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累、忙、穷也就算了!当务之急是拯救教师远离这项职业“病”

核心提示讲一个教师职业倦怠的真实案例小张是笔者的老同学,在同城的一所中学担任英语老师的工作,同时兼任班主任。毕业最初,当得知小张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对他纷纷投来羡慕和崇敬的目光,有的人说:“小张这当年学校的后进学生今天终于翻身做了主人”

讲一个教师职业倦怠的真实案例。

笔者的老同学小张,在同城一所中学做英语老师,还兼班主任。毕业之初,当我得知小张已经走上三尺讲台时,周围的朋友都向他投来羡慕和崇敬的目光。有人说“他学校的后进生小张,今天终于翻身做了主人”。有人说“小张是朋友圈里唯一的老师”,也有人说“小张,你的学校是重点中学,教师编制很紧。你完成了老师的梦想,赢得了金饭碗。”

当时看到别人夸自己,想到大学里很多从同一所学校走出去的同学还在家里待业,已经进入重点中学开始教书生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张也兴致勃勃。当时整个社会弥漫着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很多校园矛盾并不突出。小张只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意义的工作。他发誓要从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甚至在第一次工作的夜晚,也经常用陶行知的名言“教育为公,天下为公”来鼓励自己。

工作了八年,最近再见到小张,才发现他已经不嚣张了。更别说我头上的白发了,而且我看起来很累,连发际线都往后缩了很多。改天再聚时,二两白酒打开了小张的话匣子。他苦笑着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经常通宵批改作业,研究教案。经常向老教师请教学习,甚至搬进学生宿舍和他们同吃同住。工作了几年,随着社会条件和世界的变化,我原本对工作的热情逐渐消退。父母的无理取闹,学生的不上进,来自家庭的各种矛盾,都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经常有辞职的冲动。

我帮小张分析过,这是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现在的教师群体是一个职业强度很高的群体,不仅承受着忙、累、苦、穷等问题,还时刻面临着社会的各种质疑。2017年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0%的教师反映压力大,30%的教师表现出职业倦怠。这些老师朋友一方面终日奋斗在教学一线,另一方面内心挣扎,容易情绪波动、焦虑和发脾气,对学生和周围的人缺乏耐心。他们在工作中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早已荡然无存。

职业倦怠的严重危害

职业倦怠在各行各业都很普遍。不仅仅是工作导致的“职业病”,更是根植于内心的“心理疾病”。由于职业倦怠的普遍存在,其危害性和严重性往往被忽视。一般职业倦怠有三种具体表现:

1.消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本身缺乏热情,对工作的标准和质量以及自己的职业发展漠不关心。

2.工作条件差。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表现,甚至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应付和推诿,往往导致工作事故的发生。

3.否认自我价值。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与工作任务产生负面冲突,甚至有辞职或者跳槽的想法。

看了上面提到的职业倦怠问题的表现,是不是很多人开始自我比较,并据此对号入座?各行各业都应该警惕职业倦怠问题,尤其是教师职业。如果说有职业倦怠,那也只是上述的不良表现。许多职业倦怠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更严重的问题:

1、影响教学质量。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一方面,教师自身会回避备课、教学、教研等教学劳动,降低考勤、考核、验收等工作标准,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埋下严重隐患。另一方面,职业倦怠的情况会在教学过程中造成叠加效应,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会间接影响到周围的同事和教学的学生,进一步扩大教师厌学和学生厌学的范围,产生不良影响。

2、引发心理问题。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产生空空虚、抑郁、沮丧、易怒、愤怒等负面情绪。生理上,会影响教师失眠、食欲不振、疼痛等症状。更有甚者,长期的工作倦怠很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2018年某省调查显示,全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中,5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精神障碍占32.8%,中度精神障碍占16.56%,精神病占2.49%。

3、引发社会矛盾。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自身有害,对学生、学校和社会也是有害的。为了避免教学劳动,许多患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将精力集中在发展第二职业和爱好上。做微信生意,违规补课,甚至打牌赌博,不仅抹黑教师职业还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也有很多老师被职业倦怠困扰。因为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他们把本就弱小的学生当作工具和出气筒,在教学过程中讽刺、嘲讽、嘲讽差生。更有甚者,他们在身体上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打骂,一生都在学生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职业倦怠的原因

说完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屏幕前的你有没有觉得毛骨悚然?有人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主要责任人,应该对此负全责。有人说学校不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导致职业倦怠。还有人说教师的岗位很重要,建议把有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从教师队伍中剔除,这样大浪淘沙之后,才会留下真正热爱教育的教师。事实上,虽然职业倦怠的主体是教师,但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我们来看看职业倦怠的原因:

1、教师社会地位的下降。过去,人们一提到教师,脑海中就会涌现出“蜡烛”、“园丁”、“蚕”等隐喻和词汇,还经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来形容教师。这表明教师在整个社会享有很高的地位。今天,教师殴打和惩罚学生、不良媒体抹黑教师、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人们羡慕等问题使教师这一职业成为社会上众矢之的。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在有心人的怂恿下,转而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深深的偏见。很多教师失去了曾经的荣耀和光环,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宁做民工,不做孩子王”的职业自卑心理,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2.教师福利低。说到福利待遇,很多老师朋友都忍不住鼻子一酸。我参观过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很多在一线干了二三十年的老师,每个月也就两三千元的收入。其中年龄最大的老师已经连续在一线工作了37年,而这位老师朋友在临近退休的年龄,每月只拿到3413元。有人会辩解,老师每年有四个月的假期,但工资确实是全年发放的。笔者想说的是,全国教师平均工作时间为每周52.5小时,每年2730小时,比正常的年工作时间2080小时多出700小时。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比正常劳动多出近一个半月。即使他们每周工作六天,全国教师的平均工作时间也比标准多234小时。这种劳动强度不足为奇,即使产生职业倦怠。

3.教师的自我定位不允许。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教师的职业倦怠不能归咎于外部原因,教师自身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很多教师在入职前对教师的职业定位并没有透彻的了解。他们一边从事传教和接受教育的工作,一边渴望发财。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碰撞的只是对现状的不满和失落。有些老师的朋友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总想在老师的工作岗位上尽快大放异彩,成为人人敬仰崇拜的教育新星。但是,他们清高的态度并不能弥补他们能力的不足。几经挫折,这些自认为“无法满足才能”的人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危害巨大,而且是我国建设新型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百年大计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问题,帮助老师朋友走出职业倦怠的心理困境?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稳定教师地位,让教师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教师工作的神圣性在于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如今,教师行业谣言、重伤、恶评甚嚣尘上。要稳住教师的地位,首先要用健康合理的方式引导舆论,让群众对教师职业有更深更透彻的了解,能从流言蜚语中辨别出真相。同时,要在社会上营造尊重教师劳动、认可教师成绩的良好氛围。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为教师创造科学、宽松、优美的教学环境,为教师创造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态环境。

2,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从岗位上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

很多偏远艰苦地区的老师朋友,几十年来一直在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传播知识和智慧,帮助这些孩子远离贫困,拥抱未来,但他们却要忍受贫困的艰辛。这种精神不高尚,这种感情不珍贵。然而,微薄的收入和较差的福利待遇导致教师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更有甚者,职业倦怠等问题可乘之机,逐渐动摇教育的根基。因此,提高教师待遇势在必行。第一,参照公务员等工作岗位的标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保证工资待遇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提高,而不是想到就提,想到就忘。再者,要平衡教师工资的地区差异,使工资福利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缓解城镇和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焦虑。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让教师重拾激情和快乐。

俗话说,心要医。职业倦怠问题源于内心,也需要老师朋友从内心去化解。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职业定位。老师是教书育人的,参军打仗没有风险。也没有地位高、意见大的权贵;没有天天多赚钱,多赚钱的暴利。虽然教师的工作不应该注定贫穷,每个教师都应该获得符合自己劳动价值的经济回报,但衡量教育工作价值的标准不能仅仅由职位、权力和收入来决定。教学和教师职业的价值,只能以教学研究的成果、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对社会贡献的价值来判断。所以,当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以理性的观点和态度认识自己的工作时,来自社会的功利观点和狭隘理解就不会成为我们选择教师工作的干扰,我们就不会再被职业倦怠所困扰。

其次,要善于发现新的工作增长点。从工作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就是用不断的自我提升来抵消工作倦怠。一项总样本数为1000人的职业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场上始终充满激情、永不疲倦、职业自豪感极强的人,有75.3%是因为在现有工作岗位上拥有出色的技能。比如我认识一个资深老师,非常热爱一线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工作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理论,然后将相关成果整理成论文,投稿到各种学术期刊上。他的许多论文在省、市甚至全国比赛中获奖。有职业倦怠的老师朋友们不妨效仿,从工作中培养自己的技能,让自己达到兴趣和工作的高度统一。

最后,酿造健康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很多人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在工作中付出太多,收获太少。我认识一个公务员的朋友,工作一直很努力,却没有升职,所以很自怜,患上职场焦虑症。但最近他积极调整心态,不再纠结升职的事,通过参加单位组织的进修,不断给自己充电,克服岗位工作中的技能恐慌。除此之外,他还在业余时间参加城市骑行活动,强身健体。工作期间,他还积极团结同事,帮助落后的同事共同进步。不久后,这位朋友的努力被报道。他不仅通过运动扩大了朋友圈,还获得了更积极的态度。由于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他赢得了部门同事的一致好评,并成功晋升。所以,如果你遇到了职业倦怠的问题,不妨在工作和生活中找一个突破口,先给自己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工作氛围,积极调整心态,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

欢迎大家分享转发,让更多的老师朋友远离职业倦怠的问题。希望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有健康快乐的心态。如果你对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欢迎评论和留言。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