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们不仅要养孩子,还要注意如何教育孩子。如果做得不好,可能会成为“不良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事实上,家庭教育的确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用爱来进行教育要知道,人的行为会被心理因素所主导。所以作为父母,想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改变孩子的心理。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只会一意孤行,排外。那么他们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而且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能根据孩子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英国教育家、思想家洛克先生指出:“教育错误比其他错误更重要。教育错误就像开错了药。第一次犯了错,绝对不能犯第二次错,第三次补救。他们的影响将终生不可磨灭。”鲁迅先生也说过,“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完全不同。如果你先不懂,就盲目去做,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承担着帮助孩子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重任。心理学家认为,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掌握足够的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优秀老师的重要条件。然而,许多父母因为严重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长期陷入与孩子紧张的关系中,导致一些教子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失误甚至失败。事实上,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文总结了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系列心理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这些心理现象和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但我们并不一定意识到它们的本质。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家长学会巧妙地引导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下五条,请家长们牢记在心:
一、心理暗示法。是指一个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观念、愿望、判断、情绪和态度影响的心理特征。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这是人的心理特点。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会潜移默化地被这个环境“同化”,自身的心理暗示会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成长。启示我们,有些话不方便说的时候,家长可以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来传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深切体会大自然第二,心理紧张规律。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比获取知识更重要。”但是,有些家长往往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很细致,从没想过让孩子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子曰:“引而不发,则能跳多快。”它启示我们,引用而不马上给出答案的教育方法,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用心来引领孩子第三,厚脸皮定律。脸皮厚定律是指一个人不可能长期得到别人的尊重。长此以往,他的羞耻感会逐渐降低,会对别人的不尊重行为习以为常。这个规律一般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忽视孩子的自尊,经常打骂,孩子都会把这种行为当成家常便饭,不再觉得羞耻。它启示我们,没有人生来就是脸皮厚的,往往是父母的反复伤害,让孩子变得厚脸皮,缺乏自尊。
寓教于乐第四,感觉剥夺定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经意地接受各种刺激,从而形成各种感觉,这是一种本能,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多与外界接触,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它启示我们,孩子如果不能从外界获得足够的刺激和信息,不仅知识面狭窄,思维也容易僵化。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刺激和信息,避免孩子闭门造车成为“书呆子”。
幸福且美满第五,延迟满足定律。拖延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我们可以克制自己无止境的欲望,抵制眼前的诱惑。事实上,那些一时冲动犯罪的人,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瞬间膨胀的欲望,做出了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行为。相反,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往往会把每一个小小的欲望都积累起来,让它们成为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启示我们,人生不能有所求。学会等待和知足是一个人成熟人格的标志,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这种性格。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从而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了解你的孩子,更有效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塑造他们的性格。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家长在给孩子灌输思想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反馈,这样有效互动的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是孩子言行的示范者,知识的启蒙者,称职的指导者,最亲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