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少了吗

核心提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名言,似乎适用于每一个时代。所谓的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独角兽企业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要件:第一,年轻,刚刚成立,在10年之内。第二,具有独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名言,似乎适用于每一个时代。

所谓的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

独角兽企业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要件:

第一,年轻,刚刚成立,在10年之内。

第二,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成立不到十年,估值要在10亿美元,那就必须要有独特的创新,要么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要么是产品的创新,而且这样的创新已经被市场检验有价值,可以解决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对一个国家来说,为什么如此看重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很显然,这些独角兽企业代表了未来的商业力量,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未来发展大战略上的支柱性产业是什么。

过去20年,在中国的商业大潮之中,互联网技术与商业的结合风起云涌,由此诞生了很多与互联网新经济相关联的企业,比如滴滴、美团、小米、字节、蚂蚁等等。从独角兽到巨无霸,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发展之路,带动了巨大的经济变革,改变了供求关系和交换的方式,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进入2021年之后,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风潮似乎在退去,从阿里到腾讯,带头大哥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不适”,股价下跌,增长乏力,甚至被政策一再严厉监管、处罚等等。

当互联网的风光黯淡下去的时候,独角兽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似乎都降低了。如果独角兽数量降低了,意味着“后继无人”,这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大问题。

1、中国的新增独角兽企业只有个位数了?

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发出惊世骇俗的疑问,中国的新增独角兽企业只有个位数了?数据来源是格隆汇和勾股大数据一张图。图中显示, 2018年,美国独角兽数量51,中国42。到了2021年,美国独角兽132,中国只剩3家。

当然,这张图片中的统计数据遭到了文章作者的否定。事实上,“3”这个数字是指全球TOP10的独角兽企业中,中国有三家。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市场全面调研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独角兽TOP10榜单中,字节跳动以估值22500亿元人民币位于全球第一;蚂蚁集团以估值10000亿元人民币位于全球第二;菜鸟网络以估值2200亿元人民币位于全球第九。

▲2021年全球独角兽榜单TOP10

2021年全球独角兽榜单中,中国上榜TOP10企业依次为字节跳动、蚂蚁集团、菜鸟网络、京东科技、微众银行、Shein、小红书、大疆、元气森林、商汤科技,估值依次为22500亿元人民币、10000亿元人民币、2200亿元人民币、2000亿元人民币、2000亿元人民币、1300亿元人民币、1300亿元人民币、1000亿元人民币、950亿元人民币、770亿元人民币。

从上述中国登上全球独角兽榜单的企业名单可以看出,这些独角兽企业中绝大分与“互联相关”,它们要么本身就是电商或者社交为业务领域的互联网企业,要么遵循了“互联网+”进行的模式创新。

其中,只有元气森林、商汤科技、大疆这三家企业是新型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与互联网无关。

2、中美两国新兴高科技企业的差距在拉大

CB Insights拥有独角兽数据库 Unicorn Tracker,实时追踪独角兽公司的关键信息和数据,是研究独角兽公司的权威工具。

2021年,CBInsights中国首次独家官方发布了《2021年全球独角兽公司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统计了自2016年6月至2021年7月底起全球独角兽数量及中美独角兽占比。

从这份报告中看出,中美两国独角兽数量在拉大:

全球估值最高的 40 个独角兽中,有 20 个企业来自美国,10 个来自中国;中美两国独角兽的估值分别占总额的 21.5% 和 50.3%。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只有美国的一半,而总体估值还不及美国一半。

在全球范围内,2021 年拥有独角兽数量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印度、英国和以色列,数量分别为 417 家、168 家、40 家、34 家和 18 家。中美两国联手贡献了全球近 70% 的独角兽公司。

如果说独角兽企业数量、估值跟美国相比,只及其一半尚且可以自我安慰的话,那么,另一个数据就有点触目惊心了。

在张宁财经视界推送的文章《中国新增独角兽只有个位数了吗?》还引用了另外一张图片,美国苹果公司与中国互联网巨头市值变化的对比。

这张图片来自于“金十数据”的统计。其显示,2020年,苹果公司的市值约等于腾讯、阿里、美团、京东、拼多多四家之和再减去192亿美元。但是,到了2022年4月底截止,苹果的市值是中国几十家明星公司的市值之和,这些明星公司中包括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网易、小米、、快手、蔚来等等等。

这样的对比,太触目惊心。意味着,一家苹果市值,几乎抵上了中国所有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明星公司市值总和。

巨大的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美联储2020年以来的宽松政策,苹果等美国科技公司的市值依然在狂飙突进之中。

