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博光
最近某平台娱乐盛典颁布,可能是因为现场明星云集,奖项众多,网络谣言四起。其中,争议最大的是今年华语十大热门歌曲。排名前十的歌曲几乎都是Tik Tok神曲,在国内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由此,又引起了一波关于“国乐”药丸的讨论。
最重要的是,华语乐坛,十大流行歌曲之一,没见过歌名,但听一首歌的时候,都隐约觉得好像听过。如果你回头看,你会发现它们似乎都来自短视频。这十大热歌都代表了短视频神曲。
其实这个歌单不代表什么。如果真要代表什么,那就是目前大众中知名度最高的频道平台,也就是听歌的方式是短视频。这有点像十五年前录音时代的崩溃和互联网数字音乐的新时代。当时最流行的音乐是《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当然还有代表港台高水准流行音乐的周杰伦。
华晨宇的主流流行音乐人明显不如周杰伦,这是事实。但是,单看今年十大流行歌曲榜单,依然是《两只蝴蝶》一样的神曲,最受欢迎的是最受欢迎的那首。
年度十大流行歌曲都是短视频神曲?中国音乐的没落,我不怪。
中国音乐的衰落早就有人提到,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音乐产业变化的问题。比如音乐的衰落和唱片业的崩溃密切相关,从唱片到数字音乐,再到现在的短视频音乐。
虽然唱片时代有低俗的歌,但是唱片时代就算盗版也要花几块钱吧?更不用说那些真的了。在数字音乐和短视频免费的时代,唱片时代的音乐人、音乐公司和中间商还是生存得比较好。更何况录音时代从二战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产业链也成熟了很多。数字音乐和短视频音乐有多少种?
前者长达20年,后者不到10年,产业链非常不成熟。
其实网文只是陷入了这种市场氛围,工业生产都是套路。有人说人是浮躁的,工业化毁了艺术,其实结果很可能是反直观的,就是中国受过教育的人口比例在逐年增加,但近年来网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下降很快。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快速的城市化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原本不会上网的人都变成了网民。既然从宏观角度看市场已经恶化,那么生产水平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当然是退步了,或者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沉没了。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短视频平台这样标准化的产品模式下,无论你是博士研究员还是9年义务教育抓到的鱼,你能贡献的是一颗红心,一个转发,一个评论,这是完全平等的。
所以,到底是服务那些难服务的、水平基数低的人群,还是以较低的成本服务那些可以套路的规模化人群,答案在利益面前显而易见。任何人都会这么做。
15年前的《两只蝴蝶》,现在的十佳神曲?为什么有人喜欢听烂歌?
事实上,除了唱片时代的崩溃,音乐人、音乐公司和中间商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消费者也有一定的责任,消费审美也是商业产品供求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中国观众的审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音乐只是一种消遣,只要抓住耳朵,旋律朗朗上口。有的人直接跳过前奏,主歌直接听高潮副歌。如果副歌好听,他们会回去听主歌。副歌不好听,他们就直接把歌切了。这种现象造就了很多音乐人的追求,这是一种供求关系。
很多音乐人就靠临时生成的几个和弦启发,根据这个市场写歌。写出来的歌对路人来说还行,只要好听就行。但是听独立音乐,就算周杰伦那一代流行天王的粉丝有一定的技术音乐,这种音乐对他们来说绝对是垃圾。
审美是需要培养的,大量国内听众都是被动接受流行趋势,而不是主动挖掘优秀歌曲。现在短视频的传播,为什么我感觉短视频的流行歌曲不如早十年二十年的?生产出现大问题,有被动传播。
大众就是喜欢跟风。这个热门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绝对是最火的。
比如所谓的中国古乐短视频,听起来都差不多。周杰伦写的青花瓷比这些高几个档次?今年你可能还在听青花瓷,但你连去年短视频最火的古风名字都忘了。
这种状况是由大众审美和歌曲生产造成的。真的和十五年前的网络歌曲一样。那天晚上,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等。都是同样的粗制滥造的流行商品,但是你可以回想一下,这些歌当初有多流行。
