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自己的这件事,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否则自作孽不可活

核心提示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秘密,这些事情之所以成为秘密,是因为其中有隐瞒的动机,包括羞耻、尴尬等情绪动机和说出来会伤害他人的实际动机。当你愿意透露这个秘密的时候,说明你心里放下这件事了或者这件事说出去对他人已经没有危害

每天培养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秘密。这些事情之所以成为秘密,是有隐藏的动机,包括羞耻、尴尬等情感动机,以及说出来会伤害到别人的实际动机。

当你愿意透露这个秘密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把它放在心里或者说它对别人没有伤害,你已经失去了隐藏它的动力。

但有时候我的自我判断会出错,有些秘密说出来我觉得没什么,但对身边的人和自己都有潜在的伤害。那么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呢?以下几点供参考。

一是厌恶、嫉妒等负面情绪。

这个点是针对与这种情绪相关的人,包括你厌恶的源对象,以及这个源对象周围的人。

为什么针对的是情绪而不是人?因为情绪状态不稳定,说出来可能过几天就变了,但是听话的人心里已经形成印象,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里有一个心理效应——自发特质迁移,指的是当一个人说别人的好话或坏话时,周围的人会自动将说话的内容特质与说话者联系起来。

可想而知,当你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说了很多人的坏话时,其实在听者的心里,你也是和这堆坏话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的自焚就是这么来的,不要说什么情绪化的话。烂在心里可能过几天就消失了。

第二,对自己的不幸事件没有反思。

很多老一辈的人都教导我们不要透露自己不幸的过去,因为没有人会理解你,也没有人会有同感,告诉他们只会引来居心不良的人的闲言碎语。

这些话不无道理,但这里有个前提——你没有反思这件不幸的事情发生的过程。如果没有反思会怎么样?

首先,人是主观的。站在自己的立场抱怨,是想博取同情,还是只是表达倾诉的愿望。如果你站在倾听者的立场,他也会在不幸的事件中,主观地提炼出一些关于你的人格特质,然后对你进行评价。

如果从上帝的角度看这一幕,一个人在抱怨,另一个人在判断抱怨者的性格特征。回到自己的视角,看不到别人在分析自己,就会引发抱怨和八卦。

所以,如果你想表达你想投诉的愿望,你要仔细想想你在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你应该站在什么立场来描述它。

而且自我反思总结事件的发生,完整表达不幸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心路历程,形成闭环,让别人真正体会到你和事件的原委。

不经过反思就随意描述不幸事件是不可取的,会给自己贴上一些负面标签。

第三,什么是社会习俗和道德不允许的。

要说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光彩的事件,首先要对事件做出一个公认的道德判断。

有一种最快最有效的判断方法叫做头条法则。在新闻标题中公布你的所作所为。你觉得这种影响是好是坏还是中性?如果你害怕发表,就意味着社会道德会批评你,那就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但是如果你按捺不住想要表达自己的欲望,你就需要思考这个时候你表达自己的动机了。一般来说,以前不敢说的话,现在都可以说了,无非是三种情况。

第一,现在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变了,以前认为性质恶劣的事件现在评价性质缓和了;第二,这件事在你心里已经淡化了,你也没那么在意之前以为的严重的事情了。第三,你自己的道德标准变了。

三种情况中,只有第一种可以让你表白,另外两种出于自身原因的情况可以参考头条规则。

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道德,而不是自我道德与外界联系。想通了这一点,你就知道该不该往肚子里烂东西了。

综上所述,一个事件、一种情绪、一种评价是否应该烂在肚子里,要看情况本身是否会对外界和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而判断的标准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总结。学会和外界搞好联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你够成熟吗?

-The End-作者|魔小小第一心理写作群|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空参考:社会心理学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