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你这辈子肯定遇到过这种人。无论你表达什么观点,他嘴里冒出来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否定句:“我感觉很糟糕”、“我不行”、“我不同意”,并伴随着摇头、闭眼、皱眉等一系列动作。
结果,当他解释原因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并没有很高的评价,甚至会重复你的观点。
提出异议很正常。但问题是:这些人在提出反对意见之前,并没有真正听你说过什么。
“不”只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就像当你高兴地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嘴里却是“颜色太难看了吧?这是三年前的款式,已经过时了。这种布穿起来肯定不舒服。啊,我不要免费的!”
你说别人漂亮,她的回答是没有化妆,她也说不准他们有没有整容。你说你的一个同事真的很好,拿了销售冠军。她说他很幸运。你告诉自己喜欢旅行,他说那是别人呆腻了的地方。有什么好去的?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从来都不好玩。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些人。
这些人到底在想什么?你以否定他人为乐吗?
否定别人可能会让自己觉得幸福。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否定别人?
心理学认为,人性具有“攻击动机”
攻击性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心理上的稳定和满足而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倾向。
具体的攻击行为和每个人的教育、性格、环境都有很大关系。比如嫉妒心强的人,攻击动机强。
向下比较让我们自信。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我们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比较来认识自己,这个过程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我们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时,我们会感到焦虑和自卑,而当我们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时,我们会获得自信和满足。
如果你周围的人很胖,你会觉得自己很瘦。如果朋友圈里其他人都在阳光下旅行,你会觉得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在加班。
同样,如果别人发表了很棒的观点,或者讲了很搞笑的笑话,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愚蠢和无聊。感觉不太好。所以有些人会选择否定甚至贬低别人,让自己重拾优越感。
根本归因错误,导致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看到别人“公交车上不让座”指责自己“没有道德感”,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评价标准就变得不一样了。这时“在公交车上不要让座”的意思是:昨晚没睡好,太累了,难受,站不起来,还有两个小时才到公司。
这是双重标准,不是吗?
不是我们不善良,而是我们总是习惯于从我们关注的地方找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观察自己和他人的个人经历时,我们有不同的视角。
当我们是演员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周围;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会成为我们关注的中心,环境会变得相对模糊。这种视角的差异会导致根本性的归因错误,即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负面行为时,会低估环境因素的影响,高估个人特征和态度造成的影响。
然而,当解释一个人的消极行为时,人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于环境因素。在这里,归因是指找到事件的原因。每个人都有归因的倾向,尤其是归因于一些负面事件。
其中,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也叫人格归因,就是把事情的原因归结到人格等内在因素上。
外部归因,也叫情境归因,是指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归因于情境、环境等外部因素。所以,当一个明星无视和否定别人的建议,坚持己见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是个霸道总裁,是个有病的中年王子。”但轮到我们的时候,原因可能会变成:“生活迫使我第一次做领导,所以压力很大。”
下次我们想否定别人的时候,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看到全貌了吗?
验证偏差让我们忽略不一致的观点。
法国作家莫洛亚说,“每个人都知道别人在评价自己时会犯错误,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评价别人时也会犯错误。”
自我肯定理论的提出者斯蒂尔(Steele)认为,证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自我肯定,保护和维护了我们的自我价值。但是否认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行为,会导致认知失调,让人感觉不舒服。
如果对方提出与我们完全相反的观点,即使他有理,我们也很难认同,因为“他是对的”=“我是错的”——不容易承认自己错了,不如别人。
在判断孰是孰非的过程中,人们也会产生一种“验证性偏向”:为自己的信念寻找证据,选择性地过滤掉与自己信念不符的证据。
当你已经形成了一个观点,你更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寻找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而不是去听那些与你不同的观点。
我们总是习惯于防御性的反驳。
习惯性反驳别人,源于进化赋予的一种本能——习惯性防御。
科学的创始人阿喀琉斯有一个观点:习惯性防御的根源是害怕暴露我们思想背后的思维。
防御心理让我们失去了检讨自己思想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发现它的错误。
习惯性防御让我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听到反对意见,我们就下意识地找理由反驳。听到反对意见会感到不舒服,这很正常,但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是立即反驳还是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
在《可怜的查理》一书中,芒格将其定义为:为了节省运算之间的时间空,人脑会不愿意做出改变。
这种倾向让人不愿意在某些方面做出改变。比如有些人执着于从小形成的错误观念,到老也不会改变。经历造就一个人,但也束缚一个人。
心理学家尼克·维格纳(Nick Vignar)说,“有用的批评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无用的批评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但这只会让你感觉好一阵子,却会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变得更糟。”
如何改变否定别人的习惯?我们的思维模式分为“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有红灯思维的人,他们渴望被认可。当他们听到或看到别人表达的意见时,他们会第一时间打开红灯,听到意见就拒绝,不愿意接受新的想法,吝啬支持别人。
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把自己困在一个狭隘的思维世界里,固步自封。
绿光思维的人,恰恰相反,思维是开放包容的。当他们听到不同的意见时,他们不会立即反驳。他们愿意倾听不同的意见,倾听和思考,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从长远来看,绿灯思维是一种成长思维,会带来很多好处。
在你意识到自己之前,不要担心开口。
当我们的大脑中出现无端的反对声音时,我们可以先制止自己,分清“人”和“观点”是不同的——有人不同意我们,不代表他对我们有意见。
以学习的态度倾听对方的观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开放的态度,在智慧的讨论中交流,在观点的碰撞中成长,我们的世界将更加开放!
