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阿里公布了新一季度的财报。总的来说,阿里本季度的财报只符合市场的悲观预期。C端业务在疫情和竞争的影响下持续放缓,但最令人担忧的还是B端业务。毕竟B端业务被视为继C端业务之后,国内互联网巨头的下一个星海。但阿里云作为B端业务的重要载体,连续三个季度营收下滑,同比增速创下新低,仅为10%左右。我们不禁好奇,阿里的B端业务未来走向如何?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季度财报分析:C端业务继续放缓,B端业务压力增大。
在6月季度,集团收入为2055.5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没有增长。在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12个月中,超过1.23亿名年度活跃消费者每人在淘宝和天猫上的消费超过1万元;与过去12个月相比,约98%的公司保持活跃。截至本季度,该集团拥有2500万88VIP会员,每位会员年均消费超过5.7万元。
本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同比下降30%至302.52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摊薄收益同比下降29%至11.73元。调整后的EBITDA同比下降15%,至411.14亿元。调整后的EBITA同比下降18%至344.19亿元。
子业务:
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中国零售市场、高辛零售、盒马、1688.com、Lazada、Alibaba.com全球速卖通、菜鸟物流服务和本地生活服务。
云计算收入主要通过提供弹性计算、数据库、存储、网络虚拟化服务、大规模计算、安全、管理和应用服务、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平台、物联网等服务产生。
数字媒体和娱乐收入主要来自优酷、阿里影业和其他娱乐业务。
业务创新等收入主要来自高德、天猫精灵等创新业务。其他收入还包括向蚂蚁集团及其关联方收取的中小企业贷款年费。
自2021年4月1日起,阿里巴巴将钉钉业务的业绩从创新业务和其他板块重新划分至云计算板块。
业务方面,核心业务增速严重放缓,尤其是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下降10%,本地服务、数字媒体和娱乐、菜鸟物流和创新业务表现也相对较差,云计算增速也放缓至10%左右,创下多年来最差表现。
核心业务:放缓严重,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下降10%,创下近年来最低增速。
本季度中国商业板块营收1419.35亿元,同比负增长,创下多年来最差表现。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短期挑战,但淘宝和天猫消费者继续实现高留存率,尤其是高消费能力的消费者。5月下旬,随着物流能力的正常化,以及商家和忠实消费者对天猫618理想生活狂欢季的大力支持,集团看到了GMV正在复苏。天猫618实现了支付GMV的同比正增长,集团也看到了88VIP用户的购买力非常强劲。
中国零售业务的「其他」收入为人民币551.32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人民币261亿元增长111%。增长主要由高辛零售的合并以及天猫超市和盒马等直销的贡献推动。
跨境和全球零售业务:Lazada也陷入了增长放缓的困境。
国际业务板块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至154.51亿元。
国际零售企业包括Lazada、全球速卖通、Trendyol和Daraz。本季度国际零售业务收入105.24亿元;本季度,Lazada在东南亚的订单同比健康增长10%。由于该地区解除新冠肺炎疫情限制,线下购物活动恢复正常,订单同比增长放缓。通过继续专注于提高运营效率,Lazada在本季度实现了环比和同比减亏。此外,本季度Trendyol整体订单同比增长46%。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主要消费群体,Trendyol不断向高频本地生活服务业务进行投资和扩张。截至2022年6月30日,Trendyol通过其市场平台为超过225,000家商户提供服务。
批发业务方面,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2%至49.27亿元,主要得益于跨境业务相关增值服务的增长。Alibaba.com完成交易量同比增长16%,主要得益于工业品交易的稳步增长。
菜鸟物流服务