第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遭受了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国内的反垄断以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导向,使得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企业的利好预期变得十分谨慎,甚至看空。另一方面,美国对中概股严监管,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中概股在美股遭受的环境极不友好。

3、我们怎么了

在较为悲观的大环境之下,一些人开始反思,我们怎么了?这是一个非常含糊而且谨慎的问法,其中的“我们”可能包括我们的政策,我们的环境,我们的企业,以及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之,是对当下企业生存状况的自问,甚至是对宏观层面的诘问。

5月6日,吴晓波频道发了一篇“雄文”,《我们怎么了?》。当时笔者看到这篇文章的适时候,短短两小时就已经突破10万+,吴晓波在其中的提问及表达都非常敏感,笔者认为,估计会被删。果不其然,一天之后,其文已不在。

吴晓波表达的主要观点在于,“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导向之下,“做互联网的人畏惧了,做实业的人退缩了,做投资的人迟疑了,在进行创业的人迷茫了,很多人都在问:‘我们这是怎么了?’”。

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看似很难回答的问题:只要是从根本意义上的创新,哪一个不是具有“垄断”的意义?对这个问题的逻辑在于,只要是颠覆性的创新,一定会对传统产生破坏,诞生 新的产品和新的交易方式,这样的商业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必然带来了垄断。反而推之,在反垄断大棒高悬之下,还有谁再敢去创新呢?

网友对吴晓波的观点提出了批判,其下留言点赞最多的是:

“互联网的垄断不该反么?任由资本无序扩张收割百姓么?如果吴老师真的悲天悯人,更应该替实体经济多发声,而不是为了一些收割者不能肆意收割而叹息!实体经济已经被互联网屠夫,杀得鲜血淋漓!我们中国需要的是科技研发的突破,而不是企业市值的突破!”;

“能否把所谓的‘创新’放在科技研发上而不是钻空子上?啥都被拿捏的死死的假创新,宁可现在退场”;

“苹果赚的是全世界的钱,而中国这些互联网企业基本赚的是中国人的钱,而且大头可能还被外企拿走”。

4、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

且不论吴晓波与网友的观点谁对谁错,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在整个亚洲地区,电子商务独角兽数量独占鳌头,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在南亚地区,电子商务独角兽数量虽然排名第二,但占比也超过五分之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亚洲的电商独角兽占全球电商类独角兽数量超过 50%,可以说这是属于亚洲的“电商时代”。

在亚洲的 43 家电商独角兽中,有 30 家来自中国。中国电商独角兽数量最多、涵盖细分领域最广,涉及生鲜、母婴等多类型产品,以及电商平台、数字供应链服务等业务模式。

中国的独角兽,绝大部分是围绕电商开展的“买卖关系的创新”。而电商的再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又能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理清:

我们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面向消费端的创新”,中国需要更多“面向生产端的创新。”所谓面向生产端的创新,是指能够助力于生产效率的提升,或者开发出效率更高、更新颖的新产品,这样的产品可能面向C端,比如无人驾驶,也可能面向B端,例如芯片,工业软件,甚至5G技术等等。

面向消费端的创新,是如果更好地实现“卖”这个环节,这就出现了电商、出现了同城零售、出现了社交电商,出现了买卖交易商贩信息对接的平台。

但是,面向消费侧的创新它根本性的价值只在于降低交易成本,让买卖更加顺畅,信息更加对称,但是实际上,它们没有“生产出新的价值”,没有提高生产的效率或者创造更具有价值的产品。

对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的质量来说,真正的实体经济显然必须依然是来自于“生产端的创新”。生产端的创新,它意味着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能效,也可以理解为工业化的转型升级,或者还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面向产业端的赋能。

所以,在吴晓波的文章当中,他为当下的互联网企业的委屈叫不平这样的态度显然是不值得支持的。反垄断和反资本的无序扩张,是反对消费端的投机心理、赚快钱心理、反对大鱼吃小鱼的模式、反对资本的“滚雪球效应”,但并不是让做互联网的人畏惧、退缩。而当下的宏观导向,恰恰是在鼓励创新,鼓励脱虚向实,鼓励在“生产力提升、产品力提升”这个角度的创新和资本投入。

当下的商业理念当中,存在着普遍的“赚快钱、赚大钱”心理,这就导致一面倒地积极寻求面向消费的模式创新,因为更容易“变现”,更容易获得巨大的市场,更容易赢得资本的亲睐。而相反,在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工具领域的创新则投资周期更长、成本更高、风险更大。

中国的独角兽企业不是少了,而是质量、对整体经济发展的裨益、产生的价值低了。当下的中国经济,不是我们怎么了,而应该反问,我们的商业理念、赚钱的方式怎么了?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