15年前,大部分人的消遣就是上网。2021年,大部分人的消遣是短视频,短视频里的音乐是附带的东西。这些人很少有专心听歌的,就是听歌的时候总在干别的,要么看手机,要么干别的。
既然听音乐不重要,那音乐好不好就更重要了。
十大流行歌曲代表华语乐坛?是,也不是。
这十大年度流行歌曲都是短视频音乐,都符合短视频神曲的特点。十八都是抄的,就算没抄,要么歌词低俗,要么旋律太短太平太快不好听,基本上也不会长久。坏民谣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已经成为赚钱的工具,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第一,不赚钱就活不下去。第二,你的歌消耗快,火停了。你要保持热度,所以你要在短时间内写很多流行歌曲。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写民谣?只不过有些好的音乐家只是用来吃饭的。
其他大部分短视频音乐人,他们真的写不出高质量的歌——
不是每个人都是有才华的原创歌手,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灵感。我们甚至可以看看这十大流行歌曲背后的歌手。我们能说什么呢?你连十大流行歌曲的名字都记不住,更别说歌曲背后歌手的名字了。
重要的是有兴趣的人搜过了,这十大流行歌曲背后的歌手会发现你真的一个都不认识。虽然我们不能骂华晨宇,亨利退役了,这一代音乐人水平远低于周杰伦那一代,但是人家是认真的歌手和词曲作者,但是水平不行。
这些短视频音乐人,这些人以及他们背后的音乐公司,心里只有钱。音乐是什么狗屁?这种心态能写出好歌吗?现在有的靠脸,有的靠声音。结果就是,不会唱歌就不会写歌。没事就唱唱就好,不考虑你的低俗。就算是抄袭能爆的歌,也可以厚颜无耻的把原唱挂出来。被喷也不疼。有钱的时候甚至可以多拷贝几首。
一堆短视频平台用的都是爆款歌曲,抄袭没人会管。基本没有版权意识,粉丝无脑洗白。他们觉得好听,就完事了。有人反对,什么都可以骂。而且原创歌手起诉的平台和方式极其缺乏。短视频是一种流行的营销模式,但没人管抄袭,更别说恶俗了吧?
年度十大热门歌曲不代表什么。反而华语乐坛会迎来大爆发。
那么华语乐坛有可能变好吗?只要当前的社会环境和音乐平台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音乐传播的主流还是短视频,那么根据短视频的特殊属性,这部短视频神曲肯定还是会称霸音乐排行榜的。
毕竟是视频BGM和只看重十秒的短视频。它承载不了交响乐,对吧?
但是对于整个华语乐坛来说,现在因为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发展,音乐只会越来越分化而不是衰落。总有好歌。每年都有很多TOP100的好歌,靠谱的榜单。以前,音乐产业由唱片公司控制。第一,质量再次得到了控制,这是可以保证的。只有最好的才能在唱片、电视和广播上不断传播。二是群众接受渠道单一,几乎都是被动的。好的音乐是可以不顾某些人的反感而传递的,所以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是可以引起共鸣的。
从2005年到2014年,甚至更早两年,虽然网络歌手和唱片歌手齐头并进,但实际上网络歌手的数量很少。人们在听网络歌曲的时候,身边的人经常说这首歌好听,然后就传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网上主动找歌的人不在少数,大部分还是被动接受。但唱片公司的传播和销售细节依然存在,依然有与网络上崛起的歌手一战的力量。
2014年以后,4G网络普及,大部分人可以在手机上刷视频,不用担心流量问题。相比之前的网络时代,2014年之后,才是真正让群众感受到自己声音的网络时代。后来经过几年的交往,人们主动喜欢和讨厌。互联网的算法进一步划分了人群,构建了强大的信息茧房,各种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以前音乐公司可以慢慢培养一个歌手,等待成熟。互联网起来的时候,有的人根本没等到成熟,就出去卖半熟了。但大多数人分不清瓜熟不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
我觉得10年20年后很难再有那种全民共鸣的音乐电视剧了。
最后,根据我个人对独立音乐和音乐圈的了解,华语音乐其实更丰富更好听。毕竟观众的审美是会变的。或许原因是“我听腻了1453”,“我听的听众少了,音乐审美真的提高了...诸如此类。
对这些审美变化的追求,是独立音乐发展的契机。之前,各种各样的乐队主题也很受欢迎。近年来,各种地下乐队越来越受到关注,就是这种变化的表现,这种审美变化加速了多元化音乐的发展。
未来何去何从还不好说,但对于绝大多数不看短视频,真正喜欢听歌的听众来说。也就是那些不被动接受音乐而选择主动寻求音乐的人,现在的华语音乐比以前有趣多了。