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资料来源:杨光。com
北京,2008年8月3日——每天落下又飘走的每一粒灰尘,都成了压在供应商和员工头上的一座大山。在游仙上海前仓工作了三年的李悟还在疑惑,“一个上市公司解散就解散了?”但理智提醒他尽快止损。8月2日,李悟前往上海市宝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寻求帮助,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一周后开庭,但工作人员提出我们解决问题的希望不大。”
未付工资
7月29日凌晨三点,李悟接到店长通知,“系统崩溃,明天不用上班了。”在天天优鲜店工作了三年,半年前李悟就感觉到门店和订单在锐减,但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店长直接说上个月工资不发了”。
天亮后,李悟和其他员工迅速组成了一个数百人的维权小组,并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因为来的人太多,人社局专门为我们设立了一个通道,每天接待30名员工报名。"
在一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书》中,广播网记者看到,一名员工要求游仙每天支付疫情期间承诺的7月份住宿费和工资,共计1万余元。7月27日,这位员工刚刚接到通知,8月初要发几千元的住宿费。结果一天后,天天优鲜宣布停止速途的业务。“7月28日,公司召开部门会议,告知无法支付工资和垫付费用,并宣布我所在部门全国解散,我申请仲裁。”
7月28日下午,一段广为流传的录音显示,每日优鲜HR部门通过飞书电话会议现场“解散”员工,随即引爆舆论。“店长和天天优鲜签了劳动合同,被拖欠了两个月工资。我们仓库经理和配送员签了第三方劳务公司的合同,拖欠了一个月工资。这几个月没有发绩效,只有底薪。”李悟向杨光出示了一份合同协议书。com,而他签约的公司是河南九莱米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包了常熟日报优鲜电商优鲜公司的前置仓/仓物流配送服务项目。
“我们签的是劳动协议,不是劳动合同,劳动仲裁中心不受理,只能去法院。如果上海法院不受理,我们只好去河南当地法院。”注册后,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出,李悟不太可能解决问题,但他尽最大努力推动它向前发展。预计审判将在一周后举行。
“目前据我们初步统计,在上海大概在500万左右,包括欠薪、疫情期间的住宿费、店家自己买的材料等。对于供应商和店铺租金等相关费用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李悟介绍,目前在沪员工约700人,比高峰期减少了一半。据其他媒体报道,每日优鲜目前负债15-18亿元。
中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印向杨光记者解释道。com认为,像李悟这样的情况可以认定为劳务派遣关系,第三方是派遣单位,日保费是用人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这一规定,第三人和每日优鲜应当对劳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即劳动者可以以第三人和每日优鲜为被申请人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第三人支付欠薪,并要求每日优鲜对第三人的欠薪承担连带责任。
无人驾驶皮卡
每日优鲜“解散到位”风格的崩塌发生在短短的电话会议上,但其衰落已经有了迹象。2021年6月25日,每日优鲜登陆纳斯达克,被称为“提前上市第一股”,但上市首日即破发。首日收盘价为9.66美元,较发行价下跌25.69%。之后,每日优鲜的股价在一年内一落千丈。2022年3月后,每日优鲜股价跌破1美元。如果在2022年11月29日之前,股价不能恢复到1美元或以上,则每日优鲜的价格跌破1美元。
此时,每日美味的李悟所在的上海地区也在经历冲击。“许多商店都关门了。当时最多有150多家店,很多店开业才两个月就关门了。”如果优鲜每天在上海多待一段时间,可能会从3月份上海防控疫情带来的大量生鲜消费中得到喘息的机会。李悟向《Yangguang.com》记者透露,他的店铺“疫情前每天有500到600单,疫情期间激增到每天2000单,甚至有几天2500单,疫情过后马上回落到每天200单。”
订单数量的下降与货源有关。据李悟介绍,疫情发生后,优鲜每天承诺给供应商的钱都没有到账,导致很多商品停产。“这两个月几乎没送过生鲜,所以每天晚上都送几筐菜,每个品种两三个。我怎么做生意?”这时候店里的包装袋和收银卷纸供应商都停止供货了,店里的员工只好自己去买。
