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要整合“全人教育”优势资源,构建宏观融合教育体系,构建微观融合教育实践载体,形成融合教育合力。
第一,立足于全员教育,凝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高职院校“三轮育人”的基础在于团队建设。“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各个教育主体的地位不同,教育责任也不同。因此,通过建立和加强“全员教育”队伍,可以增强“全员教育”意识,提高“全员教育”能力。各教育主体要相互配合,形成人人参与的教育氛围。通过对各教育学科在岗位上的教育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可以进一步凝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学校层面,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以这些“骨干力量”为主体,党政齐抓共管教育队伍,不断加强新时期教育知识和理念的学习,整合学校资源,带动全校师生员工参与到“全人教育”工作中来。一是建设一支全心全意为教育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的管理人员队伍,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二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一心育人的“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力量。专业课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思政课”的提升路径,尤其要注重专业课德育功能的开发,将德育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充分挖掘专业课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目标融入专业课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三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针对辅导员未来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构建省校两级培训体系,建立辅导员岗位和职级“双线”晋升通道。具有相应素质的辅导员会起到教育目标落地、教育方案实施、教育过程跟踪、教育效果反馈等育人作用。此外,支持和鼓励家庭、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在高职教育中,除了自身教育体系的共同努力外,家庭、社会组织、企业等外部支持系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教不起来”、“教不好”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组织、企业的深度合作,争取各种外部力量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重视文化教育,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让各行各业的优秀企业家、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的教育,实现校园与校外文化的深度对接。二、立足教育全过程,完善整个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的整个育人过程涉及许多子系统和要素。子系统的排列组合不是散乱无序的,而是有一定的顺序和结构的。系统建设者要注重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合系统关系,系统地提升高职教育的育人质量。宏观上,明确育人责任,完善育人机制。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落实育人责任,完善育人工作机制。高职院校党委和行政办公室要定期听取思想政治教学、管理和师生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工作汇报,制定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研究安排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计划,注重育人的过程和衔接。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工作中,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既要分年级开展教育,又要突出专业特色;既要注意学生的共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逐步实施。

在中观层面,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把德育渗透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融入到课程设置、技能训练、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从而在整个育人过程中形成合力。尤其要重视对育人主体教师队伍的评价,把育人效果作为其评价的核心指标。一是在专任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评价。要加大对教育效果的评估。二是重点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党群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的有效性。通过对教育主体的审视,凝聚教育共识,明确责任,使其自觉发挥教育效果,增强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实现从“我要育人”到“我要育人”的转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程育人”,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职院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很快就会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体现了良好的责任感和担当。在微观层面,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在校的“系统学习期”提供指导和支持。针对学生在校的“系统学习期”,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调动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安排系统的、全过程的教育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包括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全程教育”的配合。这种教育实践贯穿于学生求学的全过程,涉及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侧重点不同,但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三、立足全人教育,打造全人教育格局。全人教育的重点是扩大教育的空空间。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重视和促进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包含着育人的因素。校园环境具有育人功能,学校课程具有育人使命,教职工的言行举止具有育人影响。高职院校应构建开放、有效、系统、协调的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加强学校软硬环境建设。加强校园自然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盘活校园基础设施资源,积极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注重文化渗透,坚持美育育人、文化育人,努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营养”。

二是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多管齐下,提高教育内容供给,丰富工作载体,增强学校教育工作活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学生教育活动在构建素质教育立体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探索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教育在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三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教育领域的各类资源,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格局。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创建和建设,高职院校不仅可以科学配置校内外资源,还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一盘棋”和多主体供给。还能改变学校内部职能部门信息不对称、教育主体之间沟通不充分的状况,协调各方资源,实现各方工作与教育工作的“同频共振”。此外,大数据还可以随时记录学生在课堂、实训等环节的数据,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整体规划提供了大量的统计和可视化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和大数据的分析预测功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整体设计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在各个环节的整合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