菜鸟事业部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至121.42亿元,主要得益于为中国零售业务提供的物流绩效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的收入增长。本季度,菜鸟总收入的70%来自外部客户。在中国,菜鸟继续扩大增值服务,包括送货上门服务,并通过菜鸟邮政增强消费者体验,这些服务与中国业务相辅相成。截至2022年6月30日,约70%的菜鸟驿站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菜鸟通过加强其端到端的物流能力,继续扩大其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包括eHubs,干线,分拣中心和最后一公里交付网络。2022年7月,菜鸟新的国际分拣中心在以色列投入使用,使菜鸟海外分拣中心的总数增加到10个。为了改善全球消费者的配送体验,菜鸟继续进行产能建设和投资,并将其价值主张丰富到跨境业务,例如在本季度增加智能柜的产能,并进行强化收购,以增强欧洲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截至本季度,菜鸟在欧洲有超过7700个智能橱柜在服务。
本地生活服务
本地生活服务分公司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至106.32亿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防疫措施影响,本季度整体订单量同比下降5%。在“到家”业务上,饿了么继续聚焦战略城市提升用户留存和运营效率,增加非餐外送业务增长;本季度饿了么非餐外卖订单录得稳定增长。本季度,饿了么的单位经济效益为正,主要受平均订单金额同比增长,以及持续专注于优化用户获得的投入和降低每单配送成本的推动。
在“到目的地”业务方面,高德在6月份录得强劲增长,其日活跃用户达到超过1.2亿的新高,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缓解以及不断丰富本地内容和服务的推动,以便高德用户发现、接触和访问本地业务;高德的订单也增长强劲。
云计算
本季度,阿里云的业绩成为除2C外最令人担忧的地方。阿里云本季度营收仅增长10%,不仅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还创下多年新低。
云业务板块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0%,至176.85亿元。阿里云收入的同比增长反映了整体非互联网行业的增长和复苏,主要由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和电信行业带动。本季度,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占阿里云总收入的53%,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超过5个百分点。本季度,云业务调整后的EBITA为人民币2.47亿元,主要是由于集团加大了技术投入。
数字媒体和娱乐:同比下降10%,整体业务放缓。
本季度数字媒体和娱乐板块收入为72.31亿元。本季度,优酷日均付费用户同比增长15%,主要受优质内容和88VIP会员计划持续贡献的推动。通过对内容和产能的审慎投资,优酷继续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实现了连续第五个季度亏损同比收窄。
阿里巴巴季度报告摘要:
阿里发布了6月季度的业绩。总体来看,整体营收持平,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9%至249.43亿。调整后,EBITDA同比下降18%。从利润来看,同比还是不太好,但环比改善明显。调整后的EBITDA利润率从上个季度的8%提高到了本季度的17%。
所以这个季度,如果很难找到阿里财报的亮点,那么只有成本控制做得非常好。但是控制的方式是通过裁员,裁员近万人。
对于几个主要业务:
核心电商业务GMV下降个位数,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下降10%。
从GMV的角度来看,由于供应链和物流中断,GMV在4月和5月经历了高位数的下降,5月的下降很明显。随后在6月份逐渐回归,并在618期间实现GMV同比正增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618比去年的618要长,所以客观来说,这个618只能说是同比持平。但这本身是在市场预期中的,电商已经被当作一个比较好的行业来回复了。
核心是看第三季度的修复情况,需要从公司电话呼叫管理回答中挖掘。
“7月份以后,经营状况较6月份仍在逐步恢复,受影响较大的服装、消费电子等品类较前几个月有所好转”
“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也很重要。2022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为64%,2021年为69%,呈现明显下降。城市收入与支出的比率比农村地区下降得多。”“消费的变化趋势和商家的投资意愿一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这个经济困难时期,商家的经营意愿更强。”根据张勇的回答,在7月份,他们观察到GMV继续得到修复。然而,GMV的整体修复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因为消费支出的比例正在下降,我们从宏观层面上可以看到的可支配收入也将减少。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家的投入在扩大,具体来说,应该说直通车等广告支出在这里。在活跃买家数达到10亿后,公司不再透露活跃买家数,而是更加强调如何对用户进行分层,服务好客户,让客户多赚钱。所以这份财报给出了88VIP的购买力,以及购买力高的人的情况。
