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只是在阿里,在大厂,数字农业的布局只是高调,而在内部,雷声大雨点小。
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食品安全正引起人们的担忧。这两年科技巨头提高农产品价格,自然格外引人关注。然而,热闹的背后,中国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小规模、分散耕地的现状,注定了农业的科技改造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
“数农”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电子商务。
“阿里为什么要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我觉得目标很简单。第一,希望农民能种出好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马云老师的梦想是实现‘从亩产1000斤到亩产1000美元’。第二,城市消费者可以吃到安全、健康、优质的农产品。”时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盒马总裁、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侯毅曾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我们是从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农业的整个生产链、供应链、销售端。能有重大重组吗?”
图为时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盒马总裁、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侯毅。
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宣称通过构建的数字新价值链路,打通农业产业的“RD-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前端建立数字生产基地,从源头开始管控。产区中间仓库+卖地仓库成为“双轴”,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传输带。后端依托阿里2B2C平台的营销能力,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餐桌的快速流通。
图片:零售商业评论
据阿里公关透露,截至2021年底,阿里云农业大脑团队已帮助近2.6万农户和企业实现科学种植和养殖。人工智能技术覆盖了超过10万亩的农田、果园、农场和牧场。
侯毅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我们坚信,在未来,手机会成为新的农具,直播会成为新的农活,数据会成为新的农资,区块链会成为农产品的‘身份证’。”
阿里数字农业解决方案架构图来源:阿里巴巴
不难发现,阿里要讲的是通过自己的数字技术改造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故事,涉及到生产、销售、营销的全过程。但是,他说的和做的并不一致,或者说他的言行重心有偏差。在实践中,数字农业事业部的重点显然是电子商务。2021年9月,阿里再次整合数字农业事业部,继续发展社区电商,并将品牌升级为“淘菜菜”。
即使在RD,阿里热衷谈论的“+科学家”模式也必须是行动中的电子商务。2020年,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宣布联合30位农业院士和专家,共同探索未来数字农业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技术方面,阿里巴巴宣布支持农业科学家激活农业大数据。业务方面,将推进13项涉农业务,通过数字化打通“研-产-供-销-服”全链路。在模式上,与农业科学家共同解决农业重点领域的“瓶颈”问题,共同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淘宝原生食品生鲜频道“科学家推荐”只有一个空位置。
一年来,由于农业RD时间周期较长,检索公开资料后未发现上述假设的后续。农产品电商销售相关页面——“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页面只有一个banner入口,实际二级页面已不存在。目前手机淘宝通过搜索可以找到“土货生鲜”的频道页面,但点击“科学家推荐”按钮,其前期宣传入驻的13位科学家专家示范基地培育的辽宁大米、云南青缇、四川红原牦牛奶粉等农产品已经不见了,显示直接跳转到“天猫商城”。
其所谓的数字农业事业部,在很多报道中也是“建仓”和物流建设的动作,而这些显然与电商销售更有关系。
数据显示,阿里数字农业在四川、陕西、山东、广西、云南等地建设了生产仓库,在多个省会城市建设了20多个卖地仓库。2021年阿里第一家本土公司阿里巴巴数字农业有限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在易园的基础上大幅拓展“原产地仓”,并在南部新城物流园规划实施阿里巴巴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
口号胜过行动。
2018年是互联网大公司高调进军农业的一年。那一年,JD.COM宣布要建自己的农场,从电商延伸到供应链上游,打造闭环。同年4月,腾讯宣布用人工智能养鹅,随后阿里在同年6月的云起大会上发布农业ET大脑,推出AI养猪养牛、AI种瓜。一时间,AI与农业的结合赚足了眼球。
四川省江安县一个养猪场的Ali ET农业大脑展示
科技巨头与传统农业企业联姻也成为当时的新趋势。资料查询显示,在腾讯宣布与农牧业巨头新希望合作的同时,阿里巴巴也在2019年赶赴素有“投资不过山海关”之称的东北,携手农业龙头企业北大荒,宣布实施数字农业计划。同年宣布成立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
当时,侯毅曾雄心勃勃地表示,数字农业事业部是阿里经济体中农业辅助的组织升级,将建立产、供、销三大中间平台,在全国设立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全链路数字化升级农业产业,进一步聚合阿里经济体中13个商业生态圈的力量,专注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希望阿里经济体农产品年线上销售额突破4000亿元。
“阿里在农业方面没有短期KPI,我们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说。
但是,从商业角度来说,赚眼球只是面子,赚钱是里子。如今四年过去,除了AI种田、AI甜瓜种植等前期宣传案例,这些互联网巨头在数字农业方面的后续进展并不明显。落地的大多是农产品电商销售,赚钱仅限于平台农业订单。其他涉农商家明显是想讲助农扶贫的故事。
阿里巴巴农业相关的主要来源:中国油脂
