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___十分突出这一方面

核心提示前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是新时代最有活力、最有朝气、最有潜力的高素质群体。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风向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体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提升其职业选择的成熟度。

面对新形势下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新需求,我们应通过优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丰富职业发展教育的实践和构建职业发展教育的体系,不断提高职业发展教育的全面性、感知性和科学性。

2020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低迷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疫情的冲击,全国各地各高校齐心协力,打了一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攻坚战,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稳定。

要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一个高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为标志,经历了兼容并蓄、双向选择和自主创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侧重于不同的主题,即毕业分配、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

全包分配单轨制阶段: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后,国务院明确规定高校实行统一招生,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从而确立了高校毕业生“全包全包分配制”。

全国各高校都有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负责毕业生分配和办理手续。在这个阶段,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这种就业政策制度是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但在这种体制下,个人没有选择工作的机会,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新的就业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

双向双轨选择阶段:就业指导1989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大学生计划就业制度改为社会选择就业制度”,提出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2000年,教育部决定将毕业生就业的“派遣证”改为“注册证”,这标志着“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建立。这一时期,高校开始将“毕业生分配处”改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处”,其主要职能是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强调就业选择,重点是促进学生就业和择业能力的提高。

自主创业的多系统阶段:职业教育进入21世纪后,就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国就业政策的目标导向也从增加劳动力、降低失业率转向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自主创业的“并轨制”阶段。

在这一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逐步转变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或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能已从服务逐渐转向育人,从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转向职业发展教育。

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部门已经开始了就业前指导工作,不再是简单地在毕业阶段提供职位信息、求职技巧和面试技巧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而是着眼于提高就业和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以寻求更高质量的就业。

2007年,教育部发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高校要制定科学、系统、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就业部门的职能从职业发展意识的觉醒开始切入职业发展教育的新时期。当前,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人才培养评价进入新阶段,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将影响职业教育定位和内涵的新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质量提高。关于如何评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目前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首先是多维度的构建、探索和评价。

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个体评价到毕业生、高校、企业三方参与评价,如基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满意度的就业质量评价,其中毕业生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包括人际关系、福利制度、工作兴趣和工作挑战等。企业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不仅包括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和诚信意识,还包括员工离职率。

同时,围绕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三个就业主体,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如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评价、毕业生求职能力评价、用人单位综合能力评价等,以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是数据关联的评价。有研究者参考国际劳工组织1999年提出的衡量就业质量的体面劳动指数,列出了由就业能力、就业效率等6个一级指数,职业培训、就业公平、求职时间成本、劳动力供求比等17个二级指数,37个三级指数组成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投入劳动-获得回报”的就业质量模型从劳动者福利的角度出发,选取了以下指标:失业率、平均收入、五险一金参与率、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正规就业率等。一般来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是基于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视角,但在满意度、匹配度、稳定性、薪酬水平等核心指标上是有共识的。这是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价值体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状况。

就业率是前提。高质量的就业是建立在高比例的就业完成率基础上的,即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比例必须达到一定的基数,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其次,匹配度是关键。学校方向与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匹配程度,或者说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专业匹配程度,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

一所大学的定位是否清晰,特色是否鲜明,与毕业生的就业匹配度高度相关,也是两者相互印证的有力证据。第三,稳定是基础。一方面,工作稳定性可以解释社会结构转型发展过程中各种功能变化对整体发展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保障;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满意度,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否与目标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一致,个人的期望与用人单位的回报是否一致,个人能力是否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等等。

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内涵生涯发展教育的相关概念最早是从西方传入的,但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被赋予了日益丰富的内涵。例如,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涯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职业发展为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和训练,其核心是培养职业发展意识,是提高职业发展能力的关键,是职业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是职业教育的延伸。"

从目标定向的角度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目的可以定向为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合理定位目标,基于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互匹配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行动和管理评价。

当前,高校毕业生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

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对提高就业质量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职业发展教育强调不同个体的人格特征、职业兴趣、知识结构、情感能力、家庭背景、价值观等。都作为教育的前提和基本土壤,帮助学生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态度,从而正确确定就业方向和进行个人职业选择,提高就业感和幸福感。

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就业密切相关,对他们在大学期间长期保持学习热情和较高的学习效率,获得足够的知识储备,培养扎实的个人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学生可以提高对自己专业的认可度,进而以更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职业选择的成熟度。目前,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着“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的现象,这大多是由于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迷茫。

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明确自身定位,合理完善职业规划,提高职业规划和求职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提供多种职业探索和职业探索渠道,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提高工作满意度、匹配度和稳定性。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