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说说最近两年小红书业余笔记的演变。文章尽可能摒弃专业术语,用大家都能听懂的大白话,结合相关案例,梳理了最近两年小红书业余笔记前后的变化以及对这项业务对平台影响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推出小红书平台有帮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推出。
文章共4188字,阅读需要10分钟。
题外话:行业的生命周期
首先,我非常推荐以下几个概念。这里有几个名词概念供你了解。虽然略显枯燥,但确实是行业发展的规律,或者说我认为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名词解释:
幼稚期
这一时期产品设计尚未成熟,行业利润率低,市场增长率高,需求增长快,技术变化大。行业内的用户主要致力于开拓新用户,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产品、市场、服务等策略的空间很大。他们没有太多关于行业特点、行业竞争情况和用户特点的信息,企业进入门槛低。
生长阶段
这一时期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快速增加,技术逐渐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态势和用户特征比较明确,企业进入壁垒增加,产品品种和竞争对手增多。
成熟期
这一时期市场增速不高,需求增速不高,技术成熟,行业特点、行业竞争态势、用户特征非常清晰稳定,买方市场形成,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产品新用途开发难度加大,行业进入壁垒非常高。
衰退时期
在此期间,行业的生产能力会过剩,技术被模仿后市场会充斥替代产品,市场增长率严重下降,需求下降,产品品种和竞争对手数量减少。
从衰退的原因来看,衰退可能有四种类型,分别是:
资源衰退,即生产所依赖的资源枯竭而导致的衰退。
效率下降,即低效率的比较劣势导致的行业下降。
低收入弹性衰退。即因需求收入弹性低而衰落的行业。
过度聚合下降。即经济积累过多的弊端导致的行业衰退。
一个
小红书的婴儿期和成长期
小红书,一个平台,大概是大学的时候接触的。应该是15年左右吧,身边有几个朋友在玩。其实这个平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早期,小红书的存在感没有现在这么强。个人认为是平台的幼稚期。这期间微博还在掌权,还有NICE、17APP等一些昙花一现的小平台,都有今天小红书的趋势。个人认为,这些app的用户覆盖面应该大于小红书。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其他在大学做的推广项目,几乎没见过小红书上的内容,最主要的是微博,其他平台的其他零碎尝试也很少有小红书的痕迹,几乎没有产业链,其他一些案例会在以后的文章里分享。
但是,互联网每年都有新的变化。这两年,相对于Tik Tok的崛起,另一个最吸引眼球、最能带来产出的APP是小红书。
这里真正的平台被大家接收和拥抱,大概是从17年下半年到18年年初,大批明星涌入。
从18年初赞助偶像练习生,到作为《创造101》主赞助商亮相,小红书吸引了大批练习生粉丝。与此同时,范冰冰、张雨绮等明星也陆续来到小红书,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生活消费,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完善个人设定。
▲偶像练习生到创作后期101
这里不得不说,小红书这段时间推广的一些“牌”打得确实不错,平台的种草属性也变得尽人皆知。比如我这种直男,会偶尔看看《创造101》,然后去看《一克以下都是碎钻》。各种热门话题让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想看看平台上明星们的产品。
▲所有一克拉以下的碎钻。
▲从追辛迪到娜奥米,我的直男心理完全符合社会心理学的很多特征。
这一次,在我看来,已经到了平台的成长阶段。
2
业余笔记在品牌中的角色转变
在成长期,回报各种收入还是相当容易的,尤其是明星的推出。在前一批明星入驻的情况下,有一部分类似于淘宝早期,有流量红利,上线后有相当不错的回报。所有在这里看我文章的大佬,经历过淘宝早期PC端流量红利的,或者直通车刚上线一两年的,肯定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下面举几个我所在行业做的爆款案例,比如JAYJUN的雾霾口罩,西班牙的颈霜,张韶涵的VT,基本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没有被一大批名人消费。
▲17、18年,几乎明星推卖。
当然,对于预算充足的品牌来说,有肉吃。同时也是小品牌在小红书上收获流量,有汤喝的时候。
小品牌有哪些动作?当然是业余笔记。
与明星相比,业余爱好者有几个优势。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个是真实感强,第二个是差异化,第三个是便宜计费。
这期间有一个天然的窗口期来铺垫平淡的人文。第一个是这个时期很多商家还是不关注小红书。这种铺平原人文的动作,对平台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在操作上几乎没有限制。第二是竞争量小,容易大批量爆发。
下面是我自己实践的一些例子。
第一例某小众香水,品牌方也是相当大气。每个业余爱好者都送过正装,业余爱好者也写得比较辛苦。
▲最高指数增长了13倍。
第二个是国产的脱毛膏。当时脱毛膏的数量可能在50支左右。这一家,因为和品牌关系好,还挂了一个测试过的淘宝店。促销期间,这家店一个夏天就出了近千单,其他几家淘宝店也承担了不少流量。
▲容易承接流量,其他几家品牌关系好的店铺也有可观的销量。
▲流量承接得当,转化率也很高,最高达到20%-30%。无声的命令占大多数。
第三个是韩国的新面膜。前后发表了三四百篇左右,每个业余爱好者给了三四个口罩。材料成本也极低。
▲素人的推广效果,从新品到指数涨到一百左右。
▲品牌运营满意效果后,投入运营3、4次。
▲对比同期另一款韩国面膜的明星推广数据,很明显业余对于小品牌来说性价比更高。
第四个唇膜,一个素人的音符,爆炸了,流量瞬间增长了三倍,而且是第一次素人发帖子。
▲这个业余爱好者是当时一个同事的朋友。说实话,文案质量真的不是传统观念定义的好文章,但是确实爆发了。
再借国产口红,虽然这段时间已经开始限购,但也是正相关,也是朋友的品牌。虽然没有走试色路线,但也有一定的成长。我找不到市场的地图。随便放个聊天记录。