搜索公开报道和各公司发布的消息,数据显示,总有很多大厂制定了布局农业的计划,却没有提到他们真正在农业上赚了多少钱。所有的宣传故事都指向未来。之所以不提利润,可能是因为,事实上,目前进入农业领域的大厂,都没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高速增长或盈利。
究其原因,首先,农业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绩效波动较大,会影响短期内难以见效的前沿科技投入意愿。
以深耕农业几十年的农业板块央企北大荒为例。其2021年收入达36.29亿元,其中“土地承包”是最大的收入构成,占比76.95%。招股书显示,该业务毛利率为100%。但在主营业务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北大荒2021年净利润为8.57亿元,同比下滑13.39%,这意味着其他业务费用巨大。据北大荒自己披露,损失主要是自然灾害和农业设施设备折旧维护。
其次,在中国的农业市场上,分散、小规模的小农模式仍是主流,规模化农场仍未普及,这使得规模效益明显、边际成本递减的技术改造难度大、成本高。
缺乏大规模客户,进一步减少了有意愿和实力投资技术改造的客户基数。
最后,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懂科技、懂数字化的农业经营者还相对缺乏,即潜在客户很难了解新技术。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达到3.1亿人,其中受过高中或中专以上教育的仅占7.1%。2022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还没出来,但我们可以推测,在农业从业人员中,懂土地、懂农作物、懂电商、懂数字化的人仍然占很低的比例。
阿里自己也知道这项工作的难度。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戴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两年内不可能看到效果,但我们会坚持下去。”
醉酒的意义不在于酒,而在于数字城市。
在当前形势下,面对短时间内难以盈利的局面,吸引科技巨头进入农业的原因真的是为了抓住数字农业的机遇,看好行业的未来,帮助农民吗?
其实他们只是另有打算,并不是酒让他们醉了。
是农业科技公司接近地方政府,获得地方政府订单的桥梁。农业是民生之本,政策性很强。虽然在商业上利润低,但在政治上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换句话说,亲近农业就是亲近政府和国家政策。
如上所述,目前大厂和农业龙头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多,其实不仅仅是和他们开展农业项目。通过梳理农业巨头的业务,数据显示,其中不少还将业务触角伸向地产、金融、环保等领域,这些都与数字城市业务的激烈竞争有关。
实际上,数字农业和数字城市在客户群和基础技术上是相似的。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阿里数字农业部门负责人侯毅表示,目前数字农业基地、中小农业合作社、地方政府的合作伙伴占比近70%。由此可以推断,数字农业本身的买家主要是地方政府。数字农业和数字政府、数字城市一样,都是to G服务,都有类似的销售方式和渠道。
在基础技术上,数字农业还与数字城市、数字政府相连——它们都是物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底层技术的通用性是科技公司通过数字农业业务延伸数字政府业务的基础。事实上,阿里云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就包含在数字政府业务中。
“从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应用原理和系统管理方法来看,特别是在物联网的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上,数字农业和数字城市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只有在场景、管理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时,解决方案才不同。”从事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业务的北京白克鸿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宗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另外,从长远来看,未来数字农业、数字城市、数字政府会逐渐打通,数据共享后的计算分析带来的价值是巨头们羡慕的,会给科技巨头带来新的商业应用和价值。
数字城市的核心点是每个系统都有多维度、高质量的大数据,没有高质量的数据,任何数字系统都不会真正发挥作用。农业巨头只是起到提供大量城市商业数据和居民生产消费数据的作用。
与阿里的北大荒合作,可谓一举两得。2019年7月,马云在牵手北方北大荒的同时,还拜访了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张、省长王等政府官员,与黑龙江签署了另一份大单——“数字龙江”。这个“数字龙江”项目不仅包括数字农业,还包括企业与数字政府的合作。
马云一行参观了北大荒黑龙江特色农产品展厅
虽然科技巨头手握技术能力,但涉及到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是最佳选择。这些在当地处于重要地位的农业龙头公司,确实可以达到科技巨头的预期。
与阿里合作的北大荒是原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大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农业农村部。2018年改革前,北大荒集团还是黑龙江农垦总局,全国最大的政企一体化单位。与这样一家背景雄厚的农业巨头签约合作,阿里不仅能获得政府订单,还能在政商关系中获得一个“靠山”,这在当前中国商业环境下不言而喻。
这种运营,通过与当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合作,再借助其政府资源优势,渗透数字城市、数字政务业务,实际上是一种“一举两得”的策略。随着未来产业互联网竞争的加剧,类似的剧情还会继续上演。
从长远来看,毫无疑问,农业的技术改造是巨大的空。但这必须等到中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专业人才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届时,数字农业可以不再“弱小”,成为科技巨头们想要讲述的真实故事核心。只有这样,农业才能真正成为互联网巨头厮杀的重要战场。
文:欧文/数据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