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霸凌抑郁

核心提示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醒来,陈洁都会焦虑“该如何熬过新的一天”。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4年。在别人眼中,供职于能源企业行政岗位的陈洁,工作稳定,薪资优厚。事实上,她多年前就已经成为职场霸凌的被侵害方。现在,让陈洁饱受折磨的是,部门领导看不到她的努力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陈洁醒来时都会焦虑“如何度过新的一天”。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四年。在其他人看来,在一家能源企业担任行政职务的陈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薪水。其实她多年前就已经是职场欺凌的受害者了。现在,让陈洁痛苦的是,部门领导看不到她的努力,她每天都在被批评和否定中度过。

对陈洁来说,去上班更像是去打一场心理战。去年,30岁出头的陈洁被诊断出患有甲状腺肿瘤,并进行了手术。医生明确告诉她,这种病是因为长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造成的。陈洁认为,根源是她的工作。

今年6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白领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商业服务业是第一重灾区,其次是金融业。

职场欺凌有各种形式。报告提到包括“安排不合理的工作内容”、“不断攻击否定你”、“与同事攀比”、“被别人邀功”。

与她自己相比,陈洁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箭靶,她陷入了上述各种形式的职场欺凌。

不断的否认和批评

尽管陈洁的工作环境“非常令人沮丧”,但他更同情部门里的新员工。一进入社会,就要学会应对“每天不断的否定和批判”。

“一个铁血的部门主任,一个流动的同事。”在陈洁的部门里,有一个恃强凌弱的部门主任,让整个部门的员工都觉得一起被虐待。

在陈洁调到这个部门的四年里,已经有八位同事选择了调动或辞职。时间最长的一年半,最短的只有半年。

根据陈洁的说法,部门负责人习惯于提高他们的声音,从“你不应该”和“你怎么能”开始,完全否定每个人第一次做的工作。

去年冬天,陈杰连续一个月加班到凌晨。工作日晚上八九点下班是家常便饭。更让陈洁心力交瘁的是,这部作品被导演修改了好几次,最后又变回了第一次呈现的效果。

不仅如此,让陈洁和他的同事们无法理解的是,当其他部门主管称赞他们的出色工作时,部门主管会说“那没什么”。这使得陈洁和他的同事在面对其他部门时“特别尴尬”。不断的被否定,效率低下,无休止的加班,忍受不了长时间被压榨的同事选择“去是上策”。

去年大学毕业的张宇,曾经在父亲朋友的公司做过三个月的业务员。本以为熟人办事容易,张宇没想到,这个父亲的老板对他很挑剔。公司见到张宇,老板会对他评头论足,从他的发型、衣着,到他说话走路的样子,再到他最近的成绩。张宇认为,自己的穿着打扮和工作进度与其他销售人员没有明显区别。老板强调他很严格,因为他是张宇父亲的朋友。正因为如此,张羽不敢反驳对方。

张宇每天见到老板都得小心翼翼。最终,张宇把自己的不满和建议写进了辞职信,亲手交给了老板。“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躲过了一场抢劫,轻松至极。”张宇说。

还是要辞职忍辱负重?

因为无法忍受繁重的工作和无休止的加班,陈洁的许多同事都与部门主管进行了沟通。前段时间,一个女同事试图和部门主任聊10分钟,结果她花了3个半小时才出了领导办公室。领导不但没有减少工作量,反而以多锻炼为由,再次增加工作量。

也有同事向上级领导反映了部门主任的工作作风。但是大多数结果都没有结果。在一个上级主管看来,部门主任没有大的错误,只是严格要求下属。

时间长了,很少有人愿意和部门主任交流,大家要么选择忍辱负重,要么转岗走人。看到大家的反抗无果,陈洁彻底打消了去找导演沟通的念头。

工作日和休息日经常加班,陈洁没有时间照顾他的小儿子。看到陈洁忙于工作,她的父母多次劝她辞职。当我最累的时候,陈杰考虑请一次长期病假。

“钱多少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工作时心情好。”陈洁发现,这个标准已经成为离职和转岗同事的共同追求。

但是目前,陈洁不想离开。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这个单位工作,从生产一线到二线,竞争现在的职能部门。陈洁不想放弃他在这个单位多年的努力和心血。她说,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如果在职场被欺负,可以大胆跳槽,机会更大。但是,放弃稳定高薪的工作,跳槽,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幸运的是,陈杰抱有希望:明年,系主任将退居二线,她觉得自己正在“崭露头角”。

“员工在职场中长期受到精神攻击和控制,容易导致焦虑、抑郁、自卑和自我否定,也会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孟认为,职场欺凌现象存在已久,但过去很少被公众讨论,也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身处其中的人很难察觉。

“职场欺凌领导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在孟看来,职场上上级欺负下级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缺失。上级没有更聪明有效的方法来赢得下属的认同,所以选择高压、粗暴的言行方式,让下属对他们心生畏惧。如果你不被下属信服,对于职场上恃强凌弱的老板也会有严重的挫败感,这也会刺激他以更激烈的方式管理和对待下属。

"当上级对下级有不尊重或不合理的要求时,下级应该明智地停止."孟淑贤建议,可以先肯定上级的观点,然后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开个适当的玩笑;但是,如果上级的言语和要求过分,下级要认真拒绝和制止,避免类似行为再次发生。

不过,孟也认为,年轻人也需要正确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适应能力,分清自己是被上司客观批评还是在职场中被欺负。他们不能将在工作场所遇到的任何挫折和不满归因于他们的精神控制或工作场所的欺凌。

为什么维权难?

智联招聘前述报告中的数据显示,66.42%的白领选择离职是为了逃避职场欺凌;2.98%选择吐槽同事获得宣泄;还有44.01%的人选择了忍气吞声。只有26.88%的白领选择与上司正面理论,6.49%的人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公开披露,但很少有人选择维权。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玉琦提醒,劳动者在工作场所遭遇欺凌时,应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如与上级的微信语音、聊天文字、图像等。只有有证据,他们才能成功维权。

“确实很少有人在职场被欺负后选择维权。”浙江省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新发注意到,职场上侮辱诽谤维权的案例非常少。他认为,维权难的四个主要原因是:遭受职场欺凌的当事人分不清自己的权益是否受损、不收集相关证据、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维权成本高。

“在很多人看来,努力工作并不是离职那么简单。”黄新发解释说,人格权和精神损害的维权结果大多是接受道歉和有限的精神赔偿,很多人认为这与维权成本不成正比。同时,黄新发认为,被职场欺凌的当事人维权的过程也是对伤害事件的重新解读,可能会对其造成二次精神和心理伤害,这也是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维权的原因。

此外,在黄新发看来,明年即将实施的民法典对人格和精神侵权有了明确的界定,这将是在人格和精神损害方面对职场维权的进一步法律完善。“维权能不能成功,关键看受害人有没有维权意识”。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