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恶意扩张会损害每一个消费者的利益,我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代。今天,我们来谈谈互联网垄断。
互联网的两个垄断游戏:
第一,疯狂烧钱和并购。
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每出现一个新的赛道,都会涌现一波资本,诞生一大批创业公司,通过疯狂烧钱、疯狂竞争的模式,用各种补贴留住用户。
钱烧得差不多了,最后存活下来的公司会收购兼并其他小公司,形成行业唯一的巨头。
接近垄断地位后,价格可以开始慢慢上涨。这个时候消费者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比如当年的“快滴大战”,就是国内两大巨头的烧钱大战。腾讯率先提供2亿元支持滴滴,迅速与支付宝合作,并提供5亿元补贴,开启烧钱之路。
在一次互联网大会上,马说,他最多一天亏4000万补贴,抢用户,但是他们不敢阻止对方,否则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最后滴滴和快的合并了很多资本,滴滴烧了14亿,快的烧了10亿,干掉了市场上其他几十家出租车公司。
当时补贴力度很大。出租车司机赚了很多钱,乘客省了很多钱。有出租车司机说,赚的补贴比拉活赚的钱还多。
我们不可能一直高高兴兴地享受补贴,羊毛出在羊身上,将来要还两次。
滴滴和快的合并后,行业巨头诞生,随之而来的是乘客打车价格上涨,平台司机的提成也越来越高。
有了这个例子,去年的社区团购开创了一个新兴的买菜电商模式,让人背后发凉。车贵的话,可以不打车,但是吃不到饭。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肯定不希望看到巨头垄断买粮这种事情,然后坐地起价。
二、大鱼吃小鱼模式。
简单来说,BAT等互联网巨头通过收购、打压创业公司来扩张地盘,牢牢抓住消费者。
以前提到互联网创业,我们可能会想到有梦想的创业者,通过创新和努力去争取事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近年来,创业的味道变了,创业公司很难出人头地。任何领域只要出现新产品,只要有利可图,巨头肯定会涉足。
要么直接收购创业公司,将新业务纳入自己的版图。反正巨头不缺钱。
要么推出一款模仿别人的竞品,浪费金钱和资源,在金钱和资源的双重压制下搞垮创业公司。
大鱼吃小鱼模式最著名的例子是脸书在2012年收购Instagram。脸书甚至有一项业务致力于寻找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行并购。自从收购Instagram后,在国外社交网络赛道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垄断的危害是什么?
第一,提价,收割消费者。
如果一个企业做到了行业第一,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各方面的成本都要降低,这比创业期一点一点往上爬要容易得多。
但问题在于,基本上没有企业愿意在不赚钱的同时赚更多的钱。有了市场定价权后,会想方设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是出现了乱收费、涨价、强迫用户二选一、扼杀大数据等操作。
二是不利于社会创新发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巨头们在江湖上安家落户,由于缺乏良性竞争,在创新上已经越来越乏力。
不仅不想上进,还打压创新型小企业,不利于社会创新发展。
好在国家多次介入。虽然罚款金额不大,但也向互联网行业和资本界释放了强烈的反垄断信号,对每一个普通消费者都是利好。
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短期内不是好消息,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互联网逐渐恢复良性竞争和创新,也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踏踏实实做内容、做产品、做技术,才会带来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