▲200篇左右的量。
即使是17年6月规则出来后,个人感觉反广告机制还没那么成熟的时候,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苏人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我去交易会的时候,看到大家对业余分享的热爱。
▲平实人文的优势
包括我去年年初的名片,都是至少一千笔记的节奏。
▲平实人文的优势,虽然想到了平台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没想到走的这么快,导致多打印。现在办公室里还剩一摞。
相比同期明星的预算,是绝对的性价比之王。大概率投多条是值得的阶段。大部分品牌的盲投都能取得不错的回报,达到产品与效果相结合的效果。
三
必然的游戏
本节先说一下我自己的排名理念:“白操作”和“黑操作”。我觉得最大的准则就是用逆向思维站在平台的角度思考会影响平台发展的运营,这叫黑运营,符合平台发展的运营叫白运营。在这里不同时期和情况下可能会有黑与白的相互转化。其中,“黑手术”往往见效快,但后期越来越累,白手术“见效慢”,但长期受益或整体受益往往更大。当一件事被定义为“黑操作”的时候,必然有与平台的天然博弈。以后我会给你讲更多我实践过的案例,让你理解。
在运营人类文化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运营在后期必然会受到平台的限制,从白运营到黑运营。在这里,为什么我说前期定义为白操作?因为平台需要更多的数据和内容,在不影响平台生态的情况下,这段时间肯定会被视为白运营,包括公司最近在帮助新app填充内容。当这个数超过余额,就会变成黑操作。比如大量的品牌店业余笔记,影响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和使用,会变成黑操作,这和《孙子兵法》的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简单说一下代理游戏的流程,比如一个统一的场景。比如一开始批量注册的账号的块号段,虚拟卡无法再次注册,然后普通手机号注册异常,必须绑定微博。比如安卓模拟器不能用,只能用多个打开的程序,然后多个打开的程序会加强检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账户的问题。统一画面场景的限制,通过添加地图等方式避免。,然后检查照片、复制副本、语言中的高危词等参数。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在游戏吐血的过程中写一篇文章。先说普通业余爱好者的评价。因为即使是个人分享也经常被发现是非法的,所以一些业余爱好者并不想继续修改分享。这里的曲折,只有实践过的人才能体会。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这里对流程没有抱怨,因为按照平台的方向,大量的广告文章不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从去年6月到9月,再到今年6月10日,普通的业余笔记要达到之前的效果并不那么现实。
四
现阶段业余音符的适用范围
现在平台机制逐渐完善,尤其是技术方面,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我觉得没必要突破业余笔记的局限。毕竟平台机制对这种行为是一种阻力,竞争力增强了,导致成本更高。这期间还是可以投资素食人文的,只是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全能的手段变成了大部分品牌的代言角色。
现在,普通的业余笔记适合哪些人?个人认为都是初创品牌或者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毕竟现在品牌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消费者倾向于搜索新品,所以一个没有的数据会有点尴尬。基本量还是要的,也可以几十到几百,看品牌需要。
五
当前人文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利弊
临近本文结尾,放点干货。最近投入了平实人文的都知道展率的问题,期望通过持续的博弈得到一点展。这里有一个获得相对较高的展览的方法。即进入品牌账号后,将业余笔记加入话题,插入话题:插入小广告。
为什么这个比较高?因为这种操作在目前平台的规则下是比较_ _ _白操作或者说是比较_ _ _黑操作的。
利弊之一是显示率肯定高,但另一方面,因为用户在清楚了解广告的情况下,种草有一定的下降,那么,每个人对取舍的答案也不一样。
六
未来业余音符的变异与升级
业余笔记如何变异升级实现高显示高种草?
这种打法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平台需要的是平台良好的生态,也就是:①有用的内容②没有广告。
然后最近的玩法升级就是把普通的业余笔记变成高质量的业余文,比如作业文,收藏文。在这里,我们尽量符合刚才提到的第一点。另一方面,我们改变了思维。既然在不做广告的执行阶段没有检测到广告,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文章中不留下相关的文字,只在图片中曝光。结合这两种方法,很容易找到页面得到更真实的数据,从而断章取义,但缺点是用户搜索品牌词时。
实践中遇到的情况也是,当品牌方对平台没有那么多了解的时候,会和两种投放方式产生冲突。比如为什么要带别的品牌写集合,让别人找不到品牌?诸如此类。那么权衡的平衡就需要品牌的运作或者操盘手的细微感觉。
以上是在原有规则下规避的延续。然后从大方向看,最近小红书发布了“小红心”评分系统,主要是一个普通用户参与的平台。换个思路,实际玩法和业余笔记差不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新的白操作和黑操作?
简单来说,就是从粗放型投放向精细化投放转变。虽然单条成本会上升,但整体效率还是会高于前两年的盲送。
本期摘要:
1.小红书平台早期,普通单品业余笔记的传播确实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推广方式。但随着平台的成熟,从平台的发展来看,普通产品和人文的功能也从产品和效果的结合,转变为品牌背书。
2.业余笔记还是可以爆款的,但是玩法要及时好一点,不要专一。
3.任何平台的运营都会从粗放式运营向精细化运营转变,小红书平台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