据相关报道,北京某供应商表示,从去年10月开始,优鲜的日常账期开始拉长,随后发展为延期付款。2018-2020年,优鲜对供应商的日常付款周期分别为40天、55天和72天。今年5月27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北京日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因拖欠供应商货款,立案强制执行532.95万元。
根据每日优鲜2021年三季报,每日优鲜的未支付供应商净负债为16.52亿元,较2020年三季度末的10.88亿元增长34%。这些应付账款包括供应商货款、外包配送公司运费、营销服务商服务费三类。
李悟和他的同事们并非没有意识到这场危机。“从2021年底开始,上海的店铺频繁关门,爬坡费等员工福利被取消。2022年春节留在上海的奖金降了一半,只有1000多元。”但是,我一直在内部等待“好消息”。“4月份的时候,听说会被国美收购。国美是传统企业,规模很大,应该不会拖欠工资。”但是好消息最终还是没有传来。
7月14日,游仙日报宣布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山西东辉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将每天认购约29851万股游仙B类普通股,价值折合人民币2亿元。
四年来,天天优鲜亏损近百亿元。两亿元虽小,也算是小小的希望之火。没想到过了最后的付款期限,山西东辉集团的2亿元融资还没有到账。形势急转直下。7月28日,在电话会议上宣布速途业务到位解散后,每日优鲜表示第二天的业务和其他业务不受影响。然而,Yangguang.com记者发现,下单后第二天的生意就“没货”了。
7月29日,每日优鲜创始人徐峥回应媒体,但并未出走。他仍在北京,仍在试图寻找新的融资和买家。8月1日,游仙天天发布声明,辟谣“资金链断裂,无法运营”的消息不实,系伪造。
但是你每天没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李悟讨回欠薪的希望越来越小。在他看来,母公司没钱,更别说子公司了。身边很多同事都已经放弃抱怨,赶紧找下一份工作。
100亿元的教训
从B2C到O2O,生鲜电商一直被视为“最后的蓝海”。这个概念吸引了无数创业者,但几乎都是在烧了无数的钱之后离开的。核心问题是,生鲜电商虽然是刚需品类,但不规范导致品控难,毛利低,亏损高,履约成本高。所以成本控制是生鲜电商盈利的难点。
六七年前的江湖刚出现前仓的时候,被认为是比开店或者纯线上更好的模式。以小店的形式更贴近消费者,30分钟送达,其实没那么简单。前面仓库面积虽小,但店长、仓库管理员、分拣配送人员不少。离消费者更近也意味着租金更高。单个区域的前置仓密度足够高,单个前置仓的订单数量足够大,单笔订单金额足够高,才能降低每笔订单的成本,开发出合理的单店模式。
业内有人估算过,每单金额在70元左右,订单数量在1000单左右,大概能保证一个前置仓能盈利。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前置仓并不多,有新鲜人直言前置仓的商业模式并不合理,是a TO VC模式。
徐峥前期说服投资人的时候说,当时生鲜电商整个配送绩效成本是每30元,其中5元是仓配成本,25元是冷链成本,前置仓模式会大大降低冷链成本。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每日优鲜的业绩成本控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8年至2020年,其演出费分别为12.393亿元、18.330亿元和15.769亿元,演出费占总营收的比例一度达到34.9%。仅2021年第三季度,游仙每日业绩成本就高达约6.4亿元,同比增长61%,占总营收的30%。
在以规模烧钱,以规模拼市场的路线指引下,2018年至2020年,游仙每日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最新的财务数据还停留在2021年第三季度,2021年第三季度,每日净亏损9.74亿元。
另一家前仓头部企业的绩效成本也不低。2019年至2021年,丁咚买菜的绩效费分别为19.37亿元、40.44亿元和72.72亿元。2022财年第一季度,丁咚购物前置仓模式的绩效支出为14.84亿元,占总收入的27.26%,市场及销售费用同比下降44.7%。这一降本成果一部分来自业务收缩,主动退出宣城、滁州、珠海、中山、天津等城市,集中优势区域,减少亏损,提高前置仓的绩效效率。
日常游仙也在撤退。6月30日至7月1日三天时间里,苏州、南京、杭州、青岛、深圳、广州、济南、石家庄、太原等9个城市关闭,仅剩下北京、上海、天津、廊坊4个城市。“为了实现盈利目标”,7月28日,剩下四个城市的速递易业务被直接关停。
解散消息的前一天,游仙每天的股价是每股0.236美元,之后连续三天下跌,丁咚买菜三天。截至记者发稿时,游仙每日股价已跌至每股0.124美元,较发行价下跌99%,丁咚以每股4.350美元买入粮食。但是,很难将游仙的日常失败完全归咎于前仓模式。在36Kr、虎嗅等媒体的报道中,“政令难出公司总部”等管理混乱同样触目惊心。
内忧外患的柴米油盐处于停滞状态。轨道里每天都不缺生鲜,但被拖欠的员工和供应商还在等待明确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