自己判断吧。
生活和课堂不一样,没有那么多标准答案。你的观点和对方不一样。也许你们都是对的,只是立场和角度不同。
听完对方的言论,要客观看待对方的不同,做出自己的判断。即使不能理解对方的具体想法,或者听了之后还是不明白,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关注自己的选择。
否定别人之前,先否定自己。——张瑞敏
真正厉害的人很少直接否定别人。他们很谦虚。即使他们不同意,他们也会先说“嗯,有道理,但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样的谈话态度,让对方很容易接受你,沟通也更顺畅。心胸开阔,认为一切皆有可能,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
一句鼓励和肯定,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是俄罗斯两位文学大师。擅长长篇巨著的人;一个专门写生活短篇小说。
前者的《战争与和平》,后者的《猎人笔记》等名著让人过目不忘。
屠格涅夫是托尔斯泰的伯乐和知己,是屠格涅夫发现了托尔斯泰的千里马。
屠格涅夫对人才的洞察使他发现并鼓励托尔斯泰继续努力,使胡乱涂写的士兵没有放弃,成为超越伯乐的文学大师。
1851年4月,托尔斯泰随在军中服役的大哥尼古拉前往高加索,以志愿军身份参加攻打山贼的战役,随后在高加索担任第四炮兵下士两年半。
服役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中篇小说《童年》的前半部分。1852年,24岁的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处女作《童年》的第一部分寄给了大作家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
信心不足,他只在手稿末尾和信中写了自己的首字母,没有写全名。没想到,杂志主编对他的童年很感兴趣,马上给作者写信:“我看了你的稿子,太引人入胜了。本来要出版你的作品,没看到续集。我不敢说太多,但我觉得你很有才华”。
后来主编又看了一遍校样,给作者写了一封信:“我可以肯定地说,你很有才华。如果你有续集,请寄给我。”
正如他被告知的那样,他寄出了续集。不久,他的第一部小说《童年》出版了。
1852年秋天,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森林里打猎,随手拿起一本破旧的《现代人》杂志,翻了几页。当他翻到童年的中篇小说时,他的眼睛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住了。他仔细看了一遍,对这个不知名的陌生作者产生了好奇:好孩子!干得好!未来的文学大师!
屠格涅夫询问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据发现,提交人在2岁时失去了母亲,7岁时失去了父亲。他由姑姑带大,现在在高加索服役。
屠格涅夫向作者的姨妈表示感谢,姨妈对这位伟大作家亲自登门拜访感到非常激动,并立即给她的侄子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童年》得到了著名大作家屠格涅夫先生的欣赏和称赞。
收到信后,托尔斯泰极为惊讶。原本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寂寞而涂鸦,并没有之前想当作家的妄想。
没想到得到了大作家屠格涅夫的赏识,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鼓励他继续写作。后来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琳娜》、《复活》等震惊世界的巨著,成为与荷马、莎士比亚、歌德齐名的伟大作家。
感谢屠格涅夫的发现、欣赏和鼓励,有巨大的创造力量!
图片是网上下载的,删除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