其中88VIP有2500万,年均消费超过5.7万元,相当于一年总贡献GMV1.425万亿,占天猫全年总GMV7万亿的20%以上。核心会员的粘性和消费能力真的很强,这是天猫和淘宝的核心壁垒。
年消费过万元的活跃买家超过1.23亿,其中粘性高达98%。天猫和淘宝在消费者心目中还是很占优势的。
同样,在低端消费领域,通过淘特,M2C产品产生的GMV在6月季度同比增长超过40%。本季度通过优化用户补贴,提高消费者平均消费,环比、同比大幅收窄亏损。
从阿里这个季度来看,我们国内的消费和美国差不多,从原来的金字塔形消费走向M形消费。原本主要的中产消费开始两端分化,使得88VIP的高端消费粘性极强,淘客为代表的低端消费同比增长。
海外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接待影响较大,其他地区增速还可以。
国际业务是阿里的下一个亮点,但这份财报有一些奇怪的数据。整体订单量同比下降4%,但lazada东南亚同比录得10%,Trendyol同比录得46%。这意味着全球速卖通不起作用。
但是我们知道全球速卖通很大一部分是在俄罗斯,那么是不是俄乌问题导致全球速卖通在俄罗斯的业务进展非常顺利甚至严重受损呢?从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俄乌冲突,物流中断。疑虑依然存在,但至少海外业务的其他领域进展良好。
成本改善,利润超出预期
阿里财报的亮点是利润率超预期。如前所述,利润超预期主要是因为公司坚定执行降本增效目标。因为提高环境的效率有点难,但是降低成本真的很好。
员工数量从上个季度的25.49万人降至6月份的24.57万人。销售费用率下降1%,管理费用增加主要是员工离职费。环比来看,由于淘菜菜和本地生活的成本控制出色,成本率下降,销售费用率下降,RD费用率下降1%。最后,经过调整,EBITDA利润率从上个季度的8%大幅提升至17%。
综上所述,阿里的表现比较有代表性。电商整体修复还可以,但是下一季度的前景并没有大家预期的那么乐观,就像下半年整体宏观面可能没有当初预期的稳增长措施后的效果那么好。私有云计算公司的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本地生活服务客单价提升,UE提升。但下一季度反复的疫情,依然让营收增速难以回升。海外业务因地缘政治关系在部分地区受损,但中国企业仍在激烈出海,在一些没有政治因素的地区增速依然良好。
阿里云增速进一步下降,第二条增长曲线的逻辑被破坏。
阿里云营收增速同比再次降至10%。而且去年同期,居然字节开始接收非商业因素,停止使用阿里云,所以本季度字节的影响已经没有前几个季度那么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只录得10%的收入增长,实在令人费解。
从云计算的下游客户来看,互联网行业的云相对活跃。但是因为整体消费的疲软和各种监管问题,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萎缩,降本增效,所以这个下游很凉。
另一类下游是非互联网行业。本季度阿里披露非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5%至53%,渗透率确实在增加。但是我们知道,非互联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身就相当困难,而且目前大部分都是国企和央企,民营企业生存下来可能并不容易。
但在数据安全等新的监管要求下,国企、央企使用阿里云并不容易。而是转投国有云、移动云或者天翼云。
颜通过查阅中国联通最新半年报,寻找潜在线索。对于中国联通,截取中报中的一段话:
“上半年,公司工业互联网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31.8%,对公司新增收入的贡献超过70%,成为名副其实的业绩增长“第一引擎”。
其中,“联通云”收入翻倍至人民币187亿元,同比增长143.2%;5G的应用已经从“样板间”加速到“商品房”。上半年5G行业应用签约规模近40亿元,5G虚拟专用网业务客户数达到2014家,5G行业应用项目累计超过8000个;数据中心机柜利用率超过68%,收入1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物联网连接数突破3.35亿,收入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1%;大数据业务保持运营商行业领先地位,区块链专利储备居央企首位。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48.9%至人民币19亿元。"
将联通云与产业互联网相提并论,体现了阿里和腾讯目前的无奈,2B逻辑目前大打折扣,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地方。所以阿里云未来的逻辑有点难,能从中国整个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获益多少。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判断各大IAA在整个浪潮中扮演的角色是否发生了变化。
从阿里的业绩可以看出第二季度的业绩以及中国平台经济的第三季度展望。整体情况不太乐观,不建议在这个位置配置平台经济公司。
如果被迫做出选择,还是保持老观点,控股电子商务占比高的公司或者将电子商务业务作为公司增长率的主要来源。
#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