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感情的人

核心提示在微信群里聊天时,群友小A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她和男朋友已经交往3年。男朋友之前是在工厂工作,做手机安装。后来,工厂效益不佳,男朋友被辞退了。之后,男朋友有象征性地出去找找工作,但都没有消息。后来,就干脆一直窝在家里,不停地打游戏,或者在网上

在微信群里聊天时,群友小啊谈到了这样一件事。

她已经和她的男朋友约会3年了。男朋友以前在工厂上班,装手机。后来工厂效益差,男朋友被辞退了。

之后男朋友象征性的出去找工作,却没有消息。后来干脆就一直呆在家里,一直玩游戏,或者上网追剧。

男朋友在家从来不做家务。他强迫她做所有的事情,变得非常依赖她。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将近一年,然后我承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就被逼到了一份不温不火的工作。

我们都在群里异口同声的问小啊“你当初没有和这样的男人分手吗?”

她的回答也令人惊讶:“其实他没那么坏,只是失业了,对我很温柔。而且我喜欢照顾别人,觉得自己值得被别人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啊和她的男朋友实际上是一种共生关系。

1.依赖共生的双方,是相互完整,相互获利的。

依赖共生的概念起源于对酗酒者的观察研究。酗酒者不仅依赖酒精,还依赖家人的照顾。

虽然家人抱怨要照顾嗜酒如命的“病人”,但他们也发现,由于对自己的依赖,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酗酒者戒酒后,这种依赖的共生关系被打破,与家人的关系变得比以前更弱。

心理学家由此得出结论,当一方由于酗酒、沉迷游戏等一些习惯性不良行为而无法自理,转而由衷地依赖另一方,而另一方则履行或享受另一方的依赖,对另一方采取过度的、强制的照顾,并获得“被需要”感和为另一方做决定的控制感,那么他们就建立了共生的依赖关系。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妈妈对孩子说:“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没有我你可怎么办?”

一边埋怨、责怪孩子,一边不断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妈妈潜意识里不希望孩子太独立,这样可以把孩子绑在自己的身边,享受照顾“弱者”的高价值和“一切由她做主”的权威感。实际上,宝楠的栽培就是依赖共生关系的典型体现。

在关系中有许多相似的模式。其中一方属于“照顾者”,另一方属于“被照顾者”。

而“被照顾者”会在生活的某个方面“非常弱势”,无法或不愿意自己解决问题,“照顾者”会主动照顾,不断为他收拾残局。

共生关系中的双方优势互补,是共生关系能够长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成人的“病态”依赖共生始于童年的发育创伤。

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温霍尔德(Barry Weinhold)在《依赖共生:亲密关系中的依赖人格》一书中指出,依赖共生是一种发育创伤,始于生命的前六个月。

①0-6个月宝宝与妈妈的依赖共生关系。

在0~6个月期间,由于婴儿极其脆弱,生活不能自理,只能依靠母亲或其他照顾者生存。

婴儿的自我意识也很弱,分不清“你”和“我”的关系。在宝宝眼里,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和婴儿养育者是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

儿童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说,“六个月前的婴儿期被称为正常的共生期,其余的都是病态的。”

在这个短暂而健康的共生期,妈妈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比如妈妈给孩子喂奶时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都会影响依恋的建立。

如果母亲总是对孩子微笑,表现出轻松愉快的样子,那么宝宝就会觉得自己很好,很可爱,很被爱,这个世界也会接纳他。

相反,如果母亲看到宝宝时总是表现出不耐烦,带着担心、焦虑、不知所措的表情,那么宝宝就会觉得自己不可爱,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世界就会不安全。

虽然宝宝此时还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内心的朦胧感受,但妈妈对他的反应会潜移默化地进入他的潜意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②6个月到3岁之间,孩子要完成“分离”的任务,为后来的“独立”做铺垫。

如果母亲或其他照顾者能够与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们将顺利进入关系发展的下一阶段,即“分离”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持续六个月至三岁之间。

在这个时期,宝宝已经有了基本的自我意识,但可能还活在自己的全方位自恋中,觉得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随意利用妈妈。

“分离”的目的是给孩子设定界限,告诉他们你是你,我是我,你妈妈不是你利用的对象。不能骂,不能打妈妈,需要尊重妈妈,才能得到妈妈的帮助。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不能让妈妈帮着做。很多家长在孩子已经有能力做某件事的时候,还在帮孩子做事,比如吃饭、穿衣、背书包等等。这其实是没有“分离”或者不愿意“分离”的表现。

“分离”是独立的伏笔。如果母亲不能和孩子“分离”,不能建立基本的界限感,孩子就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

