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老年人,巨头们收割的新战事

核心提示来源 | 投资家作者 | 刘晓月互联网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温度。为了解决老年人这一互联网弱势群体的上网问题,2021年以来,工信部启动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加速推进。新闻、交通、金融、社交、医疗、通信、购物等各类日常应用都在改

来源 | 投资家

作者 | 刘晓月

互联网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温度。

为了解决老年人这一互联网弱势群体的上网问题,2021年以来,工信部启动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加速推进。

新闻、交通、金融、社交、医疗、通信、购物等各类日常应用都在改造范畴之内,手机应用适老化成为了一种社会趋势。

流量焦虑下的新产物——“网瘾老年”

政策出台的背景,是缘于在互联网加速普及与深入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无奈与焦虑。

随着社会云化程度日益提升,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其正常生活往往会大受影响。

想进入公共场所,却因需要出示健康码而犯了难;去医院看病准备现场挂号,被告知号源已在网上被预约一空;准备上网“冲浪”获取新鲜资讯,却因为误点了看不清的小图标而下载了其它软件。

一方面是“被抛弃”,另一方面是“被收割”。那些学会使用网络的老年人,却因为缺乏基本的网络素养,或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或在各类骗局中泥足深陷。

过去我们都讲“网瘾少年”,可老年人要沉迷起来,网瘾一点也不输于年轻人。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显示,银发人群移动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长,从2017年12月的98小时,增长至2018年12月的118小时,同比增长20.7%。从数据上看,银发人群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达到近4个小时。

另据《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10小时,可见除了吃饭睡觉这些老人几乎都盯着手机。

老年人们为何如此沉迷网络?

抛开平台引流、营销推广等商业因素,最深刻的原因还是在于老年人的孤独感。

现在年轻人结婚后都喜欢和父母分开住,而且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年轻人为了生活压力不得不努力工作,也因此忽略了父母,造成了我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有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收割中老年的“五重”套路

在子女无暇陪伴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来填补老年人的孤独感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励。但问题是,由于老年人缺乏辨别能力、认知能力等基本的网络素养,使得他们成为了被“收割”的对象。

有位网友表示,自打爸妈开始用起互联网,吃什么不吃什么,甚至如何和人相处,全都取决于微信公号、抖音给他们推送什么样的内容,他们宁可信网络也不愿意听自己的子女。

还有网友表示,现在爸妈们已经成为了“谣言的传播器”,这些谣言离奇又弱智,但爸妈们总喜欢转发、总喜欢相信。而你要是同他们讲道理,他们不仅听不进去,还要反骂你不讲道理。

有的网友吐槽,爸妈一辈子自己省吃俭用,却在一些保健品或养生课上慷慨解囊。为了这事跟爸妈吵翻了几次,但老人还是不听劝,把行动转移到“地下”了。后来买东西都避着我,买了偷偷收起来。

按照危害程度,我们将“有毒”内容进行了五类分级:

1. 爆款鸡汤。

“长寿还是短命,40岁过后,有这4种表现,一看便知”、“这三种习惯都是在喂养癌细胞”、“吃南瓜子还有这效果,早知道就每天吃一把了”、“用醋泡过这三样东西有益健康,一定要给亲人看”……配上“专家解释”、“教授分析”,噱头十足,老年人想忽略都难。

如何收割老年人,已经成为了一套成熟的套路。科技媒体“懂懂笔记”曾报道,一位前营销机构的文案写手李乔讲述,引发中老年群体热烈转发的视频和文章,基本都是出自90后、95后之手,他们每天开会探讨中老年群体爱看什么,如何把社会热点融入他们喜欢看的内容中去。

有意思的是,现在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妇女开始迷上了阅读网文小说。

原本以为,这些让人脸红心跳的文字是青春期小女生美梦,可谁曾想到,妈妈们亦有一颗“少女心”,为“霸道总裁”所倾倒、所折服。

不少读书类APP,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趋势。以“番茄小说”为例,新用户注册时可选年龄和性别,选择50岁以上女生后,打开首页推荐榜里,几乎都是总裁文系列。

