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性奇葩规定到软性职场施压,职场霸凌咋界定,这个空白该填上了

核心提示原标题:职场霸凌咋界定,这个空白该填上了员工在产假期间被要求每天手写销售心得、新入职员工因不喝领导敬酒被扇耳光、业绩不达标被罚吃“死神辣条”……近来,劳动者权益被侵犯事件不时发生。有律师介绍,当众侮辱、恶意中伤、无端谩骂、打压劝退等行为,都

原标题:如何定义职场霸凌?这个空白要填。

产假期间要求员工每天手写销售心得,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扇耳光,不达标被罚“死辣条”...近来,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律师表示,公开侮辱、恶意中伤、无端谩骂、压制和劝导都可以被视为职场霸凌。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对职场欺凌进行明确界定。律师建议,应在立法层面对职场欺凌进行界定,并规定处罚措施。

近来,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8月24日,上海某家具公司要求一名员工在产假期间每天写一封销售心得的内部邮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此前,员工因不喝领导敬酒而被掌掴侮辱,也在网上引起热议。

律师表示,公开侮辱、恶意中伤、无端谩骂、压制和劝导都可以被视为职场霸凌。

从硬性的奇葩规定到软性的职场压力,职场霸凌最近花样翻新,数次引起公众关注。

玩混酒成了变了味的职场“潜规则”。

毕业于澳大利亚一所著名大学的陈科没想到,自己工作一年多,却经常被同事当成“仆人”使唤。自去年入职以来,陈科已成为部门“饮水机管理员”,帮老员工打热水、收发快递成了家常便饭。

2019年4月,陈科加入了一家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进入公司后,她发现自己总是被一些老同事要求端茶倒水。一年多过去了,这些人对自己颐指气使越来越成了一种习惯。就在最近,陈科以工作忙为由,机智地拒绝帮同事取快递,对方竟然直接对自己发火了。

“他们说这是职场必修课,提醒年轻人不要自大。”陈科感到委屈。“帮忙拿东西是情分,但他们发号施令的语气让我忍无可忍。”

对于深圳某国企员工李默来说,和领导喝酒是职场进阶课程。

经过一周的培训,领导带新入职的同事去吃饭。同事们都一一向领导敬酒。李以胃不舒服为由,只好以茶代酒。没有人当场表示不满。

接下来的一周,李发现身边的同事开始渐渐疏远自己。注意到情况不对后,在最近的一次聚餐上,李默向领导敬酒。

“我的第一份工作,本来充满野心,想大干一场,但现实中又不得不迎合,时刻防备被孤立。”李最后对记者坦言。

有些行为严重侵犯了人格权。

最后李也有一个疑问:“这些行为只是让我感觉不好,并没有给我造成降薪、调岗等实质性的伤害。还算个事吗?”

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宝全表示,高层无端指责谩骂、同事排挤孤立、言语威胁、公开侮辱、恶意中伤、性骚扰、报复性调岗、降职降薪、惩罚性罚款、扣发工资奖金、打压施压劝退员工等行为,都可以视为职场霸凌。

“与直接损害劳动权益的行为相比,这种由职场文化导致的欺凌行为看起来并不严重,但从长远来看,对这种行为的漠视不仅会让员工长期处于精神疲惫的亚健康状态,还会让施暴者雪上加霜。”杨保全提醒,职场霸凌很容易通过滥用权力和不公平的惩罚,让员工产生挫败感、威胁感、羞辱感和孤立感。

除了陈腐的企业文化,一些奇葩规定导致的欺凌行为也屡见不鲜。

由于业绩不佳,成都某公司业务部7名员工近日接受了吃“死亡辣条”的处罚。结果,两名女雇员住院。

律师事务所夏律师认为,这些看似美妙的公司规定实际上已经涉嫌违法。

“没有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公示,只是单方面告知的职场法规,不具有法律效力。”夏表示,类似职场中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恶搞”等行为,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人格尊严、生命、身体、健康权利,劳动者可以提起侵权诉讼。

“职场欺凌或多或少伴随着暴力和言语侮辱等。,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人格权。”孙夏明认为,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为这种欺凌行为划出法律红线。

被欺负的工人有多勇敢说不

你在职场被欺负过吗?在微博一项12508人的调查中,有7025人选择了“是的,职场霸凌很常见”。在评论区,有网友留言“投诉”:“我被穿上了小鞋”“我的劳动果实被冒名顶替”...

面对职场欺凌,很多人选择了容忍。

“职场欺凌频发,一方面反映了部分用人单位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盲目宽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此类行为的发生。夏认为,面对职场欺凌,员工应该勇敢地说“不”。

“遇到职场欺凌,维权首先要收集证据。证据包括:文字材料、电子邮件、微信QQ等谈话记录、电话录音、现场录像、证人证言等。”杨宝全说。

“如果遇到民事侵权,可以直接到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杨保全说,“如果身体受轻伤以上,且对方涉及猥亵、诽谤等。,对方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杨保全提醒,劳动者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员工没喝领导敬酒就被扇耳光”事件中,当员工杨勇敢站出来后,8月24日零点,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官微回应称,对责任人予以警告,并扣除绩效工资。

8月27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声,拟建立银行业从业人员黑名单。

“我国没有相关法律对职场欺凌做出明确界定,这可能会让施暴者钻空。”杨保全建议,在立法层面对职场欺凌进行界定,并规定处罚措施。

来源:工人日报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