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这条路上没有适合所有孩子的路。因为孩子有不同的天赋和性格,需要因材施教。
但是,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有共性。如果家长能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教育方法和技巧,教育孩子会更加得心应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四个心理规律值得家长深入学习和思考,他们会逐渐领悟其中的真谛。
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些老鼠随机分成两组,告诉饲养员,一组非常聪明,另一组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他对这些老鼠进行了迷宫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组老鼠明显比第二组老鼠聪明得多,它们走出迷宫寻找食物的时间也更少。
受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的启发,在一所学校的学生身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们对各年级的孩子进行“智商测试”,选出一些“智商高、发展潜力最大”的孩子,把名单交给学校。
经过八个月的时间,名单上的孩子在成绩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渴望知识,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事实上,这份名单是随机选择的。孩子们之所以表现出“出众的智商”,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教育启蒙:
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往那个方向成长。
俗话说:你能做到,但你做不到。这种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人的潜能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面对同样的挑战和竞争,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所以要对孩子给予慎重的评价。
教育要建立在肯定的基础上,批评要务实,绝不能用言语刺激和挖苦,否则不断强化的“不良心理倾向”迟早会成为现实。
第二,超限效应
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先生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的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的演讲太好了,让他深受感动,于是打算捐款。牧师又讲了10分钟。马克·吐温听够了,想捐些零钱。十分钟过去了,神父还在喋喋不休。他非常生气,不想捐钱。
当牧师终于讲完话,募捐开始的时候,早已耗尽耐心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拿了2块钱。
这种因长时间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逆转,就是“超限效应”。
教育启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会因为孩子磨蹭、“不听话”或犯错而开启断念模式。孩子从内疚到麻木,到不耐烦,甚至在被逼的时候反抗。
所以,闭上你的嘴。孩子犯了错说一次就够了。不要在孩子耳边唠叨。你的孩子会更配合。
第三,德西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一些学生做拼图。
第一阶段,所有学生正常答题;在第二阶段,学生被分成两组。一组的每个学生完成一个题目后获得1美元,而另一组像以前一样没有奖励;第三阶段,给学生自由,然后观察他们是否会继续做题。结果显示,获得奖励的学生在第二阶段很努力,但进入第三阶段后,很少有人继续做题,而没有获得奖励的学生仍然非常愿意做第三阶段的题。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教育启蒙:
当孩子没有兴趣或动机时,适当的奖励可以刺激他们产生动机,但过度的奖励是不可取的。可能会降低孩子对事物本身的兴趣,破坏自我驱动力。
四。标签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深受兵员不足的困扰。美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组织囚犯去前线。为此,他们派了几名心理学家去训练囚犯。
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是让犯人每周给亲人发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他们在狱中表现如何,写出变好的过程。三个月后,他们上了前线,随行的心理医生让他们把信的内容改成如何英勇作战,服从命令。
结果这些罪犯的表现不亚于正规军。正如他们信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服从命令,英勇战斗。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教育启蒙:
很多家长习惯性的想“刺激”孩子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孩子很笨,批评讽刺孩子的错误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可能真的会变成傻子。
在教育中,一定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尽量不要用抱怨、威胁等语言暴力去羞辱他们,要用更多积极的语言去正面标签他们,这样他们才会越来越好。
我是马,注意我,不要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