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参观了八和阁、荷风廊和万福台,几处景点各领风骚。院子里除了池塘,假山也很有特色。利用高度差模拟了层叠的瀑布,给人一种唯美的空间感。一叶扁舟,秉烛夜谈,仿佛听见了琵琶行的碰杯声。两层大屋面对着假山流水,坐在屋里就能享受到美景。房脊上同样也有花纹,这也是岭南地区的特色。弯弯的曲桥,让你行走时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流连在池塘上。石阵里同样也迸发出树木,而且呈蓬勃生长的态势。
接上回,参观了八和阁、荷风廊和万福台,几处景点各领风骚。院子里除了池塘,假山也很有特色。
利用高度差模拟了层叠的瀑布,给人一种唯美的空间感。
一叶扁舟,秉烛夜谈,仿佛听见了琵琶行的碰杯声。
两层大屋面对着假山流水,坐在屋里就能享受到美景。
房脊上同样也有花纹,这也是岭南地区的特色。
弯弯的曲桥,让你行走时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流连在池塘上。
石阵里同样也迸发出树木,而且呈蓬勃生长的态势。
馆内的一大景色西楼映月,西洋小楼静静地挨着传统的八和阁。上面是白色的穹顶,下面是镂空的。基座已经被一片假山石包围了。依稀可以看到里面还有几个大字。西洋楼和中式阁在一起,完全称得上中西合璧了。从荷风廊过来,连接着的一幢房屋,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琼花堂。这里在历史上也是个粤剧社。它也是潮汕装饰风格的代表建筑,采用潮汕金漆木雕以及彩画工艺。贯穿了一些传统忠孝礼义融入建筑之中,比如很多人物的孝道故事。
馆内的一大景色西楼映月,西洋小楼静静地挨着传统的八和阁。
上面是白色的穹顶,下面是镂空的。
基座已经被一片假山石包围了。
依稀可以看到里面还有几个大字。
西洋楼和中式阁在一起,完全称得上中西合璧了。
从荷风廊过来,连接着的一幢房屋,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琼花堂。
这里在历史上也是个粤剧社。
它也是潮汕装饰风格的代表建筑,采用潮汕金漆木雕以及彩画工艺。
贯穿了一些传统忠孝礼义融入建筑之中,比如很多人物的孝道故事。
房屋整体是钢结构,外面再包一层木头。金漆木雕的花卉,很鲜艳和生动。梁上的结构有潮汕地区的鲜明特色。一楼的牌匾上写着“观境”。作者特别注明了九十叟,也是一种年轻的心态。笔锋看上去很古拙,完全是绵里藏针的感觉。二楼的牌匾则写着“琼花堂”。这个字体则是另外一番感受,笔笔相连,连绵不绝。侧面看上去,屋顶上的白色图案非常醒目。我想这应该很应景,就是琼花吧。
房屋整体是钢结构,外面再包一层木头。
金漆木雕的花卉,很鲜艳和生动。
梁上的结构有潮汕地区的鲜明特色。
一楼的牌匾上写着“观境”。
作者特别注明了九十叟,也是一种年轻的心态。
笔锋看上去很古拙,完全是绵里藏针的感觉。
二楼的牌匾则写着“琼花堂”。
这个字体则是另外一番感受,笔笔相连,连绵不绝。
侧面看上去,屋顶上的白色图案非常醒目。
我想这应该很应景,就是琼花吧。
至此,粤剧博物馆里的大屋基本上都走过了。遗憾的是,展馆里没有开放,几千件物件无缘目睹,只能期待下次再来。河边有几株木棉树,这也是羊城比较多见的树种。鸡蛋花,不错,勾起了我的食欲。还要加个前缀,让人觉得像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荷风廊静静地横跨在池塘的边缘。这里还有小桥,桥底却没有一点水。八角阁楼边上的花窗,和回廊紧密地维系在一起。如意吉祥,每念叨一遍就祝福自己和认识自己的人们一次。整个石雕的漏窗,在这里终于看到了。
至此,粤剧博物馆里的大屋基本上都走过了。遗憾的是,展馆里没有开放,几千件物件无缘目睹,只能期待下次再来。河边有几株木棉树,这也是羊城比较多见的树种。
鸡蛋花,不错,勾起了我的食欲。
还要加个前缀,让人觉得像是华丽词藻的堆砌。
荷风廊静静地横跨在池塘的边缘。
这里还有小桥,桥底却没有一点水。
八角阁楼边上的花窗,和回廊紧密地维系在一起。
如意吉祥,每念叨一遍就祝福自己和认识自己的人们一次。
整个石雕的漏窗,在这里终于看到了。
云彩、宫殿还有大树,寓意着神仙般的生活如此幸福。院子里铺地的石板条,如今天然的材料不多见了。出口的门廊,也集中了多项工艺于一身。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一个都不能少。终于有了俏皮的元素,只是“绿了芭蕉”这一句要是用绿色的漆,是不是更加应景,更加有趣?树上长了两串芭蕉,口感虽然可能不咋地,但看上去很诱人。我走上前念念有词了一番,希望运用意念产生奇迹。不过一个周期都过去了,它丝毫没有变化。这里是戏曲爱好者的活动基地,也是推广宣传粤剧的好平台。
云彩、宫殿还有大树,寓意着神仙般的生活如此幸福。
院子里铺地的石板条,如今天然的材料不多见了。
出口的门廊,也集中了多项工艺于一身。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有了俏皮的元素,只是“绿了芭蕉”这一句要是用绿色的漆,是不是更加应景,更加有趣?
