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高职一体化

核心提示1“双主体交互式育人”课程建设原则 1.1 幼儿园资源与中职学校资源互补在课程建设中,学校与幼儿园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和思路,明确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团队的构建,幼儿教师进课堂,或者以幼儿

1“双主体互动教育”课程建设原则

1.1幼儿园资源和中职学校资源相辅相成。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和幼儿园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理念和思路,明确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团队建设,让幼儿教师走进课堂,或以幼儿教师活动的视频和记录为主要学习资源,以一线学前教育经验有效指导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利用校外实践经验指导课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拓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纵向发展,引导专业的前瞻性发展。

1.2学校教学与幼儿园工作环境的融合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校园合作,我园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幼教为例”和“基于“三育”改革的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中,以县内数所幼儿园为合作单位,建立模拟实训环境和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校的科研。

1.3提高学前教育技能与培养综合素质是统一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幼儿园环境创新和儿童游戏既是幼儿园的重点工作,也是中职学前教育的主要培养内容。为此专业组组织学生模拟幼儿园室内环境的营造空,举办了“幼儿园环境创新”教学成果展。他们以爱国主义、建党100周年等不同主题,展示了自己的设计思路,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体现了教做结合的有效融合,培养了学生面向未来岗位的综合素质。

2“双主体互动教育”课程建设内容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应根据专业标准,分层次、分模块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与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学习、综合素养发展三个模块,确保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技能结构趋于合理,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基础学习领域包括人才培养所需的公共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超语言、应用写作、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军事训练、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心理健康与职业规划等。,主要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公共学科素养和理论基础,实现“三个结合”: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特色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增强学生的共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主要学习领域主要涉及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儿童游戏的开发与指导、奥尔夫音乐、教案的编写与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思维导图等。强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强化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要着力点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开设儿童突发疾病应急处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儿童舞蹈创作、主题活动设计、儿童音乐素养培养等课程。在儿童音乐游戏中,以“熟悉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开发编制音乐游戏”等三项专业能力为线索,音乐游戏理论、奥尔夫节奏训练、指挥训练、交响乐器训练、奥尔夫打击乐训练、非洲鼓训练、奥尔夫音乐演示、儿童音乐游戏模仿等教学内容。是设计出来的,以工作为导向,与学前教育相衔接。在人文发展领域,要通过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氛围、创设人文课堂、开展社团活动来育人。人文课程以艺术鉴赏、文学文化常识、历史地理知识为主;人文氛围是使学校的设施设备、走廊、标志标语、花草树木体现传统文化和艺术氛围,师生的言论和行为符合文明规范;人文课堂是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建立各种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平台,展示学生的才华,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文素质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规范职业礼仪,渗透新时代职业安全、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教育,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素质发展。

3 .“双主体互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

3.1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奠定基础。在校园共建的课程上,以儿童为本,结合幼儿教师特点,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就业和升学,注重职业能力,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方法:采用项目教学、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和脑参与综合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3.2在职实践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参照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中,注重在职实践的方式,从幼儿园到学前班,从托儿所到教育所,让学生在早餐、洗漱、睡觉、吃饭、节奏、游戏等一线实践中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未来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