前段时间,演员秦海璐就因痴迷总裁文上了微博热搜,她透露自己每天都会看,还总结出一套总裁文的套路:十个总裁九个金融巨鳄、八个不近美色。网友点评:一听就是总裁文十级学者。

总体而言,前一级的“爆款鸡汤”杀伤力还算小的,也就是让父母们沉迷,或者一定程度影响家庭和谐。但下面的这几级,就会直接贻害爸妈们的精神、身体健康了。

2.反智谣言。

老年人,成为了各类谣言最容易攻破的一个群体,而他们本身,也成为了谣言的转发者和助推者。

“多吃点洋葱,每天吃一颗,血管刷得特干净”、“泡过的木耳隔夜容易吃死人”、“多吃醋,降血压的”、“猪肝不能吃,全是重金属”......

有些谣言是打着“养生保健”的旗号,推出一些“值得收藏的偏方”,但这些偏方无用已经是万幸了,不少中老年甚至因此进了医院。

此前一条微博在网上疯传,收获了36.9万赞和2.9万转发。博主吐槽自己的妈妈已经给爸爸尝试“白醋泡大蒜能治新冠”、“干树根能治偏头痛”等食疗方法了。

更夸张的是,还有大爷误信“把大蒜塞进耳朵能治炎症”,导致要去医院取出;有大妈听信“敌敌畏能去头虱”,结果这一试就进了ICU。

3. 精神荼毒。

这些信息包括扭曲三观的“土味”说理,上知天命、下通人情的八卦绝学“招招致命”,更夸张的,还在给老年人灌输“养儿女无用”“十个儿子九不孝”“靠子女不如靠自己”“子女都啃老”等歪说邪理离间家庭关系。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有些老人真的开始觉得自己的儿女不孝,并指指点点。

4. 诱导消费。

各类营销的终极目标还是变现,为了掏空爸妈兜里的钱袋子,营销号们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最常见的操作是安利广告,以分享文化历史、养生知识的名义,兜售形形色色的保健品,有的还会给予返佣。

据河南商报报道,2020年11月,郑州一名男士刷抖音时加了一位“美女”好友,在对方的极力推荐下,他购买了价格不便宜的保健品,最终,警方侦查发现,这些所谓的药品全是假冒伪劣产品,还含有有毒物质。据嫌疑人供述,这些保健品通过网络以每盒50元左右的价格购进,再以每盒500元以上的价格售卖。该公司成立仅20天,非法销售营业额已达18余万元。

此外,卖课也是花招之一。比如一篇养生文会附上二维码,以进群免费学习艾灸课程的噱头吸引老年人进群;进群之后,还会引流至学面诊、学刮痧、学脾胃调理、学穴位、学拔罐、学肩颈调理、学推拿等其他矩阵号,各公众号之间互推互引,总有一款能收割到你的父母。

5. “杀猪盘”骗局。

这已经不只是道德层面的瑕疵了,已经上升到违法犯罪的边缘。

“马云团队要帮穷人致富,只需交上1700元入场费,就能在1个月后收获数千元的收益”,以及“假靳东卖贵妇膏、100元一瓶买一送一”套路等进一步骗取老年人钱财。

此前,公众号“南方周末”报道了一个迷恋上“马云”的老太太,义无反顾要给“马云团队”送钱。“马云”不断洗脑老太太:“我们有的会员70岁都能月入过万”、“坚持就是胜利,等你赚到钱,儿子就会理解你了”。

直到记者报道时,老太太还在积极给“马云”转账。就算孩子扣着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老太太甚至当掉自己的首饰都要转账,除了1700元的入会费,老太太还从社保中取出了2000元,加上当首饰的钱,老太太前前后后至少给骗子转了5000多元。

2019年上半年,腾讯110平台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骗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