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刘正奎教授:专业心理从个方面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核心提示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会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研究员,在“健康中国、幸福城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巡讲活动发表演讲。刘正奎教授从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心理服务发展不平衡等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研究员在“健康中国,幸福城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讲座上致辞。

刘正奎教授从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心理服务发展不平衡等方面谈了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的现状,提出从四个方面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没有国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的幸福安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今,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超出了公共健康的范畴,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很多人没有做好应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变化和多元的社会价值观的准备,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其中有的因极端情绪引发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有鉴于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高瞻远瞩,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提出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入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幸福中国建设,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氛围。

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以重大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和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为重点,助力平安中国建设。2008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委员会先后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盈江和宜良地震、雅安地震、抚顺洪灾、青岛输油管道爆炸、昆明火车站爆炸、鲁甸地震、天津特大爆炸等灾区开展了心理危机干预和长期心理援助。提交了十几份政府建议报告,推动了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发布了《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援助行动纲领》和《伦理学》,培养了一大批从事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骨干队伍。面对高校,我国心理卫生工作者结合中国文化特色、高校班级管理、住宿集中管理等一系列特点,开创性地创建了以“心理委员会”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心理委员会制度已在我国高校广泛推广,成为高校重要的基层心理危机预防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为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赢得了时间。

在为期三年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圆满结束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心理需求不断增加,体系建设还存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专业服务队伍不足、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下一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人口文化委员会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挥专业心理工作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力体系建设:

1.立足于社会心理服务在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实践,探索、提炼、总结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评估体系建设效果,为体系建设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2.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政策、理论、方法、技能和实践服务的有机融合,运用专业的心理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模式和社会治理思维,帮助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相关体制机制;

3.提高专业认知,承担专业使命,在培训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服务实践监管、职业发展等方面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保驾护航,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支持;

4.深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四大运行体系和七大社会支持体系,积极发挥专业力量,协助党政机关、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基层社区完善全方位、全周期的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

最后,在“健康中国,幸福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讲座上,刘正奎教授表示,希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继续开拓进取,整合创新,密切合作,为下一阶段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全面推进、提质增效积累经验,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最终实现幸福中国的目标!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