。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寻找的就是这样一片土地。瀛海威一心要做大,但做大之前没有先潜心去打造这一根据地型业务,四处出击,终于难以支撑住大而化之的野心。有趣的是,目前互联网的三大巨头,都明显有自己的根据地级产品,搜索之于,电商之于阿里,社交之于腾讯,后来的互联网公司也慢慢意识到在创业初期聚焦的意义。

四是作为拓荒者低成活率的必然。不得不说瀛海威一度很超前,超前到没有那么多好参考的范本。除了接驳服务和瀛海威时空,瀛海威的很多尝试都有些跨代际的意思。入局的时机,有时候比企业自身能力还重要。一些业务入局太早,正如瀛海威一样,没有培育业务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也就不会有市场,入局太晚则也会丧失机遇。形势比人强,强人也会借势用势。张树新曾比喻自己本来是卖面包的,结果要从种麦子做起,这不得不说是每一个拓荒者所面临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种了半天麦子,发现种麦子这件事本来就不该你干,卖面包的市场却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

五是背后大股东与创始团队之间的矛盾持续发酵。彼时不成熟的,除了互联网,还有投资方。中国兴发集团是瀛海威的主要投资方,其一直在寻求对瀛海威的绝对控制权,从初始的派出董事长,到后来提出并实现债权变股权,寻求绝对控股,再到后来创始人被迫提出辞职,创始管理团队的整体离任。类似这样的剧情,在当今往往会被视为投资方的失误。

然而,作为中国第一个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瀛海威的价值巨大。它启蒙了中国的互联网,不只是大众,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顶层主管部门对互联网业务的接纳,启发了一批早期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假如没有瀛海威,或许还会有瀛火威、瀛地威,因为即使要走向失败,时代依旧需要瀛海威这样的探路者。从社会角度看,每一次个体的失败,不过是为了整体目标实现的试错,不应过分苛求,反而要接纳,鼓励,那些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开拓者。学生会主席、诗人、浪漫主义的知识分子、商人、媒体人、投资人,观察家,也许可以为张树新贴上的标签有很多,但是要记住,她是缔造了中国第一家互联企业的女企业家。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