树上长了两串芭蕉,口感虽然可能不咋地,但看上去很诱人。
我走上前念念有词了一番,希望运用意念产生奇迹。不过一个周期都过去了,它丝毫没有变化。
这里是戏曲爱好者的活动基地,也是推广宣传粤剧的好平台。
终于匆匆游完了粤剧艺术博物馆,下一处去哪儿呢?当然是来到了不远处的永庆坊街区。这是一个人气很旺的旅游区,整体面积也不小。尤其是国家领导人曾经来打过卡,更是加持了不少人气。街口的饮料店广告,充分地把现代的活力元素和古朴形象结合起来。路边的一楼,几乎都开成了店面。保存很好的老的民居,也评上了文物等级。经营的方向也各有不同,总之充分利用老屋子的资源。
终于匆匆游完了粤剧艺术博物馆,下一处去哪儿呢?
当然是来到了不远处的永庆坊街区。
这是一个人气很旺的旅游区,整体面积也不小。
尤其是国家领导人曾经来打过卡,更是加持了不少人气。
街口的饮料店广告,充分地把现代的活力元素和古朴形象结合起来。
路边的一楼,几乎都开成了店面。
保存很好的老的民居,也评上了文物等级。
经营的方向也各有不同,总之充分利用老屋子的资源。
永庆大街,房屋挺整齐,中间有很多小街巷,让我回忆起江南的民国街区的格局。对面的新式建筑门店在二楼,搭建了宽阔的楼梯上去。各种店招可谓是五花八门,争奇斗艳。楼房的整体是那种红砖的材质。斑斑锈迹的排水管边,安装了现代的摄像头,反差很大。依旧是走在青石板的小巷中,听店主吆喝几声,有趣的话搭讪几句。租辆单车骑行,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当然,如果后座上有位长发飘飘的妹纸,那就更佳了。
永庆大街,房屋挺整齐,中间有很多小街巷,让我回忆起江南的民国街区的格局。
对面的新式建筑门店在二楼,搭建了宽阔的楼梯上去。
各种店招可谓是五花八门,争奇斗艳。
楼房的整体是那种红砖的材质。
斑斑锈迹的排水管边,安装了现代的摄像头,反差很大。
依旧是走在青石板的小巷中,听店主吆喝几声,有趣的话搭讪几句。
租辆单车骑行,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当然,如果后座上有位长发飘飘的妹纸,那就更佳了。
岑能与叶问有交过手吗
永庆坊岑能咏春拳上下联是两岸红桃半池月,一堤翠柳四面风。
咏春拳是中国南方的著名拳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起源于清朝中期,是由五枚师太看到蛇鹤相争,得悟而创;而另外一种说法是:咏春拳始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20世纪40年代,岑能由佛山来穗推广咏春拳,拉开了广州咏春拳渐上规模的帷幕。20世纪60年代,黄祯来穗执掌教鞭,更为推动咏春拳向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岑能为稳固咏春拳在广州的根基,于1989年成立广州市武术协会咏春拳会。
2016年底,岑兆伟将“广州岑能咏春拳传承基地”带到了恩宁路永庆大街。作为重要传承地之一,他与兄弟岑迪斯在此齐力传扬父亲的“广州咏春”。其父岑能是广州咏春拳宗师,师承佛山咏春名师张保、阮奇山,人称 “广州咏春之父”。
后来被人称作“米机王”的黄沪芳自幼习遍南派十三家拳术及摔跤,青年时学习西洋拳击,后又拜师咏春拳宗师黄祯,七年艺成,随名师岑能学艺。
永庆坊内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粤剧、骑楼、西关大屋、广绣、广彩、美食、铜艺及非遗传承人,都是孩子们研习广府文化的“天然教科书”。
没有。在岑兆伟看来,咏春拳不只是拳术,更是广府文化之一。
走近武术非遗咏春
武术是岭南传统文化中响亮的一张名片。多年以来,洪拳、蔡李佛拳、咏春拳、太极拳、龙形拳等众多流派百花齐放。叶问、李小龙等名家更是将武术的影响力推向一个高峰,在海外开枝散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优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创新、发展?如何更有“烟火气”?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为此,广东新快报联合广州市武术协会推出系列报道,一起走近武术非遗传承人,听他们讲述岭南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故事。
提起咏春,大家更容易想起的是以叶问为代表的“佛山咏春”,其实咏春拳在广州也有一脉,而且“广州咏春之父”岑能与叶问同出一源。2017年,岑能之子岑兆伟在恩宁路永庆坊开了“岑能咏春堂”(新快报曾于2017年5月23日进行过详细报道),至今仍在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传承。如何让咏春拳“永葆青春”?岑兆伟表示,作为广东文化的载体之一,咏春拳需要传承下去。“传和承是两方面,要继承,必须要先传播。”岑兆伟说。
以上就是关于告别了粤剧博物馆的假山流水、西楼映月和琼花堂,来到了永庆坊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