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詹在一个公司待十年是很难的。
客观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10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长的时间。根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公布的调查数据,国内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很多公司很难活10年。一般10年的公司都是一个行业或地区的头部企业,比如小米、华为。

第二个原因是,一个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和方向,随着公司、行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同时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才能在一个优秀的企业工作十年。
我听过一个银行的朋友抱怨:他说,十年前,他在银行里是那么的漂亮。那时候,就算是银行的一个低级柜员,也有很多人求他办事。10年前,互联网还在发展,银行的网上业务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大家都习惯在银行排队。所以经常去银行的企业金融,希望每次排队少一点,所以逢年过节会带一点礼物,一般会给柜员带一根烟。
可如今,十年过去了,他的职位也提升了,却每天面临着“攒钱”。想必所有不在银行,身边有银行的朋友,一定都经历过被“拉进存款”的尴尬时刻。十年后的现在,互联网更加发达,银行的网上业务更加完善。他如果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是需要加强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每天下班后的指标会、学习会、动员会、督导会让他苦不堪言。
我们眼中的银行是一份稳定舒适的工作。十年的变化也让很多人把“美”留在了那里。
当我过去谈论工作场所时,我经常提到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写的一本书《联盟》。在这本书里,作者把公司和员工之间的理想关系比作球员和球队之间的关系。球员每天都要训练,球队也总是需要磨合,选择最好的首发阵容,才能不断的一起赢得更多的荣誉。想要在顶级俱乐部呆上十年的球员,必须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否则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里我也想到了c罗。他的日常训练是很多球星难以做到的。
可能有人会说,市场瞬息万变,但我上面说的,只适合商务。我觉得进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国企都是稳定的,那是能十年不变的最好的工作。
其实不是这样的。
现在节奏加快,所谓的“金饭碗”不复存在。体制内的东西很多,721的岗位层级分布:70%是一般员工,20%是中层,只有一层是高层。对于在体制内十年的人来说,哪个没有从25岁一直呆到35岁,有的从30岁一直呆到40岁,哪个得偿所愿,哪个没有每天加班加点,努力适应体制的变化。而跳出去的,总是在跳槽。
詹想说的是,一旦选择了正确的行业和公司,不如学会坚持正确的原则,疯狂的奔跑。如何在一个十年的公司更好的发展,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一个CEO讲了他的经历,我当时记录了下来:
一个是“忍”。
与小公司相比,大公司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这场关键的“灾难”中存活了3-5年。公司的制度、规章制度、员工岗位职责、分工都更加细化。对于大公司的个人来说,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不要因为看到一些劣势就被食物噎着,忍不下去了,嚷嚷着要跳得更高。

好处是大公司可以让个人接触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公司,公司的制度和管理与当前社会是兼容的。大公司的制度比小公司更完善,而这些宏观的东西给个人带来的是规范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制度的好坏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了解,个人会体会到他的优点。很多时候,是一开始我们觉得不好。
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刚进华为的大学生,给任写了一份一万字的关于公司管理制度的建议书。任郑飞看过之后,直接被人事辞退,说他“不符合规定”。
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本一本地记。成功的人懂得忍耐,不成功的人懂得逃避。
二是“专业化”。
这是在前一点的基础上,“忍”是更重要、更进步的一点。
不多说就是学习、探索、反思、验证、调整、提高。
三是“破”。
第三点是递进关系。前两点还是在原来的一亩三分地范围内,对个人来说有一个舒适的圈子。对于大公司来说,个人的工作职责非常详细,每个人的工作也非常明确。一般人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研究透彻,这个时候就需要跳出这个思维圈,这个工作模式。
这是关于一个很多应届毕业生都很熟悉却不太清楚的职位:“管培生”。很多公司设立这个职位的初衷是为了在多个岗位上培养新招聘的大学生,然后借助大学生的势头,挑战公司现有的制度和规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突破和调整。
所有公司都这样设定,何况我们自己?
第四是“立”。

正如你可能猜到的,“不打破,不站着。”只有破才能立。这也可以说是“和谐”,即人与人、团队与团队、上级与下级、上司与上司之间的和谐。把破碎的东西结合起来。
客观来说,这位CEO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也适合他的公司。不过也适合你在自己的行业使用,不过可能会有一些调整。
我要说跳槽是件好事,毕竟“人是会动的”。但是在一个好的大型优秀公司十年一定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十年的人生很短暂。优秀的公司也懂得珍惜适合自己公司发展价值的人才,留了十年的一定要重奖。所以在公司呆十年,往往是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局面。
看官方觉得不错,请给我点个赞。
关注我,我会为你提供更多职场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