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次元原创
焚烧金融产品
作者|马淑叶卢静芝
编辑|曹杨
7月13日,环球零售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又一家双大上市公司。);border-image:初始;-tw-border-opacity:1;- tw-shadow: 0 0透明;-tw-ring-inset:var;-tw-ring-offset-width:0px;-tw-ring-offset-color:# fff;-tw-ring-color:rgba;- tw-ring-offset-shadow: 0 0透明;- tw-ring-shadow: 0 0透明;大纲:none " data-from-paste = " 1 " data-diagnose-->在著名产品被"解雇" 00小时后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月至少要去两次名品。现在逛街看到名品就不进去了。”桔子告诉燃烧财经,“很多名品都是打着自制品牌的旗号。其实包装设计基本都是复制其他品牌,让人觉得没产品可买。”
Orange说,以前逛名优产品,她总能找到价格低又有“秒杀”感的好东西。“一大包化妆棉9.9元,一个暖宝宝19.9元,但每次进店都可以百元‘满载而归’。”
但是现在橘子大学毕业了,名品店遍布大街小巷,产品确实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和设计都差强人意。“有一次我买了一个款式非常好的产品,后来才知道这个产品并没有得到其设计师的创意授权,属于未授权使用。这种不保护原创、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做法,很难不让人失望。”
尤其是工作后,橘子的支出预算更多。在追求价格合理的同时,他们对产品质量也有要求。“以前可能会觉得便宜,现在希望能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东西。尤其是名品频繁购买只裂一次、没有保湿精华的钢笔后,慢慢就放弃名品了。”
来源/视觉中国
阿江和橘子一样,被名品劝退。相比橙子被名品质量劝退,阿江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平台。
作为名品老顾客,阿江一直在狂热地攒积分,在离家近的名品店频繁打卡。但是去年阿江居然在店里看到一款几乎1:1抄袭某设计品牌的手包,价格却比原厂标签还贵。很快,阿江发现,自己在某名品上买的一个标价15.9元的发带,在某电商平台上只卖5.9元,可以邮寄到家。
此后,阿江一发不可收拾,痴迷于在各种以下沉市场为主的电商平台购物。对于他来说,网购不仅节省了购物然后把东西带回家的时间和人力,还帮他节省了一笔消费开支。“以前我觉得在名优品买东西是因为‘质优价廉’,但失去了‘低价’的优势后,我瞬间觉得自己成了‘错误的顾客’,逐渐失去了对名优品的需求。
像阿江这样,从线下逛名优产品,转到线上低价购物平台的用户不在少数。但很难留住老用户的名优产品,也没有培养出新用户对其品牌的认同。据悉,很多00后用户对名品的消费似乎是因为IP联合品牌的火爆,而在联合品牌的热度消退后“抛弃”了。
2002年出生的Ala告诉燃烧财经,她会购买名品的产品,但仅限于娃娃和周边有一些品牌的区域。她对名品的其他产品不感兴趣。同样爱买联名产品的00后范范也表示,今年唯一一次在名品店购物就是买了一个三丽鸥IP联名的冰袖。
“当时觉得只要29.9元就已经很便宜了,就和朋友买了一个。但是戴上之后发现不仅质量一般,而且没有手指孔,佩戴体验非常糟糕。”范直言,从那以后,我就和朋友、名品说“拜拜”了。
“卖不出去”和“店主”
面对不再“买账”的老用户和难以讨好的新用户,曾经的知名优秀产品陷入了“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
根据其向港股披露的招股书,2019-2021财年,名创产品营业收入分别为93.95亿元、89.79亿元和90.72亿元。从2020财年开始,与上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为-4.43%和1.03%。
优秀产品说明书来源/名称燃财图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2020财年名特优产品营收呈现负增长,而2021财年只能勉强维持个位数增长水平。
“对于一个像名品一样薄利多销的公司来说,营收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在产品经理华武看来,疫情可能是拖慢名品收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Tik Tok、淘宝等小商家的兴起,也让有需求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替代选择。
“名优产品主要集中在非必需品的消费,主要是文创和日用品。在目前的环境下,消费者对非必需品的消费能力会降低,随着选择性的增加,自然会减缓其收益。"
小优是以前被义乌小商品吸引,对名品“脱粉”的忠实买家。“之前我习惯在名品里面买一些办公用品,香薰等小玩意。但后来发现,电商平台上一些不知名的‘义乌货’,质量和名品没什么区别,价格却实惠很多。真的没必要继续给名品交‘智商税’。”
其实除了价格,近年来,消费者质疑名优产品设计和质量的声音一直在增加。
去年4月,微博ID为“李棟00”的设计师在个人微博表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被名创优品使用在了一款帽子上,而该图案版权自己并未授权给任何品牌。”尽管事后不久,该设计师本人便发文澄清称,“整件事情是一场误会,已经和名创优品达成共识。”但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