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恐怖谷效应还有什么效应

核心提示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在日本的《能源》杂志上发表《恐怖谷》一文,提出了人与机器人互动过程中的恐怖谷效应,该文于2012年被译为英文发表。恐怖谷效应认为,机器人的外观和行为跟人类越是接近,人们越容易产生积极的正面情感;但是,这种正面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正弘在日本《能源》杂志上发表了《恐怖谷》一文,提出了人类与机器人互动过程中的“恐怖谷效应”。这篇文章被翻译成英文,并于2012年发表。恐怖谷效应认为,机器人的外貌和行为越接近人类,人越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但这种正面情绪达到一个高峰后,随着相似度的提高,人们会对机器人产生恐怖感,形成所谓的“恐怖谷”;当相似度继续上升到更接近人类的水平时,人们会再次对机器人产生积极的感情。

恐怖谷效应曲线图

可以分别观察以下三张图,从观看的直观感受中,更好的理解恐怖谷效应的含义。

很明显,第一张和第二张图看后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而第三张图看起来相对舒服。很多恐怖电影都是利用恐怖谷效应来达到恐怖的效果。

森喜朗本人并没有对恐怖谷效应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主要是直观的经验总结。但近年来,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种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然,这种效果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接受的。例如,Bartenek等人通过实验表明,恐怖的山谷效应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明显。但是绝大多数的实验研究或多或少都支持森正弘提出的恐怖谷效应。比如波利亚科夫的“假手实验”,松田隼的“婴儿读图实验”,都接受了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效应的研究还在继续。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关注恐怖的山谷效应,有助于设计出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智能产品。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