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创品股票

核心提示文:互联网江湖名创优品7月13日,在港交所上市,开盘价为13.20港元,跌破发行价13.80港元。截至今日收盘,名创优品报13.380港元,跌幅3.043%。据悉,此前名创优品计划发售股价不超22.1港元,最终发售价为13.8港元,较此前最

正文:网络江湖

名品7月13日在港交所上市。开盘价13.20港元,跌破发行价13.80港元。截至今日收盘,名创产品报13.380港元,跌幅3.043%。

据悉,此前,名创产品计划售价不超过22.1港元,最终售价为13.8港元,较此前最高售价下跌37%。

除了港股上市的破发,美股的名品表现也相当差。

截至美国东部时间7月12日收盘,美国名品收跌0.15%,每股价格6.86美元,总市值21亿美元。相比两年前上市时69.92亿美元的市值,已经跌了三分之二。

港股破发上市,美股表现不佳,可能意味着资本市场不看好名品的未来。一方面,名品的盈利能力仍然受到外界质疑。另一方面,或许在资本眼里,名品未必有足够的成长性。

港股上市破发背后,三年亏损近20亿。

一般来说,一级市场企业的估值水平参考同类型企业的估值,资本市场价值判断的逻辑会考虑更多的成长性估值。但在二级市场上,估值水平与公司的营收和盈利能力高度相关。

二级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是严谨的,名品港股IPO首日破发,可能与其近三年的运作有关。

一方面,名品已经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近20亿,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未来盈利仍不确定。另一方面,在P2P、加盟等模式下,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存疑,可能没有足够的价值增长来支撑未来的估值空。

我们先来看看损失。

从财务数据来看,根据上市前公布的招股书,公司在2019-2021年期间持续亏损。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亏损分别为2.94亿元和2.6亿元。2021年亏损大幅上升至14.29亿元,三年亏损总额达19.83亿元。

营收数据显示,名优品近三年营收分别为93.95亿元、89.79亿元、90.72亿元。虽然2021年营收同比略有增长,但调整后净利润进一步下降。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名品登陆美股三年后市值跌了一半。

对于巨亏,名品的解释是,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产生了大量具有可赎回等优先级的实收资本,或者具有其他优先级的可赎回股份的公允价值变动,导致部分亏损。但从外部看,似乎并不能解释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

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毛利率上。

财报显示,国际业务收入贡献下降一度拖累名品毛利率表现。数据显示,2021财年名品毛利率降至26.8%,2020年为30.4%,净利润为5.5%。

值得注意的是,2021财年名品净利润率与行业公司不同。据WInd统计,海外市场可比公司中,Dollar General净利润率为7.9%,Fast Retailing净利润率为8.2%,Five Below净利润率为6.3%。

相对于竞争对手在净利润上缺乏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资本市场对名优产品的价值增长预期。

除了盈利,从商业模式来看,名品的加盟模式可能已经触及天花板。

特许经营和直营是名品的两种门店扩张模式,其中数量以加盟店为主,这也使得名品的门店扩张实际上是“轻资产”扩张。投资人不敢“押宝”名品的原因其实很清楚,就是加盟增长支撑不了名品在二级市场的估值。

第三方加盟名优产品,要交三笔费用:加盟费、货物押金、装修预付款。其中许可商标使用费2.98万元/年,商品保证金35万元。县级店铺投资:许可商标使用费19800元/年,商品保证金25万元/年。

加盟后,商品营业额的38%和食品营业额的33%归加盟商,剩下的被评为优秀产品,而店租、人工、电费、工商、税费等费用由加盟商承担。

也就是说,加盟商每合作一次,名品就能获得一笔现金收入。

在这种模式下,经营成本最大程度转移给加盟商,而名品是品牌和商品的“供应商”,是门店的实际经营者。这可能也是叶国富曾经提出“一万家店目标”的原因。加盟店越多,名优产品的现金收入自然就越多。

如果市场处于上升期,这个逻辑可以成立,甚至很多加盟商会通过P2P渠道获得资金。

公开报道显示,名特优品的加盟商能够通过店铺抵押获得分利宝的资金。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名创产品创始人叶国富于2015年至2016年担任广东分利宝金夫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此后,叶国富不再担任公司法人,莫锦云至今担任公司法人。

现在人们的消费意愿在降低,加盟商很难开店投资。这就导致过去的名品增长不可持续,名品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方式。

十元店谢幕,潮玩会成为「第二曲线」吗?

过去“日系氛围、高性价比定位、加盟扩张”三大优势推动了名特优产品的高增长。然而,自零售业务演变以来,名优产品的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壁垒。

从产品上看,低价定位下很难真正有好的品质。

事实上,名品已经数次被市场监管部门通报产品不合格。比如在美国上市前夕,名品被查出指甲油致癌物超标。2021年5月,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披露,名创优品生产的两批次“MINISO”一次性口罩不合格。

一方面,名品店有大量的SKU和供应商,低价市场下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高周转、高分销的模式下,从设计到上架的时间短,产品质量难免会出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合规成本。

另外,在供给端,名品的规模效应似乎并不突出。

其实名品的单店盈利模式很难复制,很难规模化。相比京制、淘特、拼多多,名优品的规模化难度更大。再加上大环境下消费力不足,产品溢价提升的可能性不高。加盟商在低单价低毛利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其实很低。一旦盈亏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导致倒闭潮。

从市场变化来看,人们消费偏好的变化,使得名特优品牌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十元店模式的成长导向其实不是产品导向,而是人群导向。

名品的核心用户大多是学生等年轻人,但如今这个群体更倾向于线上消费习惯,比如各大平台的直播间,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核心产品分销渠道分散。

其次,这个群体的喜好变化很快,更愿意为原创付费,比如各种IP时尚。这恰恰是名品所缺乏的。

意识到这一点,叶国富开始希望通过努力打市场,为名优产品找到“第二条曲线”。

2020年12月,名创产品正式推出潮流品牌TOP TOY。第一家商店在广州开业,到9月底,顶级玩具店的数量已经增加到72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顶级玩具店数量已达89家,其中加盟店84家,直营店仅5家。

虽然加盟扩张的味道还是很浓,但是潮市确实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转型方向。

名品进入市场的方式是推出自己的潮流玩具品牌“TOP TOY”,建立潮流玩具平台。目前平台上的潮流玩具多为第三方品牌和授权IP产品,原创或联合开发的IP产品占比很小。

万超的核心价值在于IP价值,上架销售产品只是IP变现的一部分,所以万超的核心在于“卖什么”而不是“卖哪里”。

换句话说,万超品牌的核心价值其实是由IP的生产能力和爆款IP的打造能力决定的,而不是由实体销售决定的。名优产品的进入,更多的还是在扮演“渠道”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转型潮,可能也很难支撑二级市场的名品估值,因为看似潮,但核心不是潮,本质是商品零售。这又回到了以前的路。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两年潮消费本身也在快速降温。以POP MART为例。上市时市值超过1000亿,现在市值只有407亿。因此,即使那些著名的优秀产品讲述了“万超”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今天还有多少价值,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目前,名创产品旗下的TOP TOY已经推出了4000多个SKU,其中超过70%是漫威漫画和迪士尼的IP产品,自研产品和合资基金占剩下的30%。这些待售商品能否为名优产品开辟另一条道路,还有待观察。

港股上市破发后,叶国富为二级市场讲的这个“潮玩”故事,能否支撑名优产品未来的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价和市值可能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