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于各种农作物生产。全县历年以生产粮食为主,兼顾其他作物。
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生产条件差,科学技术落后,因而农业不发达,农民生活很艰难。
解放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注重发展农业,在逐步改变生产关系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和技术推广机构,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如50年代兴修水利和深耕改土;60年代推广双季稻;70年代推广矮杆品种和杂优水稻良种;80年代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1136.6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614万元,占全县整个农业(大农业)总产值7484万元的61.65%,是县内第一大产业。 解放前,灌阳只有个体手工业作坊和工场,诸如打铁、酿酒、磨豆腐、制陶瓷、烧砖瓦、造土纸、织布、洗染和开矿等,1949年工业总产值40.71万元,仅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23%。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情况的好转,1953年至1956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使工业生产有较快发展,195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42.8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29%,比1949年增长4.96倍。
1958年工业“大跃进”,不顾县内有无原料资源和财力、物力及技术力量,同时兴建县炼铁厂、纺织厂、峡口水电站等16家国营工业企业和80家集体工业企业,职工最多时有3077人。
1959年至1960年,因“左”的错误影响,国民经济处于困难。1961年至1962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停办11家国营工业企业和一批集体工业企业,1962年末职工减少到263人。
1969年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五小(小钢铁、小煤炭、小化肥、小水泥、小机械)工业的指示,兴建了县文市煤矿、氮肥厂、水泥厂、电机厂等国营工业企业和各公社农机修理厂等集体工业企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营、集体、个体、“三资”工业一起上,1990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322家(其中“三资”企业1家,国营企业37家),工业总产值达6841.04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8.46%,比1949年增长167.04倍,比1978年增长3.57倍。
灌阳县是哪个市的
灌阳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县。
灌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县,位于广西桂林东北部,北连全州,南接恭城,西靠兴安、灵川,东与湖南道县、江永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四季分明;总面积1837平方千米,辖5个镇、2个乡、2个民族乡。
灌阳县地属长江水系,紧邻长江中游平原,历史悠久,建县时间较早。在西汉文帝前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前已建县,称观音县,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改称灌阳县,现属桂林市十二县之一。
东与湖南道县、江永相邻,南、西、北与本区恭城、灵川、兴安、全州接壤,总面积1863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8.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公里,有大小河流47条,主要河流灌江,全长144.23公里,由南向北贯穿全县。
灌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桂林市的
阳县 灌阳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县。位于桂林东部,全县实施“工业兴县”发展经济。北连全州,南接恭城,西靠兴安、灵川,东与湖南道县、江永交界。山地丘陵分布明显,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之说,是桂北农业强县之一。 中文名...
来自 百度百科鐧惧害鍦板浘
以上就是关于灌阳县的经济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