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下坡路。
近日,阿里巴巴发布2023财年第一季度业绩,营收2055.6亿元,同比下降0.1%;调整后净利润302.5亿元,同比下降30%。

对此,阿里巴巴给出的理由是,受2022年4、5月份疫情影响,行业整体增长面临压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是阿里巴巴连续五个季度营收增速下滑,也是首次季度同比负增长。
除了业绩下滑,阿里巴巴上个月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列入可能退市的中国公司名单,并被第一大股东软银大规模减持。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反映在资本市场上,阿里巴巴股价自2020年10月以来持续下跌,最大跌幅创下于2022年3月15日,最低价为71港元/股。此后略有好转。截至8月8日,股价已收于88.8港元/股,较峰值309.4港元/股暴跌逾70%,较发行价176港元/股下跌近50%。预计未来将继续承压。
来源:风。
互联网大佬阿里巴巴怎么了?复杂的业务系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云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极的表现如何?曾经的“伯乐”软银为何选择此时“离职”?阿里真的不值得投资吗?
一是曾经的中国商业下滑“支柱”成为拖累业绩的罪魁祸首。
谈起“阿里系”,直观的印象无非是庞大的业务体系。
俗话说,有轻重缓急。体现在业务上,必然有主次之分。
以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业务“支柱”的营收为出发点,要知道其对总营收的贡献率持续在70%左右。
不仅职位重要,赚钱能力也是一流的。除了刚刚盈利的阿里云,中国业务是阿里巴巴唯一的利润来源。换句话说,中国企业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其他行业。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大哥”,现在也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增速持续下滑。
主要由淘宝和天猫的广告费和佣金贡献的客户管理业务收入下滑,考虑到其相对较高的占比,无疑是“拖累”老大哥的罪魁祸首。
互联网流量见顶,红利消失。《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仅为10.32亿。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的活跃消费者已经达到10亿。两者接近,意味着阿里巴巴不可能通过增加用户规模来拓展业务。
目前,从“增量”到“存量”,阿里巴巴四面楚歌。
拼多多、JD.COM等老对手虎视眈眈,以Tik Tok、a auto faster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兴趣电商等新电商业态,阿里巴巴已经面临最艰难的“中年危机”。
事实上,早在2021年,客户管理业务收入就已经出现下滑迹象,同比微降1%。进入2022年第一季度,业务仍无起色。对此,阿里巴巴方面解释称,“淘宝和天猫上的实物商品GMV,同比出现了较低的单笔跌幅。其中1月和2月持平,3月GMV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跌。”
2022年第二季度,由于疫情频发,北行等一线城市进入封闭管控状态。即使期间有“618”促销活动,但由于未能按时履约,大部分订单被取消,导致佣金收入大幅下降。
当然,阿里巴巴并没有坐以待毙,相反,它还在积极自救。
一方面,阿里巴巴调整策略,以“质”换“量”。正如张勇所说,“我们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增加绝对用户规模’转向‘服务现有用户’,要做好用户的分层分类运营,目标是现有用户的钱包份额”。正因如此,阿里巴巴选择从核心内容板块入手,升级淘宝直播和购物,提升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加大了对自营业务的投入,试图增加用户粘性。如淘宝已推出官方自营业务“猫享自营”和“猫享闪购”,近期新增自营电器淘宝旗舰店“喵速达”。
当然,转型非一日之功。要恢复中国商业昔日的辉煌,阿里巴巴还得探索。
第二,如今的“新星”阿里云,速度慢了,拿不起头牌。

在阿里巴巴整体业绩压力下,阿里云抵消跨板块交易影响后的总营收约为176.85亿元,同比增长10%,是各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这并不奇怪,毕竟阿里云被寄予了厚望。
张勇说,“面对不确定性,阿里巴巴的回应是‘坚定信心、积极应对、自我提升’。坚定的信心,就是对阿里巴巴所在的数字经济未来的坚定信心,坚信数字化作为大趋势,在社会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一定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跨行业、跨市场的共同主题;主动就是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经济的大周期中寻找阿里的发展路径;做自己,就是继续聚焦消费、云计算、全球化三大核心业务战略,实现高质量的业务增长,以ESG为基石支撑三大核心业务战略,做102年的好公司”。
不仅如此,阿里云已经能够“养活”自己了。已经连续一年实现盈利,不再需要中国商家供应。
读到这里,是不是该为阿里巴巴开香槟了?
但背后,阿里云早已千疮百孔。
2022年第二季度虽然同比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比以前慢了,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盈利能力其实不值一提。以几百亿的整体盈利能力来说,阿里云个位数的利润可以忽略不计。
对此,阿里巴巴解释,“主要是因为阿里云大客户抖音停止服务,在线教育客户收入减少,中国互联网行业其他客户需求减少等负面影响”。
除了业绩不理想,阿里云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也是耗尽。
《中国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服务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5%,达到274亿美元。虽然仍居首位,但份额有所下降。
在巢下,安已经产完卵了。
第三,负面舆论不断,但管理层坚定乐观。
上个月,阿里巴巴被列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退市的中国公司名单。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基于美国2020年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美国上市公司在3月31日之前不能完全检查阿里巴巴使用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底稿。也就是说,国外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不查审计底稿,就有可能被强制退市,而今年被公认为阿里巴巴第一个不查的年份。
为了应对退市风险,阿里巴巴7月26日宣布“拟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港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巴巴将实现港股和美股‘双主’上市,相关流程预计在2022年底前完成”。
随后在8月8日,阿里巴巴表示,“已向港交所申请将公司在港交所主板的二级上市地位变更为主上市”,同日得到港交所确认。
对此,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徐宏表示,“我们将通过实现在香港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主要上市,进一步扩大和丰富我们的投资者基础”。不仅如此,还会从南方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补充更多的流动性。
此外,阿里巴巴被第一大股东软银大规模减持,共抛售2.13亿股阿里巴巴股份,约占之前持仓的三分之一,合计套现约220亿元。经过最近的抛售,软银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比例已从今年第一季度的23.9%降至15.85%。
一方面是阿里巴巴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与软银投资策略的改变密切相关。
这种投资策略的改变可能是软银的无奈之举。5月12日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软银实现净利润-850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其中远景基金净利润-1400亿人民币,内部收益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巨亏的原因,软银解释称“主要原因是其持有的上市组合公司股价下跌”。以滴滴出行为例,软银豪掷120亿美元成为其最大股东。然而,滴滴出行在成立不到一年的5月23日宣布退市,股价较退市前暴跌近90%。
软银过去尤其青睐较为激进的互联网概念股,但在业绩承压时,不得不选择由激进转为保守。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软银未来将采取更具防御性的策略,投资步伐将逐渐放缓,包括对新投资采取更严格的标准,在投资速度方面更加保守”。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曾经的伯乐软银,才出现了今天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但现在两者都倒下了。
不过,与软银的“离职”态度不同,阿里巴巴管理层长期看好公司。
阿里巴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在过去的一个季度,我们积极应对宏观环境的各种变化,通过不断加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专注于长期战略。虽然我们的业务增长率在4月和5月相对较低,但我们在6月已经看到了改善的迹象。基于我们高质量的消费群体和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多元化业务的弹性,我们对未来的长期增长充满信心。”
除了口头确认,阿里巴巴还计划在第二季度以约35亿美元回购约386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回购力度很大,凸显了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
与阿里巴巴管理层持相同态度的还有各路券商。其中,广发证券、安信证券、中信证券等。维持“买入”评级。评级的大部分原因是2022年上半年疫情影响转暖,成本优化推动业绩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