这也是很多专家不建议隔代抚养孩子的原因,因为老人通常会宠坏孩子,他们更难“说服”自己与孙辈“分开”。

当然,“分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孩子内心有一定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来自于他在婴儿期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建立的依恋关系。

如果在健康的依赖共生期,母亲或其他养育者长期、频繁地忽视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那么宝宝本质上就是无爱的,他会感到极大的不安全感。

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他自然不愿意被“分开”或者独自去做一些原本可以勇敢去做的事情,而是选择依靠身边的人。也就是说,他“自愿”蜷缩在共生关系中,以获得保护感和安全感。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照顾者没有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那么这个额外的负担就会被带到下一个成长阶段,以此类推。

如果这个成年人不寻求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把这个问题带到下一代。所谓的缘起缘灭轮回就是这样产生的。

正如荣格所说,“健康的人不会折磨别人。往往是那些被折磨过的人变成了折磨者。”

3.只有建立好边界,直面困难,才能走出依赖共生的关系。

如前所述,依赖共生关系的双方是“共犯”,共同促成这种关系,但同时也是“受害者”。相互依赖之所以是病态,是因为它会陷入恶性循环。

“被照顾者”开始享受被照顾的“恩惠”,但久而久之,他却没有机会面对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他本该为自己的未来做的事,他没有机会去做。他从来没有接受过克服“困难”的训练,这让他更加无能为力,更加依赖对方。

而“互帮互助依赖”的照顾者,因为对方的不断“贬低”,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性和力量。但是,因为他几乎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照顾对方身上,他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如果“被照顾者”中途离开了他的照顾,他会觉得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整个人的脊梁骨都会被抽干,从而陷入巨大的恐慌、焦虑或抑郁之中。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共生关系呢?

(1)先认清问题,才能谈改变。

依赖型人格通常没有自我。他们习惯于依赖外界的人和事,习惯于依靠对方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此来逃避自己对生活的责任。

因为依赖的人没有自我,他们很难真正体验到亲密和爱。他们只想维持一段关系。

维持关系的目的是依赖他人。很多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种共生关系。

换句话说,那些总是过于依赖别人的人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更好更健康的关系模式。

比如电影《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角松子是一个童年没有被正确抚养的孩子。他的父亲把几乎所有的爱都给了病重的妹妹,而“忽略”了松子。

由于极度缺乏爱,她没有与养育者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这使得她成年后总是过度依赖他人。

为了让对方保持在一段关系中,即使被虐待,被欺骗,被背叛,也不愿意走出“病态依赖”的关系模式。

可以说,松子的人生经历印证了荣格的一句话:“一个人努力走完一生,是为了整合他从小就已经形成的性格。”

所以,要想走出共生关系,首先要清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否则根本就很难谈改变。

②勇敢给自己划定界限,防止别人侵犯。

从依赖共生的原因来说,选择病态依赖的人是因为他们在幼儿时期没能与父母“分离”,没有建立良好的边界意识。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边界意识是一个不被重视的问题。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所以在干预孩子生活的时候显得很自信。

大多数有依赖共生问题的父母或成年人,在侵犯他人边界或自己的边界被他人侵犯时,没有界定和保护边界的能力。

就像每个国家都会划一条清晰的边界线,每个国家的领土都不会被其他国家侵犯一样,个人的边界也需要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人格的独立,实现心灵上真正的成熟和强大。

建立心理界限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说“不”。

比如开头提到的小A的案例。当男友失业,过度依赖她时,如果她真的为男友着想,那么她需要做的,绝对不是在所谓的“困难时期”去“宠”他,过度照顾他,而是和他划清“界限”。

这里的“界限”不是指断绝关系,而是告诉男朋友你现在有麻烦了,但不能一直抑郁下去。呆在家里解决不了问题,你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我”为你负责。

同时,小啊可以和男友进行更多精神上的交流,理解他一直呆在家里的原因和想法,鼓励和支持男友,给他更多的鼓励,帮助他走出困境。

比起一味的放纵,一味的满足对方的依赖,划定边界是一种不那么讨好的做法,很可能你会得到对方的不理解,指责和抱怨。

但是如果我们想走出共生关系,我们的态度必须非常坚定。当你一再坚持的时候,对方就会知道你的“底线”,不再去触碰。

说“不”其实是一种反抗,任何反抗其实都是企图获得独立。一个人越是独立成熟,越能保持自己的界限,越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和“责任”交给别人。

斯科特·帕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事,但永远不会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其实是为了逃避问题和痛苦。逃避问题和痛苦的倾向是人类精神疾病的根源。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多的痛苦。

只有摆脱依赖,直面痛苦,我们才能真正成长,我们也更容易和我们爱的人建立起“相互独立又非常亲密”的健康关系。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