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敏
来源:上榜36人,占比16.5%,出国26人,占比11.9%,灵活就业57人,占比26.1%,与企业实际签订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96人,占比44%。
对签订三方和劳动合同的96人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高校和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其中大、中、小学学生62人,占64.6%。外企从业人数为0人,私企为7人,占比7.3%。
在国内顶尖的心理学机构,毕业生就业的不到一半,进入行业的不到10%。大部分毕业生要么“路径依赖”继续读博,要么“自产自销”进入学校培养下一轮心理生。
放眼全国,这个现象一点都不差。《2013-2017年全国应用心理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心理学毕业生就业行业中,50.1%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培训/学术研究行业。这并不是北师大的特例。中国的心理学学术教育陷入了“路径依赖”和“自产自销”的恶性循环。
这个成绩恐怕不能用“不及格”来形容,这几乎是“垫底”的表现。
难怪,在麦可思的就业蓝皮书中,2015年、2016年、2019年,应用心理学三次被列为本科红牌专业。
五
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毕业生很少进入这个行业,但是这个行业不需要心理学的学生?
答案是绝对不行!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月琴教授在卫健委的支持下,组织了全国精神病学流行病学调查。她在今年2月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结论是,中国六种主要精神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6%。换句话说,全国有2.3亿人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患有各种精神障碍。
这个庞大的数字反映出,精神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和预后所需的精神卫生服务,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人才缺口。
正是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2016年国家二十二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8年11月国家十部委再次联合发布《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标。
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心理学人才的需求远大于供给是不争的事实。
学心理学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情。早晨的太阳什么时候升起?
心理学专业学位教育“去常态化”,减少毕业生持续追求学位的“路径依赖”,减少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的“自产自销”,扩大毕业生进入行业的准入,提高毕业生进入市场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
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对这个行业来说是个大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巨大困难体现在,一方面实际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各类心理健康服务的非政府组织运营困难,而民营企业烧钱多,能盈利的不到三分之一。只剩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稳定提供工作岗位。
如何激活2.3亿心理健康服务的汹涌需求,让人们谈论“心理学”而不感到“不正常”?更理想的愿景是让“心理学大众化”,这是业界需要挑战的一个难点。如果真正的需求被有效激活,工作自然会继续。
对于这种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高校需要产学双方的共同努力,输送真正能适应市场、解决问题的心理学人才,找准市场需求点,真正开始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如果这个愿景可以期待,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作者:曾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作者。2017年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50人。畅销书《情感的重建》作者,译著《创伤与记忆》。微信官方账号:心榜(ID: psytop)。
排版:小鲸鱼,不要回头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